APP下载

文化传承视角下青州古城的生存与发展思考

2020-12-14李鸣晓

锦绣·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青州古城特色

李鸣晓

摘要:历史文化名称保护和发展是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事业,古城的发展不能是以牺牲古城的长远利益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为代价。以青州古城为例,实地考察,分析了青州古城的现状问题以及古城的历史文化资源,探讨青州古城发展所出现的问题。就科学合理规划、发展本地特色文化、加强宣传推介和建设人才队伍四方面提出了一些应对建议。

关键词:青州古城;文化传承;发展;地方文化特色

引言

我国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后,又增补了几批,截止2018年5月2日,总计13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更具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传统优秀文化传承等新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青州古城的调查,重点考察青州古城的保护发展所遇困境及其原因所在,进而提供一些对策建议,希望为地方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为历史名城保护发展拓展新的思路,彰显区域发展特色。

一、青州古城的旅游开发现状

自青州古城被列为历史名城以来,经过多年投资开发,青州古城发生了很多变化。如青州的交通相比过去更便利和畅通,街巷的道路得到修缮,使得古城的历史韵味得到留存。古镇的设施也变得完善和现代化,以及周围酒店的设施现在也开始采用智能化,既方便了游客,也提高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感。而且青州古城的景观和建筑外的小景观做的很出色,区别于其他的古城,青州古城主干道的店鋪面前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还有各个展馆的景观有各自的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由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引进资金和商家不足,使得开发并不完整,规划也不完善。因为急于发展,导致盲目建设和急进更新,古城大部分商店,尤其是主干道上的商店多是全国的连锁店,例如:正新鸡排、潼关肉夹馍、酸辣粉等。古城里面没有太多属于应有的本地文化特色商铺和小吃。还有古城内很多建筑闲置,没能引入更多的商家和特色商家入城,与印象中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定的出入。而且古城中一些现代建筑和部分小区建筑破坏古城整体的美感,以及夜晚时的一些小巷没有路灯,容易造成游客看不清或者摔倒等安全问题。

二、青州古城的既有基础

(一)青州古城概况

青州是古九州之首,已有7000余年的发展史。在2013年11月18日,国务院将青州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青州人文资源积淀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州迭为名城重镇,作为山东境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四百多年之久。青州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置优越。“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东扼半岛,南控沂蒙,北望渤海,为历代军事重镇。

现青州古城旅游区的大致包括三部分:古东阳城的北关古街区、宋城;古南阳城区域内的南阳河观光带、偶园历史文化街区、南门街区以及东关圩子城的昭德古街区。城内现存古街巷上百条,包括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的昭德古街,以及偶园街、东门大街、北门大街等街巷,大部分街巷的名称已经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这些街巷肌理清晰,空间布局完整,较为完好地保留了古城传统风貌,其中,北门大街、偶园街、东门大街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街巷。还有青州博物馆、三贤祠、李清照纪念馆、万年桥、宋城、偶园、衡王府牌坊、青州府贡院、魁星楼、欧阳修山斋等多处景点。

(二)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

经过千年的风吹雨打,青州古城的空间布局、街区和部分历史建筑依然保存的较好。大部分街区都是明清时期的古街道。古城的建筑有宋代所建但明清重修的魁星楼,为两层建筑,古“青州十景”中有“南楼夜雨”一景,即此楼此景;北魏时期始建到金元明清时期为府署所在的南阳古城,初为土城,砖城建于洪武三年,有海晏、岱宗、阜财、瞻辰四座城门,各类衙署、庙宇、书院、名人故居遍布其中;元朝建造的真教寺是三大伊斯兰教寺之一,并被封为官寺,它的建筑特色是将阿拉伯建筑艺术与中国建筑艺术于一体,远看象中国古式建筑,近看又处处有着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痕迹;还有原先为衡王府东花园,到后来成为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偶园,它北面与古朴宽大的冯氏宗祠,楼台参差的冯宅连为一体,互相衬托,实际上是一组宅第、宗祠、园林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古代建筑群体,这个花园因为是之前衡王的东花园,因此,布局和规模都跟皇宫内的御花园相仿,其艺术构思与叠石风格技巧与中南海瀛台完全一致。

而最普遍的建筑是分布在大街小巷的青州民居院落,它的一些门窗细部和建筑色彩等方面具有宋明时代的典型特征,整体简练凝重大气,而不失细部的细腻奢华。如常采用竖棂和方格窗、正厅前常建有露台、插栱的应用、屋脊端部基本不起翘与垂脊形成有力的直角交叉、举折大多符合清早期雍正年间编写的《清代官式营造则例》,而在墀头部位的框边又常带有莲花须弥类型的雕饰、重要厅堂的屋架会有绿旋子带锦文彩绘、室内的隔断装饰也大多为方格,清代晚期建筑隔断会有较华丽的装饰,颜色多为暗红等。

青州沿街商业建筑色彩基调以沉稳的黑色为主,边框、封檐板等勾饰红色边框或绿、青、黄色色块。门板或沿街大门上张贴红色对联或年画,以街中色彩艳丽的行业悬挑幌子和遮挡布幔、广告牌匾等来体现大街热闹的商业氛围。青州民居以硬山式为主,用小青砖仰铺,屋脊平直,或实心砖或小瓦片堆砌;垂脊或合瓦三道,或竖砖上合筒瓦,一般带外撇戗脊。

(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

青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州的花毽、挫琴、刺绣、满足八角鼓等,它们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例如,青州挫琴是世界上最早的拉弦乐器,它是一种形制奇特而古老的乐器,仅见于青州。它由梧桐木作琴身,丝弦作琴弦,高粱秆作琴弓。青州花毽,从古代的"蹴鞠"发展演变到今天的花毽,中间融入了多种武术与舞蹈等方面的技巧,不仅动作优美,而且能够强身健体。青州花毽花样有天罡36式和地煞72式,现已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州有一种刺绣叫青州府花边,是鲁绣的一种。它以精棉线、亚麻布为主要原料,经编织、刺绣制成的高档手工艺品。它的工艺传承主要是艺人之间相互传授,有想学的就跟老艺人学习,学会为止。

三、青州古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逐渐消减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将部分房屋改造成民宿、开民族风格服装店和文创店等方式,来迎合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虽给村民带来了一些经济利益,但是古城的发展容易忽略自身优势,在建设中忽略民居所蕴含的地域文化、抛弃自己的传统习俗、丢掉自己本身的地方文化资源,盲目套用成功古城的开发经营模式,使得古城并没有地方特色,与其他古城大同小异,忽略了古城的长远发展。比如:在古城区内,潍坊地道菜、早点以及小吃非常少,例如:潍坊特色菜拌拉皮 、芥末鸡、甜酱肉、城隍庙肉火烧、和乐、卷饼等。鲁菜作为是中国传统四大菜系(也是八大菜系)中唯一的自发型菜系,在古城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还有青州府花边刺绣、风筝和杨家埠年画等是潍坊出名的文化品牌,在古城确没有看到,反而开设的是一些全国都有的文创店,以及北门里的数家画店林立却没有特色。

(二)因过度开发而忽略掉的文化传承

古城的历史建筑和民居院落构成了这座历史文化名称的外在风貌, 而它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节庆文化等活态文化则是古城中可持续发展的灵魂。虽然现在有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体验和传统节目的表演,也建立了一些民俗馆和文创店,甚至制作一些手工艺制品,但是对古城活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十分有限,并没有真正把精力放在活态文化传承上。风俗体验和传统节目没有固定的观看时间,并不是所有去青州古城的游客都可以观看体验,想去的游客也不能根据节目演出时间安排行程。古城文创店所卖的商品都是淘宝店和其他古城文创相同的产品,没有属于青州地方文化的特色,使得青州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展现,游客缺乏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也只能是热闹一阵子,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镇化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

古城大部分的巷道、古建筑和民居院落等历史环境要素保存相对完好,传统格局留存至今。但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老宅的内部空间功能已无法满足现代居住的功能需求,空间也没能改善更新,所以在规划规划模式上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古城风貌同样受到一定冲击。现在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许多老宅闲置,年轻人搬离古城,留存的原住民中,老人、妇女、儿童居多。古城居民的搬离,以致古城的民俗文化无法传承,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难以为继。

(四)新建建筑对古城风貌的影响

古城应是传统生活方式具体表现载体,它反映着特定时期下民族文化、经济水平及民俗民风等的需求[1]。同时政府管理部门意识到保护古城的重要性,但是未能做出更专业的规划。古城的原始风貌受到了现代居住文化的影响,很多民居由于居住功能的需求,在改善居住功能的同时,连原有的风貌及传统元素一并破坏掉了,使得古城历史建筑附近穿插现代多层的建筑和小区,导致古城建筑风格各异。

四、青州古城促进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合理编制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

首选,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工作职责,使青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其次,建立广泛参与机制、保障财政资金投入。古城街道和历史建筑的保护涉及道路和民居院落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等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并作为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工作[3]。最后,聘请专业团队,协助对古城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并让规划团队系统地了解村子的历史。规划要秉持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明确古城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挖掘的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尽可能的保存古城文化的“原真性”。

(二)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本地特色文化

青州古城拥有许多的活态文化资源,我们可以拥有其优势,打造属于青州古城的特色品牌。比如鲁绣的青州府花边,我们可以开设特色培训班。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从穿汉服和举办汉服盛典等活动这一点就能发现。培训班同时还能让传统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也可以与文创店合作,出一系列的周边作品,例如刺绣手拿包,帆布包,丝巾等等。还可以请风筝和杨家埠年画的手艺师傅一周或者半月一次来古城,让游客观赏和学习如何制作等。

还有潍坊著名的小吃以及家常菜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例如引进城隍庙肉火烧的分店,解决游客的早餐问题;潍坊地道菜的菜馆多开设几家,游客来这边旅游,不仅仅是看古城的空间布局和历史建筑,更多的是想体验青州古城的生活方式和品尝当地特色菜;还有隆盛糕点始创于清道光绪年间,隆盛糕点集古今青州清真糕点之精华,产品基本上是京式和苏式品种。隆盛糕点不仅继续售卖传统的糕点,还要制作出符合更多人口味的新品种糕点。与此同时,开设线上商店,方便游客回头购买。

(三)加强宣传推介,抢抓发展机遇

首先,做好青州古城文化遗产详细调查,设置专项基金。在微博和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做主题宣传,以及广告和期刊上展示宣传,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平台,对接社会各界资源,如特色小吃,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等。 最后,古城区开展各种讲座、演出展览以及民俗体验班,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参与和帮助古城保护。

(四)建设人才队伍,提高居民能力素质

古城建设还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可以加强与高校、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合作。通过举办论坛、比赛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和高校学生等一起参与到古城建设当中,可以在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规划、保护、利用和开发等方面,吸取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与此同时,通过给居民优惠政策开展创业,提供相关就业岗位,吸引中壮年人留在或返回古城,参与建设。对古城的居民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整体素质。还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评价机制,对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做得好的人进行激励和评价,使人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体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五、结语

历史文化名称构成其价值的根本不仅仅是其历史文化资源和历史建筑,还有在古城内生活的居民。古城发展不应当过度商业化,防止出现乌镇、阳朔等那样过度商业化的情形。正如冯骥才老师(2013)认为,每个村落的保护形式应因地制宜并保持个性[2]。不同的历史名城,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不同的的发展方式,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忽略本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因此,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护和发展方法,保持古城原有的独特个性和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公茂武.广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保护研究[J].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发展,2014( 11) : 27-33.

[2]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 ,2013(1):7-12.

[3]張云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以广西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7(02):139-146.

[4]单德启.动向·思索·建言——关于城乡统筹背景下村镇发展的几点个人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2(11):64-67.

[5]阳建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01):7-10.

[6]侯宣杰,夏秋丽.古镇旅游开发中的利益协调与社区和谐——以广西扬美古镇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6,36(03):49-53.

[7]刘志宏,李钟国.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规划建设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村寨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09):31-34.

猜你喜欢

青州古城特色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访青州李清照归来堂
浅述青州文化的历史渊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史籍正误二则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