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引导形成扶贫产业

2020-12-14刘慧芳

锦绣·上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

摘要: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非遗”文化产业的发展,“非遗扶贫”是一个创新的扶贫模式,在文化产业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商务无缝对接,实现贫困户接收的一种扶贫模式。目前,政府非常重视扶贫项目的开展,非遗扶贫为脱贫攻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提供了一个创新方法,不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还成为了扶贫的一个亮点。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扶贫产业。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逐渐远离,而要在现代工业文明时期,将传统工艺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就必须进行创新与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些由于缺乏较好的用处,因此逐渐被人们遗忘,而另一方面传统工艺、技艺却没有合适的人传承。目前“非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扶贫产业难以继续下去。所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扶贫政策结合的模式,不管是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还是从扶贫模式的角度看都是能夠用文化底蕴带动扶贫攻坚的一个新路子。所以本文将从如何重视“非遗”文化传承来引导扶贫产业的发展进行讨论

二、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引导扶贫产业发展的意义

如今,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深水期。需要实现稳定脱贫,就需要保证我国贫困地区既要脱贫又要确保脱贫后不会返贫,所以要解决这个难题,就需要发展一条脱贫的新路子,探索新的扶贫模式。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引导扶贫产业的发展,能够让贫困户加快脱贫,让贫困户靠自己的手工技艺为生,同时还能够发展传统工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引导扶贫产业的发展应该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加强对贫困地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手工技艺,从而增加非遗产品的制作,进而让贫困人口的就业率增加,缓解贫困人口的经济压力。其次还要扩大销售传统工艺产品的渠道,让多种传统工艺教室项目在贫困地区举行。只有让贫困人口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的项目当中,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才能够发挥脱贫攻坚的主要目的。因此将非遗扶贫项目发展好,才能够使我国扶贫就业和非遗文化保护形成共赢局面。

三、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引导形成扶贫产业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各民族文化汇聚的特色,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当前有许多传承人都年事已高,而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或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并且更多的年轻人因为现实问题,也向收入更高的专业进行学习,这就造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继承的现象。除此之外,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虽然有这方面的意向,但是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对非物质遗产传承的实战性,同时还缺乏创新感,这就会让传承人被社会淘汰,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再面世,这就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必须加强对传承人的系统培训,对传承群体注入新血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这就需要老一辈的传承人加强对新鲜传承人的培训,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从而为扶贫产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对贫困地区“非遗”人才队伍的建设

要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发展中加快扶贫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加强贫困地区非遗人才的队伍建设。因此政府可以招募一些有志愿的青年进行各种培训,加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对有志青年进行文化扶贫的理念。而在社会上也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挖掘这方面的人才,吸引更多的人才为扶贫事业作出贡献,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广告网络等平台的宣传利用具有创意的设计新颖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同时也让各界人才能够加入到扶贫产业当中。让贫困地区的“非遗”人才队伍壮大,也让一些新鲜血液注入其中,这样可以让精准扶贫取得更大的成功。而贫困地区“非遗”人才队伍的建立,需要让贫困户积极加入到“非遗”的传承当中,这样不但可以让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还能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员增加收入和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而贫困地区的“非遗”产业链一旦形成,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农村地区人民返乡,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带领家乡人民走向致富的道路。

(三)为“非遗”文化产业注入时代元素,提高科技含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独特历史韵味的一种结构,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长期以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多数以研究为多,实践为少,这就让许多科研成果成为一种空谈,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推广应用不多。但是扶贫工作需要精准的落到实处,这就需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在贫困地区建立“非遗+扶贫”的工作站,让科技人员进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通过动手实践能力发表更具民情的论文。同时政府还要提高对扶贫政策的资金投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队伍能够创新手工技艺和产业的发展。在对“非遗”产业进行生产时也需要注入时代元素,制造绿色环保的产品,同时还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产品的研发和传承,这样产品能够更加受到全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青睐,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制造非物质文化产品的销售量,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来源,让扶贫产业能够发展更加快速。

四、总结

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深水期,也是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而重视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能够和扶贫产业相结合,提高扶贫产业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将传统工艺传承下去,这就需要社会重视对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并且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因素和科技含量,将工艺创新,让非遗产业能够顺应时代的潮流,从而加快发展我国的扶贫产业。

参考文献

[1]杨俊文,崔茂乔,陶乔双.重视"非遗"文化传承 引导形成扶贫产业.《社会主义论坛》,2019,410(4):39-40.

[2]王智翔.以非遗传承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哈密模式探析.《新西部》,2019,000(19):29-33.

[3]左迎颖.非遗文化创新推广九大策略.《现代企业》,2019(9).

作者简介:刘慧芳(1975—),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大专,西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承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