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一例死亡焦虑个案引发的思索
2020-12-14莫唯然
莫唯然
面对“死亡”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无视?害怕?逃避?痛苦?传统文化让我们集体潜意识对它的态度好像总是讳莫如深。我们爱我们的孩子,希望给他们营造鲜活美好的环境。却浑然不知眼前这个青少年已逐渐褪去稚嫩,开始思考生命的真谛。
在传统教育中,死亡教育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一直是人们避而不谈甚至是忌讳的话题。但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多少会遭遇亲人、朋友、宠物亡故。如果一味避而不谈,青少年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及哀伤无法得到及时得当的调适与引导,一旦碰到死亡事件,压抑的情绪以及扭曲的认知,会以异常的行为方式反映出来,这将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下面我结合一例心理咨询个案,介绍一下死亡焦虑的含义,以及如何对青少年进行死亡教育,引导他们建立起对死亡的正确认知,正确应对生活中的死亡事件,整整热爱生命,珍视生命。
我总是很害怕发生什么
一位高二的男生小A,在复学不久后来到心理咨询室。
“老师,我不行了,我学不进去了,老是东想西想,作为一个男孩子我太懦弱了。”
“你都想了解什么呢,能具体说说吗?”
“我总是会想到死,害怕突然就发生什么,这个世界真是太可怕了......”
通过与小A的咨询,了解到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留守长大,性格内向缺乏安全感,去年爷爷离世身边只剩下奶奶这个亲人,父母常常在外地打工也很少回家。奶奶年事渐高,最近时常流露出对身体疾病的担忧。这次突如其来的疫情爆发后他总担心自己哪天也染病,每天不停看着新闻上增加的数字越来越焦虑,而且统一收治病人的医院就挨着学校。所以即使疫情已经平复开始复学了,小A仍旧十分害怕焦虑,失眠没胃口不想学習,甚至不爱出门怕发生交通意外。常觉得自己还没有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怕没法孝顺奶奶,越来越觉得学习和生活都没有什么意义……
很明显小A是一个场依存性孩子,容易受周遭环境的影响改变认知且焦虑出现一定程度的泛化。在咨询中我利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布置行为训练任务,期待他做出改变。
不愿提及的话题
什么是死亡焦虑?北美护理诊断协会将它定义为个体因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或面对临终而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的状态。有内隐和外显两种,外显为死亡恐惧,意识到自己或他人终有一天会从整个世界消失,会有一种强烈的恐惧从心中慢慢升起,害怕死亡或面对死亡的过程。内隐即改头换面成一系列貌似不相关的症状或问题,以各种方式出现在人们身上,对疾病的恐惧,对健康状况的过度关注等。
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龙在著作《直视骄阳》中写到:“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骄阳不免带来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的行为选择。”死亡焦虑常通过隐藏和伪装,转化成各种症状,它正是我们所体验到的诸多困扰、压力和内心冲突的源泉。
凯瑟琳·辛格说:死亡,不是悲剧,而是恩宠。在所有人的生命中,都会产生对于死亡的焦虑。不过多数时候被我们选择性遗忘到了角落里,再用一层布罩住,任他慢慢恣意生长,然后我们无意识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偶尔有的人突然面对死亡的时候会发现,它已经生长得如此巨大,大到一瞬间就能轻易吞噬掉自我。
社会心理学家汤姆·匹茨辛斯基提出的恐惧管理理论指出个体在得知即将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感以及正在经历死亡时产生的焦灼感,既有对分别和失去的不舍感,也有无助和恐惧感,是一种综合感觉。同时往往还掺杂了错觉,即我们容易把对死亡的无助感和别离的痛苦、忧愁杂糅到一起。
直视“骄阳”?缓解死亡焦虑
1. 改变不良认知,通过积极赋义抵抗死亡信息。试着列写出所恐惧害怕的东西,然后将他们一一转变为积极的态度想法加深对死亡的理解,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通过系统脱敏一步步去修正不良认知,最终达到对死亡有一个理性全面的态度观。
2、转移注意力,让心理资源被其他事物所占据。试着问自己我拥有什么?想象一下拥有的什么可以让你放松愉悦。可以将精力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听音乐、做运动、唱歌等等。
3、寻找周围积极的支持力量。可以试着和老师同学家人将心中的恐惧焦虑倾诉出来,通过他人的力量获得支持。
对青少年进行生命观教育
我们尽可能不让我们的孩子接触死亡,尽量转移注意力,不去直面死亡,尽可能在必要的时候淡化死亡的危险性和可怕之处,这是我们目前的死亡教育方式。但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的事件经常见诸报端,避而不谈倒起了反作用。我们的死亡教育要达到的目的,即面对死亡,我们如何思考生命?如何看待生命?如何看待生活?如何理解一切日常、如何感受自然?死亡教育,教人向死而生。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诞生。教孩子懂得死亡,就是让他更珍惜当下,勇敢活出自我,做一个生活有价值的人,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1.榜样示范引导积极的生命观
家长和老师,应诚实坦诚地把死亡看成自然的生理现象,将内心的感觉和状态诚实地传递给孩子,不把死亡当作梦靥和恐怖的灾难,那么当真正来临时就不至于感到害怕和恐惧。如学校开展生命观教育,班主任可组织学生做这方面的主题班会讨论。
2.符合认知发展规律
青少年期的孩子他们的认知突飞猛进的增长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我意识强烈但是却时常表现出幼稚与成熟并行,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可以用科学知识穿插风趣幽默的多媒体资料分享探讨,有助于他们塑造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3.抓住契机及时灌输
周围有亲人、朋友、宠物病危死亡时,可以让他们参与进来通过仪式化的行为如照料、陪伴等。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想法,得到温暖和勇气。比如在清明节,可以鼓励孩子表达哀思。
死亡蕴藏在自然的律动里,探讨出它的本质答案还要不断去追寻。它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本质,确认哪些是我们生命中可以花一辈子时间去追随的珍贵事物,教会我们从迷失自我的道路上拉回来,让我们彻底认识自我。拥有良好的生命观积极心理品质的孩子,势必能成长得更加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