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梗的效果
2020-12-14黄俊
黄俊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急诊介入治疗对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68例,随机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采用急诊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介入治疗;心梗;心脏骤停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9..02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心肌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损伤、坏死[1]。患者多有剧烈且持久的胸痛、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以及心脏骤停等[2]。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症状表现,死亡率较高。本研究将探讨对于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68例。所有患者相关临床症状与相关检查结果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布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3],同时合并有院前心脏骤停。两组患者均对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55~88岁,平均(71.25±6.37)岁;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时间2~13 min,平均(7.84±3.21)min;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30 min~10 h,平均(3.62±2.05)h。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54~82岁,平均(70.81±5.09)岁;患者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时间1~14 min,平均(7.91±3.25)min;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30 min~9 h,平均(3.57±2.02)h。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相关临床资料均无较大差异(P>0.05),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关于急性心梗的相关诊断标准;②院前有心脏骤停症状患者,并仅心肺复苏处理后恢复;③在我院治疗前未应用其他治疗方案;④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例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智力障礙、精神性疾病或其他无法正常沟通交流患者;②合并有肺、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患者;③合并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④合并有先天性心脏发育异常或畸形患者,如房间缺损;⑤合并有严重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⑥超声心动图证实心腔内有血栓形成患者;⑦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⑧发病至入院时间超过12 h患者;⑨颅内有出血、肿瘤等病史,或颅内手术史。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院前均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恢复心跳后,对患者建立吸氧,实施心电图监护,并尽快转移到医院进行专业救治。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全量给药,15 mg静脉注射,随后30分钟内0.75 mg/Kg静滴(不超过50 mg),最后60分钟内0.5 mg/Kg静滴(不超过35 mg)。观察组患者应用介入手术治疗,术前重构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术中持续静脉滴注肝素钠。然后对患者冠脉造影,确认梗死部位,选择桡动脉或股动脉入路,进入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段安装支架,向外支撑管腔。术后常规应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口服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
观察组抢救成功30例,抢救成功率为88.24%;对照组抢救成功23例,抢救成功率为67.65%。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12.3307,P=0.000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诱发出血2例、心力衰竭3例、心律失常3例、再次休克各1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26.47%;对照组患者诱发出血3例、心力衰竭5例、心率失常6例、再次休克3例,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0%。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1.7222,P=0.000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心梗是由于冠状动脉突发堵塞,患者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组织会因为缺血缺氧而坏死,心脏充盈和泵血功能严重受损。部分患者可能会因此而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导致体内循环停止,全身多处器官功能会因此而导致衰竭,从而引起患者死亡[4]。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时病情较为凶险,具有较高的病死率,需要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和其他抢救措施。在对患者成功进行心肺复苏后,还需要及时疏通冠脉,帮助患者恢复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功能,才能确保其预后良好。
静脉溶栓和介入治疗心肌梗死,疏通冠状动脉,恢复供血的主要措施。其中溶栓治疗原理是应用溶栓剂,在药物作用下让引起冠脉血管堵塞的血栓融化、缩小,从而保障血管通畅。而介入治疗是通过将支架植入到冠状动脉内,扩充冠脉血管,保障血管内血流通畅。相对来讲溶栓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溶栓反应,其血管再通的时间较久。且溶栓治疗疗效通常受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发病时间长短等方面因素影响,溶栓治疗失败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溶栓治疗具有创伤小、应用方便快捷、费用低等优势,因此其临床应用率也较高。介入治疗是在相关仪器的监视下直接对发生堵塞部位进行血管扩充,能快速疏通血管,保障血流通畅,治疗成功率高。介入治疗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有效,血管再通率高,且不容易造成出血等相关并发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凝药物,也可以有效预防介入术后血管再狭窄发生,也是临床常用的冠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案。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急诊介入治疗方式对于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临床疗效更好,能帮助患者快速疏通冠状动脉血管,及时恢复供血,患者抢救成功率更高,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综上所述,急诊介入治疗应用于急性心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临床疗效显著,抢救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 荐,曹光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的急诊介入治疗疗效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68-69.
[2] 霍占军,李璐璐,吴一楠.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2):38-40.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4] 张 越.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