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英汇渝共谋高质量发展

2020-12-14

当代党员 2020年23期
关键词:成渝重庆科技

编者按:在2020重庆英才大会上,两院院士、知名高校负责人、知名企业负责人、“独角兽”企业负责人和行业领军人物等与会嘉宾交流思想、分享智慧,对重庆的人才工作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为重庆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为此,重庆市委党刊全媒体(CQDK)特意撷取部分嘉宾观点(排名不分先后),以飨读者。

关于如何为重庆未来产业培养人才,如何将研究从科学理论转移到产业化发展中来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优秀科学家,由他们将科学发现应用到产业发展之中。因为大多数产业产品都是基于以前发现而成,大多数科学发现都是基于好奇心。人们发现不同的现象,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最初的问题,在它成为重要的科学成果之前,它有时需要经历许多曲折。所以,要促进科学研究,我们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必须让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或者至少对科学发现感兴趣,这样他们在上大学后才能具备寻找新发现的能力。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阿里耶·瓦谢勒

今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揭牌成立。对我来说,上海交大与重庆情感相连、理念相同、使命相通。我也相信我们在把握新机遇、服务新战略中,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三大方面开展合作:一是聚焦“科教创产”载体建设,打造重庆产学研融合发展、先行先试、开放合作的策源地;二是聚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助推重庆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及高端产业基地;三是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林忠钦

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数字经济逆势增长可以看出,数字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也迫切需要培养更多既懂经济又懂技术的高层次人才。重庆的数字生态属于发展成长型,在“十四五”期间,西部(重庆)科学城应该争取更多国家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平台落户,大力推进新型科研机构建设布局。如今,北京大学与重庆高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共同打造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我们希望将该研究院作为集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智库服务于一体的高端研发平台,致力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集聚,更好地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 张平文

坚持高质量科技供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西部(重庆)科学城要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分析和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口,加快建设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要园区,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升科技供给质量。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过程中,要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破除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强调市场体系在构建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发挥市场对创新资源和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减少科技计划项目重复、分散、封闭和资源配置“碎片化”的现象;建立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流程,从而探索科技开放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体制,实现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电子电信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陈鲸

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成渝地区的重大机遇。为了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渝两地可以联合共建重大科技设施,比如开展“空天”与智能立体交通领域的研究。一方面,两地在“空天”一体、深空探测、智能交通等领域有重大需求。另一方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可以给予优势技术支撑。此外,成渝两地还要发展氢能智能立体交通科技与产业,布局等离子体健康环保产业链和创新链。重庆可以通过发展氢动力航空交通来缓解交通压力,而等离子体有很多好处,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在肿瘤消融、医疗美容、活化水等方面有很多应用场景,这对于重庆发展大健康产业将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教授 李应红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也進入新时代。目前医学研究已迈入分子检测与生物信息、生物技术与分子医学、生物医学资源与大数据、学科交叉与多学科融合、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的新时代,这也为病理学的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我将带领团队建设可承担集人才培养、医疗服务、学科发展、技术研发、临床研究等任务于一体的先进病理研究院。按初步规划,研究院将拟建病理诊断、国家疾病诊断示范与推广、专家遗传资源和诊断大数据、疾病诊断试剂和设备临床试验、智慧(病理)诊断技术创新、医学病理教育等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教授 卞修武

社会的发展带来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目前,高层建筑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宜居性不强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向天借地”则能解决有关问题,助力城市减轻用地压力。因此,我们提出了“天空城镇”理念,设计出了一种集中式群体高层建筑方案,打造普通百姓住得起的高层“联排别墅”。重庆是著名的山城,山多、风力小、地震烈度低,有雄厚的工业基础,钢铁业、制造业发达,还有丰富的建造经验,是最适宜建造“天空城镇”的城市。目前,我们正依托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相关工作,希望“天空城镇”能尽快在重庆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专家 江欢成

我们正处于大国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才已经成为大国之间全力争取的战略资源。当前,对中国来说,最急需科技人才的不仅是AI领域,还包括芯片、高端智能制造、新基建相关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工程师红利”这一最大的科技竞争优势。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做好留才用才的工作。首先,企业要给人才以梦想,给人才以愿景,让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要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同时,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和优质的生活保障。此外,还要给人才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英涛

随着重庆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不断深入,“环境+人才”正在成为重庆的新名片,吸引着众多企业来重庆投资兴业、合作发展。关于重庆接下来的引才引智工作,我认为,一是要建立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大力实施高端专家项目、首席科学家等专项计划,通过联合攻关、人才交流等多种渠道引进领军人才,逐步拓宽科技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补齐“高精尖缺”人才短板。二是要给予核心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最大化的领域方向与技术路线的自由裁量权,全力支持资源配置,采取灵活、开放的团队负责人机制,逐步完善科技高层次人才引进保障机制。三是要加大技术空白领域的培训选学力度,开展人力资源合作培养,扩大交流平台,不断提升科技人才核心能力。四是要探索构建多元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进步奖励,明确创新奖励体系,加大对职务发明人及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力度;探索建立中长期激励机制,完善岗位分红、项目收益分红、试点员工持股等激励机制,合理设计团队及人员的绩效激励机制。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祥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之后打造的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地区人口数量多,内需和发展潜力很大。重庆和成都两座大城市各自的辐射半径是150公里,刚好形成两圆相切的局面。因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重庆)科学城应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加强科技经济的融合,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资源集中的优势,加强政产学研协调互动,构建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创新型社会。根据成渝两地的优势和特点,可通过公共服务建设共享共建、产业化分工协作、生态环境共保共治等方式,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群;打造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特色农业等产业,构建金融、商贸、物流、科创和文化中心,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員、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 肖金成

经过多年发展,中关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子。除了园区的发展,中关村也在积极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不断加强与重庆的创新合作。比如,2019年2月,中关村软件园就与重庆高新区共同推动了“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与产业创新平台”项目落地。今年4月,中关村软件园又与永川区签约,共同建设“重庆·中关村智酷人才创新实践中心”,目前已经组织了100多名研究生开展相关活动。今后,我们希望与重庆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

——中关村软件园总经理 张金辉

大学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要互相支撑、互为促进。以原子能、计算机、生物工程发展应用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大学成为创新驱动的源泉和动力,要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推动大学与产业、社会三元一体融合共生。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在经费投入、办学条件、人才吸引力等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上存在较大差距,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还需增强,急需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到西部落户,深化合作交流,优化高等教育区域结构。

——重庆大学校长 张宗益

针对人才培养建设,西南大学将突出自身优势特色,聚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聚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未来,西南大学将强化协同合作,彰显担当作为,包括聚焦西部地区教师教育振兴,利用“双一流”建设这一契机,创建一流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争取中央有关部委支持,创新教师队伍编制核定、岗位设置、绩效评价等机制,打造振兴西部教师教育发展共同体;聚力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健康土壤、循环农业、智慧农业取得突破;聚智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力争在大数据、智能化、生物医药方面取得突破。

——西南大学校长 张卫国

大学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在人才培养方面,市校合作就是要为地方输入更多优秀人才;在知识创造方面,希望大学教授在实验室做创新链的前端,将后端工程和应用留给社会。同济大学和重庆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今后在人才培养、知识创造、技术创新突破等方面也将进一步合作。市校合作想要发挥最大效益,一定要实现双赢,真正做到“校企合作最大值”。对学校而言,要对学科发展有好处,对地方来讲,要通过市校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同济大学副校长 顾祥林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创中心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推动全院的国家科创中心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目前正积极谋划成渝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川渝在新能源、航空航天、汽车、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方面都很有优势。中科院将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与重庆市合作共建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在成都与四川省共建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此外,中科院还将建立中科院成都学院和中科院重庆学院。其中,成都学院主要围绕光电技术、生物、地质灾害、生态环境、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优势学科,重庆学院则主要围绕人工智能、生态环境、新材料等领域,打造科教创产融合发展的学院。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王嘉图

川渝拥有普通高等院校近200所,其中“双一流”建设高校共3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7所,是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要力量。成渝两地的高校要共建西部科技中心,就要从顶层设计提升区域内的协同发展创新能力,从而形成一体化发展。要从6个方面着手建立“成渝高教新区”,包括建立成渝高等教育的区域质量保障体系、技能职业资格互认体系、课程学习和实习成果互认体系、联合攻关重大问题合作机制、教师实践培训与支持帮扶机制、跨校交流与轮岗学习机制,这样更有利于从教育、人才资源的基础上保障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协同方面,要以川渝高校的“双一流”学科、特色学科为抓手,建立高校协同联盟机制,支撑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成渝重庆科技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科技助我来看云
在这里看重庆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