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

2020-12-14李月

西部学刊 2020年19期
关键词:国统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

摘要:中共中央在陕北的十三年中,除了在解放区进行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外,还在国民党统治区与国民政府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战。国民党在国统区采取各种措施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封锁,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严酷迫害,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广泛借助传播媒介、采用隐蔽却灵活多样的渗透方式传播马克主义意识形态,提升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依靠国统区群众特别是进步人士,利用国统区相关组织机构协助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塑造了自己的形象,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对当今的借鉴意义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注重传播媒介与方法的时代特性,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关键词:延安时期;国统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圖分类号:D2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0)19-0005-05

延安时期是中共中央“落户”陕北的十三年(1935年10月19日到1948年3月23日)。期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粉碎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迎接革命胜利的曙光,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在这段艰难而充满希望的时期中,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在炮火硝烟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外,同时还在看不见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领域上与国民党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战,特别是对在国民党统治区(以下称统称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

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社会认可、接受和推广应用的程度[1]。因此,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主要是为了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被国统区民众更广泛地认可、接受并且应用,从而能更好地领导国统区的民众进行抗日救亡运动,以及为中国的彻底解放而共同奋斗。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中国共产党出于现实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自身的权力和地位,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为人民群众认可、接受,从而实现控制、引导或规范社会以及为社会立言的权力[2]。延安时期,在重庆、南京、上海等地,中国共产党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给当地民众,为自己赢得政治空间,并争夺自己发声的话语权,让国统区民众认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再应用到实际中,从而为革命的胜利、全国的彻底解放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游行示威活动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创造了条件。但此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政府却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采取“不抵抗”的政策,重点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打击、围剿,严重阻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外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面临国民党的围剿,想在两面夹击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资源——人民群众。作为马克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想要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就需要将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种子播撒到广大民众的心中,从而争取国统区的民众,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取生存的空间。

“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展开侵华战争,国内局势愈发紧张,此时国共两党也暂释前嫌进行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统区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赢得了一定的空间。一方面,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文化政策由原来的文化专制政策逐步转向了抗日文化政策,从而形成了抗日文化统一战线[3]135。另一方面,国民党批准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木刻界抗敌协会等。抗敌协会及其他抗战文化团体的成立,标志着国统区文化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3]135。中共中央抓住机会,加强国统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工作,为赢得国统区更多民众的信任和支持而努力。

随着广州、武汉失守,日本改变侵华方针后,国民党开始逐步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1938年10月,国民党在重庆重新组织成立“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并在四川、广西、贵州、江西、重庆等地设置地方图书杂志审查处[4]279,对具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学、言论等进行审查封锁,这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在国统区所处的环境又严峻起来。

全面抗战的中后期,由于国共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根本的分歧,国民党在国统区必然要对代表先进力量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封锁,通过各种政策途径抑制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国民党反动派还采取派遣特务威胁、追捕文化界进步人士,利用暴徒袭击、捣毁抗日爱国文化机构等恶劣手段阻碍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国统区的传播[3]136。1939年6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成立,随后在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新闻检查机构,并制定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战时新闻禁载标准》等一系列新闻检查法规[5]56。这种在文化与言论上的封锁,使得国统区的民众很难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形成了极大地阻碍。除此之外,随着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掀起反共浪潮,一方面,国民党在国统区对中国共产党的形象进行丑化,舆论上竭力强化反共宣传,污蔑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是“赤匪”[6]。另一方面,国民党在国统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歪曲。在思想界,马克思主义被视为一种违背“社会公理的”歪理邪说,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蛊惑人心的“造反理论”,唯恐天下不乱的“祸世邪论”[7]60。国民党在国统区对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封锁,并且对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进行打压,让被丑化和歪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共产党暴露在国统区民众面前,这使得国统区的民众对马克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共产党的印象与认知都处于国民党极度负面的“阐释”之中,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挤压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国统区的生存空间。并且,国民党亲日派头目汪精卫对日公开投降,此行为在当时局面中极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大发展。面对此种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必须打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战。

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违背民意,妄图消灭共产党,继续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高压政策,仍然坚持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发展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从而为全中国的解放打好了根基。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途径

延安时期,国民党对国内实行政治独裁与文化专制政策,对外宣称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具有合法性质的政府,国民党是中国唯一具有合法性质的政党。在文化领域里,国民党实行一元化,将三民主义“应用于社会科学、社会问题及文艺领域里去”,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知识分子深刻地接受本党主义”[8]17。国民党为了给自己的统治寻求合理性与合法性,打出民族主义的旗号,标榜的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9]16,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围剿”“禁查”。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只能通过“伪装”“迂回”等具有隐蔽、渗透特点的方法途径的和国民党进行博弈,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播效果。

(一)借助广泛的传播媒介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递的工具[10],传播媒介是传递意识形态的载体和渠道。在延安时期的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不能组织开展大规模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此时的报纸杂志、广播、进步书籍等传播媒介就成为中共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载体。

一是报纸杂志。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报纸杂志的力量,中共中央宣传部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中强调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中心工作,“名副其实的党报”要宣传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的生活[11]357。《群众》周刊与《新华日报》分别于1937年与1938年先后创建于武汉,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努力争取到的公开出版并具有合法地位的报纸刊物。《群众》周刊着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宣传,《新华日报》则侧重对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宣传。国统区还有一些思想进步或较为进步的报纸,如《大公报》 《前进日报》《时代日报》《新民报》等,大多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主办、掌握或影响的[12]98。这些报纸杂志,为避开国民党的禁查,多采用“化零为整”“广告宣传”“张冠李戴”等刊载方法;通过“以古喻今”“暗讽隐喻”等写作手法;运用“海量邮寄”等渠道手段,伪装、迂回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共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二是抗战广播。与报纸杂志用文字图像的方式向国统区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广播则是用声音传递着讯息,具有受众面广、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等的宣传特点,是延安时期一种重要的宣传与动员的传播媒介。1938年4月到1940年8月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产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政治部三厅”)举办的抗战广播主要由中国共产党人郭沫若、阳翰笙等人领导。在国统区的重庆、武汉等地,中国共产党利用政治部三厅的抗战广播开展宣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共领导人也亲自披挂上阵利用抗战广播进行演讲,1938年4月11日,周恩来便亲自做了题为《争取更大的新的胜利》的广播演讲。中国共产党在通过抗战广播对国统区民众宣传的同时,提升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是进步书籍。延安时期的进步书籍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们翻译编纂的马列经典著作以及对马列经典著作的解读等。关于马克主义哲学理论部分,如1938年出版的郭沫若翻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李大江编译的列宁著《辩证法与唯物论》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部分,如1934—1938年郭大力与王亚南二人合译的《资本论》三卷全译本、1938年沈志远编译的马克思著《雇佣劳动与资本》等。关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部分,如1937年吴清友编译的列宁著《帝国主义论》等。除此之外还有《共产党宣言》 《国家与革命》等。第二类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之后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理论成果。主要有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相关文献集,如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著《论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著《论人民民主专政》等。这些进步书籍通过国统区的一些书店与出版社传播。例如抗战时期,先后成立于上海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始终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地区出版、发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与进步书籍,同时还多次派人到解放区去开办书店,发行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著作,成为马克主义经典理论在国统区的主要传播阵地[3]137。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渗透方式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国统区,国民党颁布的一系列“禁查”法令无不严酷打压着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宣传。要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在国统区不被阻断,中国共产党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延安时期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除了以书面文字为主的报纸杂志外,还有文艺表演、文艺作品、纪念活动、展览会等方式。

文艺表演极具感染力,能将所涵盖的意识形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受众。抗战时期,中共参与领导下的政治部三厅下就设有抗日演剧队与孩子剧团。孩子剧团中的孩子们,在中共领导人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的帮助下,沿途做宣传工作。1940年,该孩子剧团在重庆演出了由石凌鹤同志编写的《乐园进行曲》等歌舞剧,展现了一群天真的儿童在抗战中抓汉奸、学演戏,在同敌人斗争中成长的故事。而当时政治部三厅六处下的电影科与音乐美术科也创造了许多文艺作品,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如电影科拍摄了反映日本帝国主义奸淫烧杀的电影作品《热血忠魂》等,音乐美术科的漫画宣传队则在各种节日和宣传周创作宣传画,音乐工作室则由冼星海牵头进行抗日救亡乐曲的宣传与创作。通过文艺表演与文艺作品的宣传,展现了中共为抗日救亡奔走的爱国忠心,点燃了国统区民众的爱国救亡热情,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纪念活动与展览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方式,有其独特的政治功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报纸杂志在每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辰忌日与国际共运的重大事件纪念日,都会刊发纪念文章,进行纪念活动。如在马克思诞辰120周年之时,《群众》周刊转载《新华日报》的社论《纪念马克思和孙中山》;在列宁逝世16周年纪念时,《群众》周刊发表《列宁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列宁的遗产》等纪念文章;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群众》周刊也有刊发《百年前的伟大语言》等纪念文章[13]49。其次,在国统区,中国共产党还在有关团体的协助下举办了一些展覽会,如延安生活艺术展览会、苏联农展、苏联照片展览等,向国统区的民众展现了陕甘宁边区的生活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通过这些纪念活动与展览活动,有助于国统区的民众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共产党,使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更具亲和力、说服力。就如,有人曾在意见簿上留言:“我本来反对延安方面用‘解放区这个名词,现在参观了这个展览,我同意‘解放区这个名词。”[14]

(三)利用国统区相关组织机构协助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在“溶共”“防共”“限共”方针的打压下,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多次掀起反共高潮,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工作不得不转入地下,利用国统区的相关组织机构协助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组织还建立了专门的工作部门,秘密领导国统区的地下工作,迂回地与国民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较为典型的组织有中苏文化协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等。中苏文化协会于1935年10月成立于南京,至新中国成立前,它长期从事中苏文化交流,增进中苏友谊,宣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宣传抗战和争取民主进步的工作[15]16,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组织活动与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阵地。中苏文化协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例如,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组织了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委员会的相关工作,推动了国统区的妇女运动,打牢争取妇女群体的群众基础。在中苏文化协会妇女委员会中,副主任曹孟君是中共秘密党员,委员邓颖超、张晓梅是中共南方局妇委的负责人。另外,中国共产党还指导中苏文化协会开办具有马克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纪念活动,如周恩来提议由文化界纪念郭沫若50寿辰和创作生活25周年[15]16,以冲破国民党在国统区的文化独裁统治。还有,中国共产党引导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延安生活艺术展,向国统区的民众展现解放区的军民生活,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与此同时,中苏文化协会的机关刊物《中苏文化》,聘请中共党员胡济邦作为其记者,并与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刊物《新华日报》《群众》进行宣传呼应,协助提升了中共在国统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下称“左联”)的出现受到了中共政治主张的影响,以“左联”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成为中共革命意识形态最强大的载体[16]16。“左联”成立时,潘汉年代表中国共产党在“左联”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及其任务》的讲话,规定了“左联”的成立是为了领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鼓舞大众走向与敌人斗争的道路[17]23。在“左联”的通告宣言中,提及“国民党摧残革命文化”“白色恐怖”等内容;在其各类决议中,显著提及“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等内容,其在国统区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对国民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法西斯式统治,极大地加强了中共意识形态话语内容的宣传力度。

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下简称南方局)在国统区的工作中,南方局妇委和青委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南方局妇委在国统区通过地下党组织,秘密召集妇女进行抗日支前运动,为前方的战事征募战时经费,动员组织慰问将士、伤员、抗属,组织妇女搞后方生产保证前线军需。在这一系列团结群众与积极抗战的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在无形中树立起了自己的形象,并与国民党的独裁专制与消极抗战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委则是在国统区负责青年工作,为国统区的青年做报告演讲,成立党支部吸纳青年党员。当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工作转入地下之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展了“三勤三化”运动,鼓励青年勤学、勤业、勤交友,同时要使自己职业化、社会化、群众化;并且建立了“据点”这种灵活而无形的隐蔽组织形式,为党组织联系青年群体搭起了无形的桥梁。在教育方面,利用学生暑假来渝进行外地学生调查,经过回乡同学作农村调查,对留校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18]28-29。正是通过这样的广大接触,让国统区的青年正确感知了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升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統区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四)依靠民主进步人士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

中国共产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到首要位置,以为人民群众某求最大利益为己任,这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赢得了群众基础。另外,中国共产党也积极与各界的名人志士接触,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向国统区传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而提升与国民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力。

延安时期在国统区,进步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这些民主进步人士的来源广泛,如茅盾、郭沫若、范长江、蒋廷黻、老舍、巴金、闻一多、黄炎培、陶行知等。例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被誉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者”,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学院通过“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把马克思主义中的认识与实践的唯物辩证关系运用到教育中,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者。这些人才云集的进步人士群体,汇集了各界大批的文人、专家学者。他们求同存异,重视统一战线的作用,创办报刊、创建进步团体、办教育、翻译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文艺界、学术界、理论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各意识形态领域传递和发扬着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中国共产党还通过接见外国记者来向国统区传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周恩来在重庆时,经常约见斯诺、白修德、斯特朗等外国记者,与之交朋友,请他们发布延安的新闻[19]95。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在重庆开办了国新社,专门为外国记者提供延安的稿件,通过第三方外媒宣传自己的声音[19]95。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的中共在国统区的处境极为艰难,但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春雨悄无声息地滋润了国统区干涸的土壤,使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逐步提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并且为当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意义

一是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形象。延安时期,国民党对马克思主义歪曲邪化、对中国共产党进行丑化诋毁,目的就是让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民众心中失信、让中国共产党在民众群体中失言,从而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达到独裁统治的目的。而中国共产党通过与国统区的民众主动接触,消除诽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扩大自己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人民心中良好形象,为争取国统区的群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巩固与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国统区的民众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程度加深,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不断提升,影响力逐步扩大。在国统区,中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所传递的积极与希望,与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意识形态统治下处处弥漫的消极与恐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因这样,在面对穷凶极恶的侵华日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不断壮大,显示出牢不可摧的惊人力量。与此同时,这也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做好了铺垫。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当代启示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当今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环境也相当复杂,在国际上有西方社会思潮与话语霸权的挑战,在国内也存在各种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这无疑对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不断进行着冲击。马克思主义自身所具有的先进性被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印证,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才能时刻保持先进性,与复杂的意识形态话语环境做作斗争,进而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战中不断取得胜利。

二是注重传播媒介与方法的时代特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广泛借助传播媒介传递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因,就是为了让更广大的民众能够接触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从而才有感知、认识到应用的机会,才能信任中国共产党,并为其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而如今互联网日益发达,光靠报纸、广播、书籍等传统传播媒介已经不能满足意识形态传播的需要,并且用死板的方法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也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现在应该充分发挥诸如“微”媒介等新兴大众传媒的能力,广泛利用数字化网络的资源,用多样化且贴近每一类人群生活的形式,让更广大民众及时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了解我党的最新政策方针,以及党为人民的贡献,从而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

三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不动摇。延安时期,始终心系人民大众与国家危亡的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赢得了各界各阶层的群众基础,正因为这样,在面临国民党高压政策打压的艰难环境时,人民群众以己之力与用各种方式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发挥了作用。这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与国民党争夺话语权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然时刻提醒着党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因为只有这样,在面临更为复杂的意识形态时代环境与更为艰巨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挑战时,人民群众才能依然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发声,做党最强大的后盾。

参考文献:

[1]葛彦东.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1).

[2]张国成.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6(1).

[3]孙兴芳,汤志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国统区的传播研究[J].陕西社会科学,2015(4).

[4]方慶秋.抗日战争期间禁载诗文稿述要[M]//江苏出版史学术讨论会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5]孙浩.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与国统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9(2).

[6]张远新.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作用[J].中共党史研究, 2010(3).

[7]王玲仙.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特征研究[J].前沿, 2011(24).

[8]张新强.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15(1).

[9]蔡秀丽.“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J].世纪桥, 2015(11).

[10](美)威尔伯·施拉姆,(美)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M]//中共中央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37-1949).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

[12]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13]何建娥,陈金龙.《群众》周刊与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J].安徽史学,2016(4).

[14]延安生活艺术展览昨日观众更加拥挤[N].新华日报,1946-01-28.

[15]王锦辉.中共与中苏文化协会关系浅析[J].北京党史, 2011(6).

[16]蔡秀丽“.左联”在中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J].世纪桥, 2015(11).

[17]翟园园.“左联”文学:党在国统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形式[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18]黎余.中共中央南方局如何在国统区做青年工作[J].红岩之光,2018(6).

[19]刘晓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舆论引导力建构[J].编辑之友,2019(5).

作者简介:李月(1993—),女,汉族,四川内江人,单位为西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国统区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抗战后期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及其连锁反应*——基于国民党高层个人记述的观察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民国后期国统区选举诉讼程序研究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