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
2020-12-14唐苏跃
唐苏跃
【摘 要】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其中,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序思维体现在学生能根据条件或求解的问题,有步骤、有层次性地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体现思维的独立性。本文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學生的有序思维,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序思维;体验;感悟
数学学科的核心是思维,而有序思维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发现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对抽象的数学学习会有恐惧的心理,缺乏学习的兴趣。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没有理解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对数学知识缺乏主体性认识,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教师要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会主动思维,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体验与感悟,感受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不重复,不遗漏,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强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最终实现有序解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现状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还体现在数学语言表达和练习过程之中。
(一)教师思路清晰,但学生不会用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使用规范性语言表达,较强的逻辑性书写时,学生听得非常入神,也能在教师多次重复与强化中有一定的感受。但学生在练习或表达时,条理不清晰,逻辑脱扣,没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不能准确有序地利用刚学的解题方法去做题。究其原因,在学生课堂学习时,教师没有给他们充分的感知时间,使其学习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悟能力较差,有序思维尚未形成。
(二)学生知晓问题的答案,但不会正确地表达
很多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通过自己的苦思冥想,终于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在书写或语言表达时,会出现思维混乱,不能准确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述出来,在逻辑思维上会有一定的漏洞。对于稍简单的问题,学生还能勉强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对于稍难的问题,学生便出现了思维障碍。
(三)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思维过程不同步
尽管小学数学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在教师讲授时,他们的思维不同步,造成了学习障碍。很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对数学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久而久之思维发展受限,有序思维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有序思维的培养,并在教学中予以引导和点拨,循序渐进地推进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都能进入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之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有序思维的策略
(一)增强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形成数学学科意识
有序思维的培养应结合数学学科特点,让学生在数学体验与感悟中,形成对数学学科的基本意识。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态的自然科学。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切身体验、感知数学基本规律,形成对数学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活动中分析数学问题,并能大胆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深化对数学的基本认知,形成数学学科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步步思索中感知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形成思维的连贯性,从而主动向有序思维的方向发展。
(二)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有序思维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要尊重他们的选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他们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培养他们的有序思维意识,让他们独立、积极思维。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观察、细心探究,逐步深入探索过程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逐步掌握有序思维的方法与技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步。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教师要将学生置于丰富情境中,使其独立面对问题,进行有序的审题、分析和解题,不仅通过有序思维获得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还将之转化成自身的基本能力。
例如,“认识小数以及小数的计数单位”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直观、形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采取传统的挂图或多媒体的方式,将数位表展示出来,让学生面对数位表进行强制性记忆,则学生容易出现记忆误差,不能将记忆的内容运用到实践教学过程之中,造成了思维的混乱,不能准确掌握其中的逻辑关系。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已认识数字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制作位数表,从学过的整数数位个、十、百等入手,分析个位与十位、十位与百位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逐步向十分位、百分位渗透。这一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位与位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基于学生已经具备的数学知识基础,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经历了发现、探索、验证和总结的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其有序思维能力真正得到发展。
(三)在合理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将有序解题思维落到实处
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分析解题是关键环节。针对形式多样的问题,教师要开展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探索活动,步步深入,逐步递进,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发展有序思维能力。比如,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读题,边读边思考,这就是审题环节。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提取有效的信息,并有条理地分析与思考,让问题得到解决。在解决问题后,要让学生学会主动反思,进行归纳与总结。这是解决问题的一般顺序。同时,要强化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寻求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提升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将有序思维基于不同的角度,能让学生围绕一条线深入下去,提高数学思维的品质。
例如,在教授“认识三角形”时,笔者常常作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高线,让学生数一数图中有多少个三角形。这题涉及的三角形较多。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呢?教师不妨以每一条边为例,将每一个三角形记录下来,也可以顶点为例记录,并让学生在图形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或1、2、3等方式标注出来。这样既能做到全面而不遗漏,也能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
当然,解题方法众多。虽然不同,但只要有序,就值得鼓励。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并将有序思维的培养真正落实到解题中。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延伸有序思维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有序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有序思维的培养不仅依靠课堂内的时间,还要课内外综合培养,将课外时间作为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途径,促发学生主动思维,为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比如,在课外作业训练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将题目中的多个条件罗列出来,通过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给定条件,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从而构建基本的数学模型,让问题获得解决,并学会有序解决问题,按照步骤实施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有序思维在课内外都得到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序思维的培养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夯实学生基础,从点滴做起,做思维的体操,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为其后续的新知学习、数学能力发展和实践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丽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J].教育,2016(11).
[2]赵卫丽.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J].学周刊,2015(33).
[3]唐国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序思维“三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19).
[4]郑势佳.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有序性策略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