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视角下城镇化对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2020-12-14卢红霞
卢红霞
【摘 要】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多维度的综合变化过程。耕地利用效益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都涵盖非常丰富的内容,对耕地而言,自身就具备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因此,耕地利用效益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维度的综合体现。本文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多维度对耕地利用效益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多维度;城镇化;耕地利用效益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城镇化发展明显提速,中国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6.22%提高到2018年的60%,据《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多为连片集中、耕作土层深厚且自然肥力高、优质良田比例大,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称,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减少对耕地耕作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城镇化快速发展对耕地数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耕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形势严峻。
1.国内研究现状
曾杰,姚小薇(2013)认为受区域地貌特征、耕作条件的影响,武汉城市圈各地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刘旭晔(2015)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对耕地可持续利用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马聪,刘黎明(2019)认为不同地区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其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张炜(2019)认变城镇化水平的稳步提高能够正向推动耕地利用集约化,而耕地利用集约化对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仅具有较小的正向影响。
2.城镇化发展和耕地利用效益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发展和耕地利用效益情况复杂、矛盾交织,尤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城镇化实现农村人口大量转移,既為耕地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又为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制造障碍;第二,城镇化促进第二、三产业快速发展,既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装备和技术支持,又给耕地带来严重的工业污染;第三,城镇化拉动GDP快速增长,既为农业发展提供大量资金,又占用了大量的优质耕地。我国人均耕地约为世界人均拥有量的40%,不仅耕地资源稀缺,还且耕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形势严峻。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报告,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未来十几年有近2亿农村人口需要转移到城镇,如何解决城镇化和耕地利用效益之间的矛盾,实现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同发展,并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谐统一,提出严峻挑战。
长江经济带战略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战略,承担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重任(《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6年9月)。在种植业结构方面,长江经济带农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呈波动上升态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经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过程;在耕地产出能力方面,单位粮食产量缓慢上升,单位耕地产值稳步增加,耕地产出能力不断提高;在耕地利用强度方面,耕地的复种指数从2003年的1.85,上升到2012年的2.04,耕地利用强度逐步增加;在环境保护方面,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逐步增加,水利建设投入资金有所减少。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而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20%,城镇化和耕地利用效益的“多重矛盾”更为突出,现有文献研究结论已经难以解决这种“多重矛盾”。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这种“多重矛盾”还将继续积累,甚至激化,势必阻碍城镇化及农业的发展,因此,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尤为必要。
3.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
3.1 农村劳动力转移,引起耕地质量退化
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要明显低于从事非农生产。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许多农民弃地进城经商和务工,或是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在耕地耕作过程中为了节省人力,用化肥替代有机肥,用除草剂替代人工除草,致使耕地肥力下降,污染增加。
3.2 工业发展加速,导致耕地的污染和破坏
经济城镇化所带来的工业化发展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废水、废渣、废气、废尘,在排污处理设施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大量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未经处理,就地排放,导致耕地以及耕地灌溉的水源受到污染,严重影响耕地的产出能力,甚至导致耕地无法耕种完全被破坏。
3.3 土地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耕地数量减少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土地进行建设,长江经济带每年向城镇转移人口超过60万人,这种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需要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才能满足需要,如住房、工厂建设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再加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基层政府、道路交通、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在小城镇建设的新增用地中,有60%左右的面积是征用周围的优质耕地,城镇化建设不可避免要占用大量的耕地。
4.解决城镇化发展和耕地利用效益之间矛盾的政策建议
4.1 创新城镇用地规划思路,统筹各类用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遵循各行各业和城镇发展的规律,在保护耕地和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引入生态和景观的概念,创新规划思路,统筹各类、各业用地规模。
4.2 协调“三个城镇化”发展,防止土地城镇化超前发展
要防止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促进“三个城镇化”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要转变对土地财政的长期依赖。在促进工业增长的同时,更有注重质量的提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产业升级,增加单位土地产值,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促使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
4.3完善耕地产权制度和农业补贴政策,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积极性
产权制度完善明确了物品的归属权,对于私人物品,因经济利益等提高私人对物品保护和爱护的积极性,有效降低市场主体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搭便车”行为,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包括粮食补贴、种植补贴、农机补贴等五类,积极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和收入。同时出台相应的措施,激励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耕地。
参考文献
[1]曾杰,姚小薇 .武汉城市圈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3(10):215-223
[2]刘旭晔.城镇化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研究——基于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02):20-27+55+158
[3]张炜.城镇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化的动态响应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2):73-78
基金项目:武汉东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多维度视角下城镇化对耕地利用效益的影响: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研究”(2017dhsk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