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雅石文化及其审美意象

2020-12-14肖泽民

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雅石文化

肖泽民

摘 要: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石”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相对独特的审美意识。历史以来石头从以制器实用为主到以怡心悦目为主,雅石与人文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本文将以中国传统的对雅石的研究入手,深入分析其内涵的文化。

关键词:雅石 文化 审美意象

一、雅石文化的概况

古人有云:“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赏石已经成为了一种意境和抒情的代表。具有观赏意境的石头也称之为雅石,众人眼中石头大多千篇一律,但事实上其种类之多还是难以想象的:例如常见的人工雕刻造形石,用来装饰花园、充当风景,沉淀形成的纹理石,是大自然最奇特的杰作,还有稀少珍贵的矿物晶体石、历史悠久的生物化石、用来承载故事文化的事件石、现代常见的纪念石、还有优雅而实用的文房石。这些雅石大多都具有观赏的特性,所以其无论在色彩或是形态方面都有着一种独特的神韵美。对于古人而言,观赏一块雅石,便是一种文化对灵魂的描绘,其象征着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亦象征着人们智慧的结晶。一块佳石,可以是他们诗歌的核心思想的表达,也可以是他们的作品对大自然的一种回馈。

雅石是具有优雅意境的奇石,文人雅石是具有文人气息的雅石。文人雅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受文人画的影响更为深远。文人画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意境美的审美观。文人雅石与文人画相同,它最终的灵魂是意境美。

早在《搜神记》《山海经》等著作中,便能发现众多关于石头的资料,也有《云林石谱》《素园石谱》等专业文献所记载。古代文人画家也将石头作为一大重要题材去表达,历代高官贵族搜寻名石。这一切都体现了一种审美精神与哲思。从古至今,中国人对石头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赏石不仅仅是观赏奇石,更蕴藏着一种世界观。石头象征着自然山水,文人墨客通过赏石寄情于山水,表达自身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遐想。

二、雅石的发展脉络

中国雅石文化的发展历史可谓是年代悠长,发轫于魏晋,隋唐的兴起,直至两宋达到鼎盛时期,明清依旧延续,并传播分枝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雅石文化日渐成为风气的同时,在绘画艺术上以石为题材和灵感的作品也层出不穷,很多文人画家本着对雅石的独到见解,塑造出了众多形象真切的雅石作品。雅石被中国人当做精神的游畅,文人墨客常常寄情于山水,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沉浸于山水之中,而石头作为异体同质的象征代表,自然而然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魏晋南北朝在政治上虽然战乱不断,然而在文化思想上却十分的活跃,这一时期是精神觉醒和审美自觉的时代。特别是诗人陶渊明笔下的园林情韵,是一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境界。相传陶渊明的宅边有一块心爱的石头,一旦喝醉酒就会在石头上睡一觉,还将其称为“醒石”。陶渊明还被后世奉为赏石的鼻祖。据《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载,南齐武帝长子文惠太子在造园时“其中楼观塔宇,多聚奇石,妙极山水。”将形态、质地、纹理、色彩、声韵等奇特、特殊的石头称之为奇石。这是目前文献中出现“奇石”一词最早的记载。同时,这一时期赏石艺术也逐渐从园林中分离出来,成为文人雅士赏玩之物。

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艺术气象恢弘的时代,社会繁荣发展,雅石文化也逐渐成熟。从体量上看,唐代雅石大型、中型、小型均已出现。中大型的雅石多出现于林木、建筑之中,用于园林的点缀;而小型的雅石则不离人物左右或作为案头清供,并以文颂之。从形态上看,唐代雅石分为三种形态:一为山峰形,二为动物或人物形,三为规整形体。审美以山形石居多,基本上为上小下大的山形。上小下大的造型特点是重心居中偏下,具有稳定性。从石表上看,唐代雅石的表面多有宏大的孔洞、曲折的纹理,“通透”和“皴皱”的审美观念形成。如《蝶战长春图》中所表现的雅石表面曲折宛转的线条展现出来了雄浑丰满的视觉效果。唐代赏石以太湖石为重,又以白居易最具代表性。白居易在《太湖石》中言道:“远望老嵯峨,近观怪嵚崟。”可见唐代雅石的审美趋于成熟化。

中国古代雅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在宋代,宋代雅石文化继承与发扬了唐代雅石的美学基础与文化传统,并沿袭至今。米芾是一位著名的“石痴”、“米癫”,见石感动跪拜,称兄道弟。他觅得研山奇石后,竟爱不释手到“抱之眠三日”的地步,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曾特作《研山铭》以赞美其灵性。晚年时因失去它而终日神情恍惚,最终抑郁而终。另有苏东坡、欧阳修、吴允及宋徽宗等人,借此抒发心中对于寄情山水的渴望。而元时的文人士大夫秉承宋人遗风,博雅好石之风不减。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喜爱天下一切至美,设立“花石纲”,寻尽天下美石,将美石统统收入五万平米的奇石园林:艮岳。由于宋徽宗的倡导,朝廷上下乃至平民百姓,掀起了一阵赏石的热潮。苏轼与米芾作为宋代雅石审美名家的代表。苏轼所作《古木怪石图》(图1)绘团状怪石,采用圆笔,枯淡为骨,润淡为边,富有笔情墨趣和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创立了具文人画性质的奇石类型。米芾所提出的“瘦、皱、漏、透”作为赏石的四大要素成为了流传至今仍在延用的赏石要领与标准。米芾所画《砚山铭》(图2)出现了对山水的想象,通过特别形象的词进行画龙点睛般的标注,对山水的想象进行了延展。可见宋代雅石与山水发生了关联。

宋代小型雅石的形状嵌空多姿,而较大型的雅石虽仍以山形为主,但造型变得更为多样、复杂。其次,雅石表面变化十分丰富,纹理纵横、遍多坳坎,具有很强的质感。

明代时期是传统审美的又一高峰。在宋元美学精神的影响下,赏石风气日盛。日益壮大的文人阶层也灌输了特有的审美情趣,赋予其全新的文化内涵和创新意识。特別是出现了一代大家即林有麟,他撰写的《素园石谱》,也为后人留下参考价值。发展至清代,数十种赏石专著或专论,再次把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沈心《价怪石录》、陈元龙《格致镜原》、胡朴安《奇石记》、梁九图《谈石》和谷应泰《博物要览》等,准确、直接地反应赏石的盛况及文化水准。因为明清时期的雅石文化深受宋代雅石文化和美学的影响,对雅石品质和形象的要求多未能摆脱宋人的窠臼。同时也深受资源匮乏的束缚,在赏石资源的消长过程中,虽然赏石者继续追求宋代的观赏标准,但实际上,受到资源的影响,传统赏石的品质都有所下降,而且体量也有所减小。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中记载:“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二者皆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逾数尺者便属奇品”①,表明品质优秀的雅石资源变得十分紧缺。由于供不应求,致使人工雕琢、作伪、替代的现象变得普遍起来,影响了赏石品质的形象特征,也改变了明清赏石整体的风貌。

猜你喜欢

雅石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置景与环境艺术
雅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