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

2020-12-14白瑞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补中益气汤针刺

【摘 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中益气汤口服。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优于对照组的82.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较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针刺;颈性眩晕;补中益气汤

【中圖分类号】R255.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0)20-0113-04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Vertigo b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uzhong Yiqi Decoction

BAI Rui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Jiaozuo Hospital of TCM, Jiaozuo  454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uzhong Yiqi Decoction on cervical vertigo.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ervical vertig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40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Buzhong Yiqi Deco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reatmen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2 courses of treatment, the blood flow of vertebrobasilar artery, vertigo symptoms and functional scal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2.5%, which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2.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Buzhong Yiqi Decoction on cervical vertigo is better than that of acupuncture alone.

Keywords:Acupuncture; Cervical Dizziness; Buzhong Yiqi Decoction

颈性眩晕是颈源性因素导致的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其发病特征是眩晕多出现在头颈活动时,常伴随有耳鸣、恶心、呕吐、项背部酸困不适等症状[1]。多见于中老年群体发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于年轻化,颈性眩晕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我国颈椎病发病率高达4.2%~16.7%,约有50%的颈椎病患者有眩晕症状。颈性眩晕常常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中风,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其突发性、反复发展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颈性眩晕具有发病率高、间断性、反复发作等特点,因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广大颈性眩晕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采用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脑病科就诊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2~55岁,平均为(36.2±7.2)岁;病程为 2d 至4年,平均(1±0.6)年;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54岁,平均(35.6±6.4)岁;病程为1.5d至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整脊学》[3]关于颈性眩晕的诊断标准拟定:①视物旋转、头晕目眩,或闭目即止,或如坐车船,甚则扑倒,多由于头部活动而突然出现眩晕;②常伴随有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汗出等;③颈椎平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孔狭窄,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等,颈椎磁共振或CT显示颈椎横突孔相对狭窄;④查体可见颈椎被动活动功能受限,颈椎横突孔及棘突旁处有压痛,局部肌肉紧张僵硬。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分布在20~65岁;②入选病例均经过影像学检查(X线、CT或MRI)确诊;③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积极配合检查和治疗;④近1周未采用其他方法和药物治疗。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排除眼源性眩晕、脑血管性眩晕、美尼尔综合征、心血管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导致的眩晕;⑤合并有血液、肿瘤、严重肝肾功能异常等系统性疾病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穴位针刺治疗。主穴:风池、百会、大椎、颈夹脊穴;配穴:耳鸣重者加听会、耳门;恶心较重者加合谷、内关;颈肩部酸困沉重者加外关、曲池、肩髃、肩井;上肢麻木伴有放射痛者,加曲池、手三里、天宗;失眠、心慌、心悸者加三阴交、神门、血海、肾俞、胃俞、肝俞。操作步骤:根据所选穴位的特征选择不同尺寸的毫针(华佗牌平柄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批号190152,规格0.35 mm×75 mm),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大椎穴采取直刺0.5~1.0寸,風池穴选择斜刺,针尖指向鼻尖方向,深度为0.6~1.2寸,百会穴采用沿督脉平行方向平刺,深度为0.5~1.0寸,双侧颈夹脊穴选择直刺,深度为0.5~1.0寸,根据患者症状每次进行3~5组,施以提插捻转,患者得气后留针约30 min,留针期间进行2次行针,并采用红外线灯照射颈肩部。每次针刺1次,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

1.5.2 治疗组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30 g,炒白术15 g,党参10 g,柴胡10 g,升麻10 g,陈皮10 g,黄柏10 g,当归10 g,葛根20 g,白芍10 g,泽泻20 g,炙甘草10 g。若烦躁易怒、口苦目赤者,加夏枯草10 g,龙胆草10 g;若脾虚湿盛、便溏、腹泻者,加炒扁豆20 g,炒薏苡仁30 g;若盗汗自汗、体虚易于感冒者,加浮小麦20 g,防风15 g;兼见失眠多梦、心悸健忘者,加合欢皮15 g,柏子仁15 g,夜交藤20 g。水煎取药汁400 mL,早晚饭后温服各200 mL,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

1.6 观察指标 ①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方案》[4]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疗效评价,评估量表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眩晕、头痛、颈肩痛、心理及社会适应、日常生活及工作。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重。②脑动脉血流速度: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的血流情况,经颅彩色多普勒为德国产DWL型,探头频率为2 kHz。记录指标为椎动脉(V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平均血流速度。

1.7 疗效判定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拟定。痊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显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显著改善,但是眩晕偶尔复发,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较小;有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有所改善,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减轻;无效:头晕、头痛、目眩等症状无减轻或者加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1.8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例及百分数,两组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的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眩晕症状与功能量表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检测血流速度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对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颈性眩晕在传统医学中属于“眩晕”。眩即眼前发黑或眼花,晕指头晕,甚至出现自身或视物旋转,二者常合并出现,统称为眩晕[6]。关于眩晕的病机不同医家认识不同,但不外乎虚实两种。主实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丹溪心法》记载“无痰不作眩”;《素问玄机原病式》记载“无风不作眩”。主虚者,则认为眩晕病机为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如《灵枢·卫气》记载“上虚则眩”;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著作《景岳全书》中提到“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目前颈性眩晕患者虚证居多,颈性眩晕患者常有慢性劳损史,多由于长期低头、伏案、颈部保持一个姿势过久,颈部过度劳累或感受风寒邪气导致。病机为气滞血瘀、阻滞经络,清窍失于濡养,加之久病体质虚弱,暗耗气阴,素体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脑失所养,导致眩晕发生[7]。本试验研究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方中黄芪具有补脾益气、补气升阳的作用;白术、党参、甘草能够补脾和胃,甘温益气;葛根是治疗项背强痛的常用药物;佐以柴胡、升麻,起到升举中焦清阳、缓解项背僵硬疼痛;当归活血补血;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白芍柔肝止痛,防止肝郁脾虚,并且具有缓急止痛的作用;佐以泽泻,防止黄芪、党参等滋补太过。上述诸药合用,共同起到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

穴位针刺具有操作简便、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本研究选取大椎、风池、百会等穴位,针刺上述穴位能够起到清利头目、息风止痛的作用。颈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针刺此穴位,能够升阳补益、疏通经络。通过穴位针刺能够调节气血、活血化瘀,使肌肉得到松弛,气血得以濡养,通则不痛,通则眩晕消失。现代西医学研究表明大脑额叶与人的智力关系密切,针刺可以有效缓解脑细胞的抑制状态[8]。此外,针刺还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脑血管供血。经过针刺调理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增加,缓解眩晕症状,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优势[9]。

颈性眩晕病因病机复杂,其发病属于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与交感神经刺激、椎动脉供血不足、血流动力学异常、颈椎本体感觉紊乱及体液因子等多种因素相关,引起颈椎及周围结构在力学平衡上失稳[10]。因此,在治疗颈性眩晕时应采用药物、针刺、理疗等多种治疗措施。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显示,穴位针刺能够显著改善颈性眩晕临床症状,短期临床效果显著。而本疾病多存在慢性劳损病史,眩晕逐渐加重,反复发作,日久耗伤气血,肝肾不足,所以配合口服补中益气汤以治病求本。穴位针刺联合中药汤剂治疗,针刺调理阳明、太阳经气,疏通经络;补中益气汤补虚为主,脏腑经络同治,既能够快速缓解眩晕症状以治标,也能够从脏腑调理达到治本目的。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补中益气汤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针刺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并且治疗方法簡便,患者依从性较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2]陈仲强,刘忠军,党耕町.脊柱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8.

[3]韦以宗.中国整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4-285.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症诊疗方案[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0:28-30.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0.

[6]朱海军,华海燕.针刺风池、颈夹脊、百会穴治疗颈源性眩晕的疗效比较[J].世界中医药, 2016,11(12):2774-2777.

[7]于亚男,刘锦.醒脑调神法配合颈穴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7,33(10):1203-1204.

[8]魏楠.针灸推拿与中药联合应用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3):693-694.

[9]张俊清,韩科,牟蛟,等.针刺内关穴治疗缺血性中风最佳刺激参数的筛选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329-331.

[10]郑雷刚,郁金岗,李永新,等.斜圆刃针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ET-1、CGRP水平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743-4745.

(收稿日期:2020-05-23 编辑:陶希睿)

作者简介:白瑞丽(198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脑病。E-mail:376072989@qq.com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补中益气汤针刺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补中益气汤联合莫沙比利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观察
浅谈益气活血法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中的应用
补中益气汤在肛肠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