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网络教学和后疫情时期双线混融教学机制探析
2020-12-14刘玉灿王金丛管晓倩邴孝慧孙伟萍刘芳超
刘玉灿 王金丛 管晓倩 邴孝慧 孙伟萍 刘芳超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家网络教学成为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随着疫情形势缓和,线下教学陆续恢复,但常态化网络教学的实践经验对今后教学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对疫情防控期间全国网络教学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措施,明确后疫情时期“双线混融教学”的重要性,并对常态化网络教学与后疫情时期双线混融教学衔接机制进行探讨,为复学后的教学任务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网络教学 双线混融教学 后疫情时期 教学衔接机制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教育部決定全面推迟春季学期大、中、小学开学时间,采取“停课不停学”的政策,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活动,以确保正常的教学进度。尽管网上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但我国各地区的教学质量、师资储备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不同学龄段的学生对网络教学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会使返校后学生差距拉大,出现不适应常态化面授教学的现象。本文对网络教学开展状况与后疫情时期复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网络学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措施。
一、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开展状况
(一)中小学在线教学开展情况
中、小学生在疫情防控初期对网络教学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相比经常接触线上辅导的学生而言,从未接触或较少接触网络平台的学生需要花费较多时间适应网络教学方式与教学平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学生能够参与网络教学,但部分贫困地区学生因设备短缺或缺少家长指导等很难参与到在线学习中。教育水平发达的地区,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师生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更加方便与多样。
中、小学网上授课主要以班级为单位,采用网络平台与家长辅助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疫情防控期间,国家发布了《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明确提出整合国家、有关省、市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期间开放了全国中小学云网络、中国教育电视台和空中教室等供学校免费选择和使用。网络教学期间一般以学校组织的网络授课为主,以相关教育平台的资源为辅,老师和家长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教学资源。腾讯会议、腾讯课堂、钉钉等学习软件相继推出在线教育情景模式,以帮助师生更好地参与网络课堂。
(二)高等学校在线教学开展情况
高校在常规教学中多采用线下+云课堂的授课模式,学生参与网络授课相对容易。自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高校防疫期间网络教学组织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后,高校立即借助22个在线课程教学平台开展了相应的工作,覆盖了12个本科课程和职业学院18个专业的24000多个在线课程及2000多个虚拟模拟实验课程资源。高校网络平台的授课模式大多为直播+在线互动、直播+录播+互动、录播+线上互动等,比较流行的网络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智慧树、超星尔雅、学习通等。这些平台的运行相对稳定,师生对这些平台的使用相对比较熟练。此外,师生还借助QQ、微信等组建班级群,传达学习要求与组织活动。
二、后疫情时期复学现状
线下课堂授课逐渐恢复,授课模式的有效衔接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复学后一些学生难以调整线下学习状态,上课听讲不集中,学习态度懒散,不能积极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线下学习强度的增加及学习氛围的变化使部分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与心理压抑。由于学生对网课资源的使用程度和效能不同,教师难以把握学生的学习质量,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疫情防控期间的知识掌握程度,调整课程进度与方案,以便适应学生对于线下课堂学习的需要。
虽然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复学,但部分地区仍存在较大风险与不确定性,线上教学仍是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疫情防控期间的常态化网络教学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与借鉴。因此,发现并改进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全面的学习平台,让线上与线下授课更好地衔接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至关重要。
三、疫情防控期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教学普及率不足
我国发达地区的网络覆盖率较高,但部分偏远地区存在网络通信受限、电子通信设备短缺等问题。师生无法使用流畅的网络,需前往城镇周围使用网络,部分贫困生缺乏通信设备,无法有效参与学校的教学安排。此外,由于部分地区网络教学覆盖率较低及家长知识水平有限,学生对网络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存在问题,难以融入线上教学,因此对在线网络教学任务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教师信息化应用与学科知识构建不完善
因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直播教学中难以将学科知识与信息化应用相结合。部分教师习惯运用年级组及教研部门提供的教学资源,难以有针对性地筛选疫情防控期间多样的信息化资源,使得纸质教学资料与网络课程衔接不当,以致学生难以把握课程重点。部分老师讲解进度与传统课堂面试存在较大差距,不能有效把控网上课堂的教学质量和进度,使得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加重学习压力与复习焦虑。此外,部分学校或者教学小组未能有效进行授课的统一和沟通交流,导致学生疲于奔波在不同学习平台之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配合性。
(三)学生学习效率不能保障
从线下面授转为线上远程教学,学生们难以获取面对面教学的情感互动和教学智慧。防控期间使用频率较高的直播教学实质是以“广播电视”方式单向讲授,这种方式在很多场景中被证实无法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1](24-27)。此外,居家学习存在较多的诱惑,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学习状态不能实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无法准确得知学生听讲的集中程度和听讲效果,难以及时提醒或敦促未认真听讲的学生。部分学生因家长工作较忙,无人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完成课程任务,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网络学习平台发展不成熟
部分学校存在信息化人手短缺现象,技术人员对学习平台云端开发与构建、新功能应用与维护等不成熟,不具备应对新需求的技术能力,需要依托第三方平台实施,但由于第三方存在开发进程慢、产品功能性难满足等问题,影响教学进程[2]。部分网络平台发展不够成熟,在人数过多或者操作频繁的情况下,平台不稳定,易出现崩溃、掉线、卡顿等问题。此外,网络平台对于在线考试的全面监督功能有所欠缺,难以掌握学生考试的具体状态,以致考试成绩存在不准确性。因此,保证学生在线考试的流畅性及考试的公正性成为在线教学考核面临的重要挑战。
(五)复学预案准备不充分
网络教学期间,大多数学校以线上教学计划与经验研讨为主,对后续复学衔接,学生学习进度追踪与学习状态调整准备不充分。教师无法对复学的学生进行有效开导与引导,面对未知的教学进度,学生易完全跟随教师进度,缺失自主计划,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四、网络教学改进措施
(一)提高网络覆盖率与网络教学普及率
为保障在线课程的顺利开展及今后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政府可为无经济条件的学生提供经济资助,在网络覆盖率较低的偏远地区提高网络覆盖率,并检测和修复网络漏洞,实现全地区网络的有效覆盖[3](59),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接收到优质的在线网络教育。国内运营商可针对部分贫困地区适当提速降费,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帮助更多困难学生享受网络学习资源。
(二)教学资源集中化
线上教学过程中,不同学科教师选择的教学平台不同,同一位教师可能会使用多个教学软件,很难将教学平台集中化和资源构建成体系。尤其对于理工科而言,不同课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水力学”即为“水泵与水泵站”的先修课程,二者存在密切联系[4](187-188)。为加强学科内或学科间的关联,弥补网络教学平台与资源分散的不足,可研发一种与线上教学相适应的电子笔记APP。该笔记软件注册后能根据学生需要置入学生课表及电子版教材,并能按不同学科特点设置学科及课程思维导图,在学生学习某门科目时及时衍生相关知识点。这种电子笔记不仅可将课程知识记录得更加清晰,而且可将分散于不同平台的课程关联起来,集中于一个“电子笔记”之中,有效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集中,更加便于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学习。
(三)强化平台稳定性与教学监督体系建设
教学平台研发团队应做好软件漏洞应急预案,定期升级系统,尽量降低系统崩溃发生率。资金相对充足的学校可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参与相关学习平台的开发与维护,以满足教学不同时段的需求。为掌握学生动态,教师可在平台上采取视频监控方式,抽查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可不定期采用手势、拍照、定位签到等功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考勤活动中。为满足线上考试的需要,强化线上考试的公正性,学习平台可开发测试与视频监控并存的系统,设置切屏的次数,统计软件运行概况,既掌握学生的答题状态,又检测学生离开系统的频率。教师可以其离开次数结合监控判断学生的答题状态,降低作弊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提高教师新媒体素养与整合学科知识能力
教师的新媒体素养是在常态化信息教学中逐渐培养的,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教师新媒体素养的培训[5](39-45)。在常规教学中,学校应把新媒体与数字网络应用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部分,提高教师在线教学的信息素养、规划思维与人机合作,善于使用智能工具辅助教学,以更好地适应特殊时期常态化网络教学的开展。从PCK到TPACK,将学科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进行整合,形成较为完备的知识能力框架,帮助教师将学科设计与新媒体应用相结合,实现学科模式创新,适应混合式教学的新要求[6](1)。
(五)充分准备复课备案
学校应结合网络教学实践经验,及时制定后疫情时期教学衔接计划、复学补课方案及线上教学评估报告。在网络授课期间,不同学科小组可建立教学进度反馈制度,实时记录学生的课程进度,以便教师根据学生上课反馈进行评估,实时调整授课进度,切实提高学生对复课的接受度。此外,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云讲座与心理调查,掌握师生的心理状态,强化对于师生的人文关怀。
五、后疫情时期教学机制改进措施
(一)践行网络教学常态化与多元化
充分运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教学的实践经验,使网络教学常态化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学校要扎实推动人才培养的质量革命,利用网络平台+云资源,让教学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常态化网络教学可促使教师通过慕课、钉钉、腾讯课堂、CC Talk等在线教学平台,改进课程设计模式,完善学习资源分配途径,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从单纯的知识传递向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转变。此外,高校进行网络教學,还可结合教育部提出的课程建设“双万计划”,打造线上金课、线下金课、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社会实践金课,推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金课,努力把金课“两性一度”的要求在在线教学中实现,实现教学的高阶性、创新性。此外,后疫情时期网络教学还要向多元化发展,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人机互助学习、机器人陪伴学习、线上虚拟VR课堂学习等,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以适应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7](105-112)。
(二)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学
为更好地应对未知突发性卫生事件,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增强教育模式应用的灵活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下实际授课与线上云资源相结合的新模式,具有资源丰富、交流途径多样、受时空限制较小的优点。教师可通过混合式教学掌握学生动态,及时补充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便捷的资源分享途径;学生既能参与线下授课提高学习效率,又能进行网络资源学习,补足知识短板。对于难以到校学习的特殊群体,学校可采用混合同步教学方式,对课堂内容实时转播或对课堂内容进行录播;对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学生预先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学习,在线下课堂上互相合作、深入探讨,帮助学生了解将要学习什么,后来又学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对于中小学生群体,学校可开通家校互助平台,教师根据计划在网络平台中投放教学资源与网络设备应用指导,便于家长监督孩子的学习状态,对孩子进行辅导。
(三)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之一。学校在常规教学中应加大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度,杜绝心理健康课堂被占用的现象,定期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调查。授课教师可在日常教学中增加暖心话语,对复学后的学生进行言语抚慰,抽出时间倾听学生诉求,帮助其获得心理支持,缓解学生因疫情产生的心理焦虑,增加师生间的信任感[8]。
六、结语
网络授课是特殊时期保障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双线融合式教学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尽管网络教学存在网络覆盖率低、学习效率低、教师准备不充分、平台不成熟等问题,但可以通过扩大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提高质量,对在线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改造和完善,建立健全教学制度和督查制度等方式,提高网络教学质量和效能,使其更好地应对重大卫生健康安全事件。疫情防控期间与后疫情时期教学情况大大催进了网络教学常态化与双线融合式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相关方法措施促进线上、线下课程的衔接融合,帮助学生适应不同场景下的授课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一鸣.疫情时期在线教学实践引发的思考与启示[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6):24-27.
[2]周虹.后疫情时代要做好平衡管理[N].中国教师报,2020-06-17(012).
[3]陈明,杨靖.山区地形无线传感器网络覆盖机制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1).
[4]刘玉灿,王亚宝,司文艳,张岩,张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网络教学思考[J].山西建筑,2020,46(13).
[5]郁琴芳.教师新媒体素养的现状调查——基于家校合作的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9(25).
[6]孙众.稳步迈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新常态[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6).
[7]万昆,郑旭东,任友群.規模化在线学习准备好了吗?——后疫情时期的在线学习与智能技术应用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03).
[8]王馥芳.“暖核”话语:抚平创伤的心理安慰[N].社会科学报,2020-05-28(006).
基金项目:烟台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No.jyxm2019 045,校企协同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的建设改革与探索研究);烟台大学科技项目(No.TM17B19,有机微污染物在给水处理中的去除及迁移规律)。
通讯作者:刘玉灿 刘芳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