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2020-12-14王江峰
王江峰
摘 要小学数学知识都较为基础,其中最大的一种类型题目就是应用题,应用题的做题过程中并非仅仅是进行计算,中间还涉及阅读题目、分析题目、理解内容、将已学习的知识经验应用于解决问题之中,然后再进行计算最终解决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认知水平较弱,也因此在进行应用题学习与练习时学生常常感到很吃力,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本文将主要研究提升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应用题;综合分析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33-0172-02
提高小学生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之一。应用题这一题型实际上也是一种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体现,通过加强应用题的练习,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也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因此,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是教师需要在教学时重点关注的教学内容。小学知识虽然基础,但是在应用题的应用方面也是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应用题解答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进行解答应用题的教学时,教师需要思考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题,激发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一、加强数量关系巩固教学提升分析能力
应用题的编写以及解答都是围绕着数量关系开展的,可以说数量关系是数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数量关系的巩固练习。数学学习与建造高楼的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若是地基不稳后续学习的内容就会越困难,并且学生的能力提升是很慢的,因此在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培养能力方面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的概念,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涉及到的数量关系都是以等式的形式存在的,等号左右两边的内容相等,而小学生在解应用题时常常会忽略这一点,导致最后在解答应用题时出现错误,这一问题在含有未知数的应用题中显现的尤为明显。其次,小学生对于颜色鲜艳的图片、好听的音乐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在学生还没有清楚数量关系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数量关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数量关系的特点。例如,在进行《简易方程》的应用题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等式有更加清晰地认知,教师可以想举出几个思考应用题,像是“商店原有120千克苹果,又运来了10箱苹果,每箱重a千克,要求学生思考如何用式子表示出这个商店中苹果的总质量?以及根据这个式子,求a=25时,商店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要予以充分的思考时间,以此让学生对于数量关系有更深入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思考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学生准确了解数量关系后再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这样学生对于基础概念有充足的了解过后,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分析能力就能够具有很大的进步和提升。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解答应用题兴趣
“学习需要合乎兴趣方可得益。”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中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很深刻的认知,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若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主动性不高,即使教师再努力也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既然小学生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就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进行教学。解答应用题在小学生看来往往并不具备趣味性,多数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都不是很愿意仔细阅读应用题目,由于学生对题目心生抵触就会导致解答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的方式进行应用题教学,培养学生应用题解答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自己设计应用题题目,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应用题的题目背景,这样学生对应用题题目就会产生相应的熟悉感,这种熟悉感会使得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进行《表内乘法(二)》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还原学生去文具店买文具的生活情境,为了让情境更加真实,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些文具像是铅笔、橡皮、田字格等文具物品,也可以在现场向学生征集一部分物品,增加学生的参与感。除了要准备物品之外教师还需要准备价签、以及一些假的人民币当做是模拟场景的通用货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物品贴上价签,然后将学生按照位置分成几组,一组一组地来参与到实际场景的模拟之中。教师可以让在参与模拟的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买一种文具,文具的数量为三,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售货员,要求学生自己算出来应该付给售货员多少元。对于算对的学生教师可以予以奖励,对于算错的学生教师也不需要惩罚。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获得奖励就已经算是一种惩罚了,此时教师还要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错误,此时学生才会对于这类的应用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学生对于此类应用题有所熟悉后教师需要进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彻底掌握同一类型的应用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能力也就得到更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疑问是学习的开端,有了疑问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的思考,应用题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涉及到的应用题已经不是简单地看一眼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点的了,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才能够准确掌握解题方法和思路的内容,为此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备课,然后对于难度较大的应用题拆分成几个小的问题,这样学生对于应用题题意的理解就会更加透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结合合作探究提升应用题分析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应用题的解答主要依靠的是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因此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利用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去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分析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综合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为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可以利用应用题试卷以及平时学生的表现去进行检验,然后根据最终的结果对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诊断性评价,确定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将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法除了要进行分组之外同样也需要合理的设计合作探究的任务,要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教学任务自然是需要围绕着应用题的应用进行设计,教师在设计合作探究的任務时,可以适当增加任务难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使得学生有更快的进步。最后教师要选出合格的小组长,教师要面对的是多名学生,只依靠教师自己是很难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需要小组长帮忙监督其他学生,使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在进行《长方体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时,其中主要涉及的应用题内容就是如何利用长方体公式面积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然后明确每组的小组长,然后教师可以布置教学任务即“我们学校要粉刷教室的墙面,已知教室的形状是长方体,每条棱长是3米,以组为单位合作思考一共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明确要求小组长承担责任,监督每名学生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各组都完成最终的答案后教师可以请每组综合能力最弱的学生到台上为其他学生展示自己小组商量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不打断学生,等所有学生都展示完后,教师再进行统一的解答。这道题最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地面不用粉刷,但是很多学生都会忘记这一点,在学生合作探究出现此类错误时教师更要重点强调这一定,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方法的不足之处,以此提升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培养良好习惯
应用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型,因此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教师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去学习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提升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而应用题题目就是解题的重点,学生需要重点分析的也是这一部分内容,有很多条件题目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隐藏在文字之中,学生需要更加准确地了解这一部分内容。为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题目中蕴含着很多隐藏条件,这样学生才会重视审题这一解题方法。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知识点自己编写或者利用互联网寻找条件隐藏在题目中的数学应用题,然后将之和正常的或者同类型题但是条件不同的应用题混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这些题目,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应用题解答,在学生已经充分思考了内容过后教师可以就一些含有隐藏条件的应用题进行重点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题目,此时教师也可以将同样背景的题目但是只是部分条件不同而导致结果不同的应用题型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题目分析,教授学生若是条件很多、且很乱时利用拆分的方式去审题,教师此时可以演示给学生看。而对于题目很短的题目则是需要学生谨慎思考,教师此时可以借题目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其中隐藏的条件,通过这样细致的分析促使学生对于应用题题目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是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共同要求。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要加强数量关系巩固教学,以此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其次,要激发学生主动解答数学应用题的兴趣,教授学生分析方法,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以及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再次,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可以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以此提升应用题分析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审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浦静娴.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7):89.
[2]李永嵩.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8(10):25.
[3]王宝清.有效提高小学生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策略[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10):59.
[4]黄腾飞.如何提高小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