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志愿精神燃灯 让齐鲁文化长明
2020-12-14原文若
原文若
“服务他人,提高自己,”这短短8个字,代表了每名志愿者的心声。是甘霖,就要滋润大地;是火把,就要照亮夜空。他们,让文物不再沉重;他们,让历史不再难懂。齐鲁大地上延续千年的文明之花,正在这些园丁手中灼灼其华。
2010年11月16日是山东文化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天:山东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山东博物馆,经十路新馆开馆,同时山东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授旗成立。
累计注册志愿者近3000人、每年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每年接待觀众近200万人、两次摘得“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山东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已经陪伴省内外参观者,走过了十年。
十年来,山东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好客山东”名片越擦越亮。近年来,更是坚持“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这一切的成绩,离不开每个山东人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志愿者们对齐鲁文化的积极推广与传播。
十年坚守:形成自己的动力系统
山东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的主要职能是讲解山东博物馆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博物馆宣教部负责志愿者的工作人员向《齐鲁周刊》记者介绍了志愿者团队十年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招募、培训、考核的规范流程。在山东博物馆的努力下,越来越多高素质志愿者加入进来,团队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志愿者曹静是一位医生,因为工作性质,她经常下了夜班就来博物馆服务,或是服务后直接赶去上班。这份辛苦在她看来不算什么,“有一次刘汉义老师连续讲完‘山东历史文化展三个展厅,累得走不动路,扶着墙休息,那才是真辛苦。”
那是“十一”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志愿者刘汉义按正常程序讲完三个展厅后,遇到两位河北游客,遗憾没有听到全部讲解,希望他再讲一遍。刘汉义没有推辞,稍事休息又开始为游客带来两个半小时的讲解。
实际上,这不是第一位“追星”刘汉义的粉丝。自2011年加入志愿者团队,他志愿服务9年,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打动了许多观众,甚至有了自己的“粉丝”,经常有人慕名而来听他讲解。
“只要观众感兴趣、想听,就说明历史和文物有吸引力,我们志愿者就应该讲给他们、让他们受益。”这种被需求感是刘汉义坚持至今的动力之一。还有对展厅讲解内容的责任心,隔上一段时间不来服务讲解词难免生疏,于是每周的讲解成为刘汉义生活里固定的一部分,“越坚持,越容易坚持”。
另一位同样服务9年的志愿者杨秀利则更浪漫一点,她相信在省博能与自己钟爱的历史和文物相遇,所以一步也未曾离开。杨秀利曾在《老照片》中看到德国摄影师拍摄的一组1870年圆明园珍贵照片,没想到2014年省博举办“圆明园特展”,让她与这些照片和真正的圆明园文物相逢。而今年的“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又圆了杨秀利的梦,“这些珍贵服饰让我等了整整8年。2012年我讲完‘斯文在兹展,不知道今生什么时候能再与它们相见。”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是因为有人一直在等。每一位观众的期待和收获,就是志愿者团队常青的不竭动力。
十年成长:观众和文物是最好的老师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博物馆十年来一直接收未成年志愿者,并在2018年将“小莲蓬”服务项目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为教育品牌。受到省博志愿服务精神的感召,很多孩子成年后又继续担任成人志愿者,胡力文就是其中之一。
十年前,受济南全运会影响,还在读高一的胡力文成为了省博的一名小志愿讲解员。十年间,他不曾间断服务,现在是成人志愿者的主力之一,担任佛造像展厅志愿者组长。“刚开始特别骄傲,觉得我背的词就是最权威的,一年之后开始怂了。”文物背后浩如烟海的历史知识、并无考古学专业背景、提出千奇百怪问题的观众,让还没成年的胡力文深感自己的无知与渺小。从此,不停翻阅书籍、观看历史节目、外出考察学习……想要给观众一桶水,胡力文要引出自己的一条河。
“比起付出,我们学到的其实更多。”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羚子老师”的宋玉玲,今年已经63岁,来到志愿者团队6年。她担任组长的“生生不息”学习小组,承担着全馆90%的参观团队接待任务。野生动物保护、孩子教育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精细化……火热的讨论和学习,每天都在这个小组里“生生不息”。
“思齐讲堂”里,刘汉义用两年半时间为大家讲解《古文观止》,每周都开设历史知识讲座;最早获得“十佳志愿者之星”的程东旭,自行驱车赴省内外多地实地考察佛教造像;同样服务十年的“元老”志愿者庄少玲,年近70岁,为了“季扎挂剑”画像石,大量翻阅资料,多次前往出土地考察,其精彩讲解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节目主持人任志宏的夸赞……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在志愿服务队里,大家老带新、一起学、比着学。没有年龄界限、没有职业高低,掌握知识最多的那个人,才值得所有人看齐。
十年传承: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得益于山东博物馆的悉心培育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一代又一代志愿者将接力棒稳稳地传递了下去。志愿者服务队像个大家庭,高红为团队创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马睿联系“水立方”中方总设计师赵晓钧为“思齐轩”书写匾额。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尽力不让一个志愿者掉队。
刘汉义的儿子刘茂祺14岁时就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志愿者之路,目前是讲解志愿服务项目的负责人。他计划搭建起高校和博物馆的桥梁,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岗位。
陈祥英和儿子是志愿者“母子档”。她感激山东博物馆让儿子从偏科数学变得爱上历史,更重要的是,省博进学校、进社区宣教活动中给了她启发,别的学生能来,为什么她的学生不能来?说干就干,通过多次协调博物馆和学校,她所在的济南市历城区王舍人实验小学学生也走进了山东博物馆,也加入了“小莲蓬”志愿团队!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省博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在更多青少年心中播撒下历史文化的种子,让文明之花在祖国大地盛放。十年间,他们多次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和军营,为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和解放军战士宣讲文博知识,把“流动博物馆”送到广大观众身边。去年在湘西州花垣县扶贫支教时,杨秀利还曾号召志愿者伙伴们为当地民族中学捐书,不到一周就收到53位志愿者老师捐赠的图书463本……
牢记志愿者身份,努力将志愿者服务精神播撒得更远。山东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愿志愿精神不灭,愿文化之灯长明,一起迎接下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