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访记:另一种面对,另一种思索

2020-12-14马瑞斌

齐鲁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思索暴力家庭

马瑞斌

不知是什么原因,虽然累的浑身像散了架一样,脑子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像放电影似的总是闪现今天家访的一幕幕,思绪翻涌怎么也睡不着,索性起来记录一下一天来的所感所悟。

今天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完成了七位学生的家访工作,因为不当班主任,对于两个班学生的家庭地址还真不是那么了若指掌,加之部分学生有搬家的,加上找错门的,来来回回走了不知道多少路,腿脚都不听使唤了,身体的各个“零件”都提出了严重抗议,以至于回到家里就一头栽到床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虽然是累的够戗,可这次家访的过程还是收获甚丰并十分愉快的。首先是学生高兴,看起来对于老师的到来还是比较欢迎的,虽然个别小脸上还透露着些许的紧张与怯意,应该是担心老师向家长告状吧。然后是家长高兴,毕竟老师的到来是代表了对孩子的重视,在起身告辞之时,可以从家长脸上的真诚和感激中看出此行的意义。

在走访的这些家庭中,还是小A这个学生以及他的家庭给我的感触最为深刻。

他是他们班,包括整个年级,乃至全校最让老师头疼的学生。要说起他的“名人轶事”简直是举不胜举,把他在学校的种种行为比做“孙悟空大闹天宫”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今天的家访却让我对他有了另一种认识。在小A家里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家访中,这个孩子完全没有了平时在学校里的大大咧咧、肆意妄为。看着穿戴整整齐齐,小脸干干净净,规规矩矩坐在床边老老实实的他;非常懂事地给老师端茶倒水,并时不时地把糖果和瓜子拿起塞到我手中的他;听到老师的表扬,憨态可掬的小脸上露出憨憨微笑的他;父亲当着老师面毫不留情的批评甚至打骂时,脸上露出惊慌、胆怯神情的他,真的让人很难与平时那个在学校作威作福,面对同学称王称霸,面对老师撒泼打滚,令人头疼万分的他联想到一起,画上等号。是什么原因让小A在家与学校判若两人呢?我思索。难道只是他父亲严词呵斥、暴力对待的效果吗?我疑惑。

从小A家出来,我感慨良多。過去,我总觉得小A在学校的种种“劣迹”,主要是他父亲日常的暴力管教所致,父母在物质上的不满足,在感情上又疏于与孩子交流,责任完全在家庭。但是,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完全尽心尽力了呢?反思自己,我觉得没有。我所给予他的耐心与关爱,跟他所需要的比起来还相差甚远;在教育其他学生时,要求大家对他的躲避与谦让要远远大于沟通与帮助。学校这个大家庭没有让他感觉到足够的温暖,没有满足他想得到的关注和重视,所以他才想尽办法引起老师的注意,引起同学们的注目。作为教师,我们永远不可能也不可以像他的父亲一样用暴力的方式对待他,而应该用另一种孩子渴望并迫切需要的关心、爱心、耐心去对待他,即使他需要的这“三心”是其他孩子的好多倍。想到这,我不禁豁然开朗。我愿意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心思,继续努力去改变学校里的小A,帮助他重新做回自己,做回那个纯真、乖巧、平和的自己。

这样的家访,让我看到了很多平时在学校看不到的东西,认识了更真实、更全面的学生。有些学生在学校沉默寡言,可在家里却很活泼,而有些则正好相反。有些个性张扬的学生,本来觉得很难管,但当走进他的家庭、了解他的经历后,便觉得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心理,从而更好地教育和引导。

这样的家访,也着实是给我们老师上了一课。每一个学生,在班上不过是四十几分之一,很不起眼;而在家里,却是家长的百分之百。走访过那么多家庭,虽然每家的状况各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高度重视。这份深深的期盼,既是我们身上的责任,更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猜你喜欢

思索暴力家庭
反性别暴力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关于战“疫”专题的思索与展望
“暴力”女
家庭“煮”夫
暴力云与送子鹳
深沉的思索
寻找最美家庭
向暴力宣战
寻找最美家庭
课前一分钟演讲教学实践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