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禹城市以“点线面”联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020-12-14范艳琳方建永闫敏

齐鲁周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点线面龙头企业农产品

范艳琳 方建永 闫敏

近年来,禹城市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点、线、面”联动,优质要素、循环绿色相结合的良好融合势头。

发展现状和特色

培植主体,“点”上带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条,通过订单生产、统购统销等手段,形成“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园区+社区+饲草基地”等模式,向农产品生产、研发、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各个领域延伸,将农村分散的一二三产业紧密连接,带动作用日益突出。目前,全市重点农业产业化企业达到1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8家、德州市级22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个,注册资金24亿元,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个,省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用水协会1个,德州市百强合作社10个;成立家庭农场254个,注册资金8000余万元。

东君乳业(禹城)有限公司作为禹城的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形成“种养加一体化”模式,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目前该公司投资5亿元建成了存栏奶牛1.6万余头的现代化牧场,今年计划建设存栏2万头的第二牧场。一产方面,公司在牧场周围采取流转土地和与种植户合作模式进行饲草规模化种植,可带动禹城市6-10万亩饲草种植,年产鲜奶6万余吨。公司以农民合作社为基础,农户通过加入合作社成为社员,由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提供种植技术培训、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施肥、统一收割及销售的“五统一”,有效改变了以往散户种植信息不畅、种植技术落后及销售价格波动较大的劣势,提高了农户收益;饲用全株玉米由牧场按照双方协议对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以高于当期市场售价的5%统一收购。解决了以往奶牛饲料不足,运输高昂及不能大量储存的弊端,有效降低了奶牛养殖成本。同时,牧场与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相衔接,将清洁能源生产、无害化高效有机复合肥料生产和绿色奶源基地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奶牛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二产方面,公司建有乳制品加工基地,年产复合蛋白饮料、发酵型含乳饮料、低温奶、高端纯奶等乳制品20万吨,利用牧场生产的高品质鲜奶制造高品质乳制品。三产方面,公司建有低温物流配送体系,满足省内及周边的物流配送需求,同时利用“互联网+”等方式,扩大品牌知名度,发展周边地区百余个专卖店及配送点。同时,以牧场参观和体验旅游为重点,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充分带动周边休闲旅游的发展。

产业互动,“线”上延伸。禹城市是产粮大县,在全力保障粮食供应安全,充分借助小麦、玉米、大豆等原产地优势的基础上,发挥禹城功能糖、大健康等特色产业优势,形成以农产品为基础,以工业加工为依托,以销售、旅游、物流为一体的新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一产种植业,重点打造四条延伸型农业产业链:

一是打造“玉米+功能糖”产业链。禹城功能糖产量世界第一,产业集聚度全国首位。禹城市全面发挥功能糖城特色优势,以保龄宝、龙力、绿健、百龙创园等企业为龙头,将玉米和玉米芯加工成低聚果糖、麦芽糖醇、赤藓糖醇、抗性糊精等食品添加剂或功能性保健食品,面向市场销售。功能糖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功能糖生产基地,年加工玉米和玉米芯240万吨,带动玉米种植150万亩,企业以高于市场10%—20%的价格收购玉米粒和玉米芯,农民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二是打造以小麦精深加工为中心的三产融合链。打造一条从基地到餐桌的安全可追溯主食产业链,采取“企业+联合社+标准化基地建设”模式,利用当地生产的优质小麦,依托麦香园、五得利等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小麦→食品研发中心→面粉厂直接销售”模式和“小麦→面粉系列深加工→面制主食加工、副食品加工→物流业、营销业、旅游业等”模式,实现全产业发展。

三是打造以“大豆+龙头企业”模式为中心的产业融合链。突出大豆种植和龙头企业相结合,依托禹王等大型大豆加工企业,将大豆种植后提炼出低粕、皮脐和豆油,豆油直接面向市场销售;皮脐可用于养殖业,并产生有机肥再次用于大豆种植,实现循环利用;低粕进一步提炼出分离蛋白、膳食纤维、蛋白饲料等,面向市场销售。年加工大豆40万吨、低温豆粕36万吨、大豆蛋白11万吨、食品馅料1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15%以上,是全国知名豆沙馅生产基地。

四是打造以“特色农业+旅游”为中心的三产融合链。加强农旅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相结合,以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园等为发展方向,以十里望蝴蝶兰种植观赏、农家梨桃采摘,伦镇长孝中草药合作社,莒镇美东产业园、梁家、十里望观赏鱼养殖集聚带为依托,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科学研究等旅游活动,挖掘农业多功能价值,推动特色农业与旅游业交叉融合发展。

空间优化,“面”上聚集。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园区。目前,备案农业园区项目共176个,规划总投资100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15个,带动就业6万余人。二是打造新型小城镇。房寺作为重点开发城镇,积极打造融合经济产业园,布局了禹西工业园、镇驻地商贸物流园、社区现代农业园三大园区,引导二三产业向乡镇驻地集中,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辛店镇结合新型城镇化,依托特色乡镇发展乡村旅游,德孝文化、乡村记忆、生态牧场成为辛店镇乡村旅游的品牌;伦镇突出红色有机品牌,依托向阳坡、齊禹抗战纪念馆、禹息故城等资源,开展有机果蔬采摘、追忆革命记忆等活动。通过特色乡镇的发展,使农业的功能逐步拓展到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领域,实现农业与工业、文化、旅游、教育、健康的有机结合。三是打造特色产业带,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形成集群化、网络化的发展格局。以蔬菜产业为例,目前全市培植形成了温室番茄、早春西瓜、食用菌、大蒜、盖韭、西芹六大特色蔬菜生产规模,以鸿兴源、朝日等企业为龙头,年加工蔬菜25万吨,带动蔬菜种植15万亩。培育安仁镇前寺村食用菌、伦镇水坡杨村露地西芹、十里望回族镇郭庄盖韭等100多个蔬菜专业村,形成了市中办、安仁镇、伦镇等7个蔬菜重点乡镇。

促进农业与优质要素相结合。一是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农村电子商务日趋活跃。依托5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农产品网上营销,有10余款特色农产品经过品牌包装实现网络热销。引进农村淘宝、京东等农村电商平台8个,建成线下社区体验店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达1400个,解决3800多人就业问题。阿里巴巴農村淘宝项目交易额已经突破400万元,人均销售额全省名列前茅,禹城市位列山东省农村淘宝最健康县域第一位,农村淘宝合伙人收入位列第四位。二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积极探索现代农业高效发展与管理模式,推进禹城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积极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等农业科技平台,培植农业“大数据”资源优势,创新“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比如,向阳坡现代农业示范园与省农科院联合开发农业物联网,实现园区温室棚环境参数自动监测与反馈。同时,建设蔬菜质量追溯系统,通过扫描产品“二维码”,即可查询该蔬菜单品生产、检测、加工、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数据,实现了蔬菜生产全程可追溯。三是农业与商贸物流相结合。积极完善流通服务。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城乡双向流通,打造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10处供销社直营店,发展村级加盟店240处,流通网络覆盖全市,所有商品统一配送,形成10分钟生活圈,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安全便捷的生产生活服务。建成仓储量9000吨的市级粮食储备库,提高仓储能力和储粮水平;扶持梁家双丰大蒜种植合作社建设大型恒温库,以高于市场价格收储种植户、合作社社员蔬菜,适时进行销售,每年运销蔬菜450万斤,实现了合作社和菜农的双赢。

促进农业生产和循环绿色相结合。按照循环、节能多赢利用原则,大力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着力发展循环农业,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一是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玉米、大豆、木材、畜禽养殖四大循环产业链条。一是玉米加工循环链条。形成了农户种植玉米,功能糖企业利用玉米、玉米芯、玉米秸秆作原料生产功能糖,产生的生物质废渣生产纤维乙醇,或作燃料用于生物质发电,或返给农户作食用菌栽培料,最后剩余废物成为肥料还田,形成完整的闭合式循环产业链。二是大豆加工循环链条。以禹王集团为代表的大豆深加工企业,通过蛋白废水制备沼气,进行沼气发电;通过蛋白废渣生产膳食纤维;通过微生物处理技术,把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和菌剂,形成产品循环、废物循环、水循环三大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三是木材加工循环链条。以鲁森木业公司为代表的木材加工企业,利用枝丫材、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环保型密度板、木塑复合板、活性炭等,以砂光木粉和板边等生产性废弃物为燃料进行余热发电,过去作为烧柴的枝杈材,经过加工变废为宝,实现成倍转化增值。四是畜禽养殖循环链条。以东君乳业为代表的养殖企业,利用养殖产生的粪污制备沼气,进行沼气发电,利用沼渣生产有机肥,供给农户用于还田,实现养殖业粪污的综合利用,实现废物零排放。

制约因素

从禹城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不足有待进一步破解。

一是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基础条件不强,各环节衔接不够紧密,产业基础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方面,不少龙头企业的主要产品原料均来自于外地采购,本地还缺少稳定的产品原料基地。另一方面,企业加工销售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增值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有待加强。

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展不够快,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一些新型经营主体实力还比较弱,缺少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

三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能力不强。一方面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有限,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向农业和农村渗透的比较慢;另一方面农民的技能素质不高,相对于专业型人才,复合型的农业人才严重缺乏;再就是,缺少一些高端农业企业,比如生物育种等,科技研发水平有待提高。

发展思路和推进措施

培植大基地。一是优化农业结构,开展粮改饲、粮改豆等试点,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发展生态循环经济。二是鼓励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引导鼓励禹王公司、东君乳业、麦香园、五得利面粉厂等龙头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在禹城建设非转基因大豆、青贮玉米、优质小麦等原料供应基地。三是突出特色产业,着重发展食用菌、西红柿、西瓜、大蒜、有机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一批集生产、仓储、运输和销售一体化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重点培植生猪、奶牛、肉鸽、德州驴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打造一批有规模、有档次的养殖基地。

培植大企业。一是做强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成长性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精深加工型龙头和直接联系农民多的龙头企业,推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吸引民间资本等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利用资源优势,集中规划、包装农产品深加工大项目,引进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不同层级的产业梯次开发。三是提升科技含量。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四是开发食品短链。用可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减少中间环节,注重将本地特色食品与本地休闲观光农业或乡村旅游结合,凸显本地风味,加强本地食品生产企业与本地餐饮企业的联系,食品原料来源于自种自养,采取精深加工,进一步规范生产标准,提高农产品产出率,走绿色、天然、环保之路。

发展大园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建设“生产+加工+科技+旅游”的大农业、大园区。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培植向阳坡生态园、花果山、鳌龙、绿亨蔬菜、四季收蔬菜、维多利亚奶牛牧场、温氏生猪养殖、勤邦生态农业、六和种鸭、蝴蝶兰等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发展特色小镇,推动农业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积极培育发展房寺镇“中德小镇”“微排小镇”、莒镇2万人新区、辛店镇“旅游小镇”、李屯“麦香园小镇”、十里望“旅游小镇”等特色城镇。三是夯实农业基础设施,整合千亿斤粮食、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提升园区和特色镇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

培育大品牌。一是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各类农业示范园区等新型经营主体在品牌建设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证。二是挖掘本地具有区域特性和优势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形成有文化、有品质、有历史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三是全力创建全国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建立监管、监测、执法、追溯四大体系,完善市乡村三级监管机构,规范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乡镇检测室和新型经营主体自检室建设,提高监测能力。

发展大流通。一是根据禹城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建设一批与全农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推动农业龙头企业与专业批发市场的对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储藏、运输和冷链设施建设。二是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设直营店和连锁店,积极与大型连锁超市对接,开拓国内外完善配套的物流平台。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建立网上展示交易平台。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完善机制,激发不同经营主体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不断完善对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订单合同、股份(合作)、服务协议、流转聘用等不同分配机制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三是完善制度,维护农户在产业融合中的合法权益,探索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负面清单制度,督促经营主体提高参与农村产业融合的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点线面龙头企业农产品
吴冠中的点线面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勾股定理应用“点线面”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东郊记忆——点线面
2018年全球农化产品销售前20名的龙头企业
绘画点线面
2016年湖南省新认定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名单
再生资源行业持续整合 龙头企业强者恒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