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自主趋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挑战及对策
2020-12-14王静波
王静波
摘 要: 本文以高校学生转专业为例分析:专业分流导致生源不均衡、教育资源效益问题突出;以“班集体”为基本管理单位,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为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管理主体发生动态变化;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隔阻、停滞和复杂化;转专业学生心理适应和心理调适问题突出、归属感缺失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改革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专业自主 转专业 高校 学生教育管理
“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不仅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还涉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变化。本文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发布前后部分高校专业自主实践探索中教育管理面临的挑战、问题做梳理和说明,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思考和思路。
一、专业、专业自主、转专业
普遍而言,我们认为“专业”是指“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1518),或“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门职业分工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基本教育单位”[2](103)。虽语句和表述不同,但这些概念和“专业”制度设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计划控制色彩,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相联系。
随着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专业”制度发展至今,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革。虽然学界对“专业自主”还没有明确的论述,但从《纲要》的表述和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实践趋势来看,“专业自主”包括从外部来讲赋予高校专业设置、调整的决定权,从内部来讲高校赋予学生更多的专业自主选择权,包括学生可以在学校内部自主选择专业,构建以课程组织为核心的动态的教育组织形式,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情况来看,高校关于“专业自主”的探索和改革主要集中在内部的转专业。很多高校在本科教育中放弃原来的招生模式而采用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即学生录取时不分专业,入学前选择“专业大类”,按照大类进行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一定时间的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再根据自身兴趣和发展需求在“专业大类”中选择专业;有的高校内部进行了一定条件的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改革尝试;更有高校进行了基于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和课程群探索。在目前高校实际学分制改革背景下,这些专业自主模式对人才培养更加有效和灵活,符合当今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发展大趋势,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接受和采用。
二、转专业过程中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原因,专业是与旧的大学知识传承体制和旧的教育管理体制联系在一起的。新时期“专业内涵的改革,实际上是一项深刻而影响深远的结构改革”[4](51)。专业自主不仅涉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背后的组织模式,教育管理组织形式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与课程和专业设置、命名和增减相比,与旧的大学知识传承体制相关联的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更困难。本文综合考察、审慎比较了部分学校转专业引起的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期望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专业自主改革理论与实践提供思考和借鉴。
(一)专业分流导致生源不均衡、教育資源效益问题突出。
“专业合并或调整时,专业背后的三大类实体存在都要合并调整,此项工作常由于各方利益而非常难开展”[4](47)。首先在专业分流时,无法预计最终的专业选择人数,如果某个选择专业的学生过于集中,管理、师资力量、硬件、实验设备等方面可能跟不上,可能对人才培养造成影响;而某些专业选择人数少,又会造成设备闲置、师资过剩,造成资源浪费,对学校办学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其次,不加引导的专业自主选择容易导致基础性、研究性的学科选择的人数少,或者一些社会上人才过剩、因为形势变化由热门转为冷门的专业,学生考虑到将来就业问题,选择的人数也少,学校不能因一个阶段的选择人数少而放弃这个专业,造成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
(二)以“班集体”为基本管理单位,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为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管理主体发生动态变化。
学习过程中的转专业成为大学学籍管理中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根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1999年颁布)第五条的规定,高等学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必须具备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符合学校主管部门批准的学校发展规划,有人才需求论证报告,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一定数量的生源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按照专业划分和组织,按专业分班提供了前提。转专业、专业自主选择、尊重学生自主权的实施造成了固定的、以一定人数为基础的班级管理无法保证,最主要的是有些专业由于选择学生少,无法构成正常的班级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管理组织体系成为问题;另一个问题是转专业后,班级学生人数配备足够,按照常规的班级管理体系,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以院系“辅导员、班主任”为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管理主体发生变化,有的辅导员、班主任所带年级人数超过或少于正常配备,即使能够正常配备辅导员、班主任,重新分专业后,新任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大大降低,不得不重新认识与熟悉班级的学生,影响工作效率。
(三)造成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隔阻、停滞和复杂化。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常规工作涉及学生的党团支部建设工作、年度素质测评、年度评优、国家级、省、校级各类优秀学生和优秀集体的评选工作、助学金发放、贫困学生建档、认定调整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学籍档案的管理等。所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是专业班级,在转专业过程中出现了基于班级管理模式的正常教育管理工作阻隔、停滞和复杂化的问题。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明确提出:“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支部的目标。”学生转专业后,会出现党支部组织体系的重新调整,或无法实现这样的组织发展目标。
由于转专业造成的学生人数的动态变化与基于相对稳定的学生人数的班级垂直管理体制发生矛盾,造成教育管理者的困惑,更重要的是造成基于相对数量学生基数的管理空白,部分学生失去评奖评优或发展的机会。
(四)转专业学生心理适应和心理调适问题突出、归属感缺失。
虽有学者从抽样调查角度,认为转专业学生与未转专业学生的孤独感与抑郁状况均无明显性差异[5](751),但从实际工作来看,转专业学生普遍存在转专业后的学业适应和环境适应问题,学业压力和心理压力普遍较大。“班级组织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客观的渐变事物,任何一个阶段都是不可逾越的”。在转专业学生中,“原班级学生已经大致经历了孤独探索期、横向分化期和纵向分化期,已进入小群体形成期和群体统合期”[6](55)。经过一到两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通过长时间的接触与交往,互相帮助,相互了解,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对转专业学生来讲,转专业意味着对于一个熟悉的群体组织的脱离和融入和构建一个新的班集体的重新适应,对于班级群体组织来讲,转专业意味着集体的瓦解和重构,基于时间累积形成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丧失,班级概念十分淡化,大学以班级为单位的组织活动将很难进行。
三、专业自主趋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路
专业自主是科学技术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高校内部的转专业等专业自主的实践探索,为专业自主设置和调整等改革提供了经验积累。转专业中体现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和挑战,为未来专业自主中构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提供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路。在专业自主大趋势下,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应相应做出一些必要的改变,针对以上四个弊端,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一)革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理念。
专业自主不仅涉及高校专业的自主设置和调整,更意味着赋予高校更多的教育自主权,反映的是在尊重科学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理念。
专业和专业制度改革,实际上是一项深刻而影响深远的结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变革,更需要所有高校教师、管理者、学生适应和转变理念。专业自主趋势需要我们改变以往固定、僵化的模式,发展一种多元、动态、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的,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是改变传统、僵化、惯性的思维,积极探索更科学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要摒弃以往那种自上而下的、一对多、垂直命令式的教育管理模式,寻找一种双向交流、个性化的、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
(二)统合、高效、创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统合、高效、创新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及实习场所等。在学生教育管理主体上,一是实现辅导员的全校流动和配备。二是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项目化,改变以往的院系、专业、班级的纵向管理为横向的项目管理,在全校范围为学生的评奖评优、党团组织、资助、学籍等工作提供项目管理,专人负责,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对班级的依赖,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提高工作效率。三是探索新的管理育人模式,建立专业导师制。针对专业自主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利用专业教师资源,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达到学校指定的培养要求。
(三)基于宿舍的教育管理空间场域的构建。
传统专业模式是基于专业的固定的组织化的教育管理体系,是为了适应批量化人才培养需要,同时以计划管制思维为单位和平台进行的,为了满足教育管理的需要以专业为基础组成班集体,教育管理的空间场域是教室或实验室。随着经济社会、大数据时代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专业模式面临挑战,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专业自主成为大的趋势,专业不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多变的多元的课程组织形式,专业自主、转专业、跨学科专业甚至个人专业都成为可能,那种基于教室或实验室场域的固定的组织化的教育管理体系急需改变。
为了适应通识教育、任意选课、专业自主的趋势,基于班级的、以教室或实验室为空间场域的教育管理体系变革为以宿舍为教育管理空间场域,这种趋势下中外都可以找到相应的例证。在我国,西安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成立了相应的书院。古今中外优秀的大学相继实行住宿书院制或书院制教育管理体制,虽然各校各具特色,但有几个共同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一是无论哪所大学实行住宿学院制或书院制,都是缘起于这些大学对于人才培养需求和课程设置方式变革;二是以宿舍而非教室或实验室为教育管理的空间场域。学生的生活和通識教育由书院承担,负责学生事务管理,大学本部负责学生的学业和课程学习,形成一种学术性系科负责学术和课程,住宿学院或书院负责学生事务的矩阵式结构。三是以学生宿舍为教育管理的空间场域和平台,以学生公寓为中心承担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养成方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对于传统教育管理体制而言不是简单的空间变化,而是巨大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变化,整个组织架构和人员配备等都要发生变化。
(四)建立基于兴趣的学生团体,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氛围良好的虚拟集体交流区。
对于学生重新组合导致传统班级凝聚力较差、同学们接触不多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网上兴趣团体加以解决。每个团体的所有学生组成一个网上集体,每个集体有一个主页,显示集体内的最新消息和相关动态,集体成员可以发布信息和上传、共享文件。在团体论坛上,大家可以对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自由地发表想法与见解,直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构建网上团体这一虚拟社区,创造性地营造相应的团体文化、塑造团体形象,增加同学们之间的了解,促进虚拟团体建设和学生成长,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专业自主趋势下的高等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全体高校师生大胆思考、不断尝试。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理想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变化,在不同情况不同阶段都不相同,需要不断地摸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3]方乐,姜法宝,等.某高校转专业学生孤独感与抑郁状况的配对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11).
[4]闫妍.关于高校本科生转专业问题的思考[J].民族教育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