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记初心使命,保证高校“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2020-12-14覃康聪梁晓理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潜移默化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覃康聪 梁晓理

摘   要: “三全育人”作为构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和实践模式,是思想政治工作“三大规律”呼唤的应然选择,是落實立德树人时代诉求的题中之义。当前,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队伍困境、过程困境,空间困境、功能困境。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路径选择,需要同心同德,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育人共同体;需要同向同行,构建联动协同机制,保证“三全育人”落地生根;需要潜移默化,着力营造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关键词: 三全育人   立德树人   同心同德   同行同行   潜移默化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18年教育部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截止到2019年3月,已经公布了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视角,也为进一步扎实推进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了典范。深入研究和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掌握现实困境,寻找推进“三全育人”实现理路,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

一、高校“三全育人”的必要性

(一)规律呼唤:“三全育人”是遵循“三大规律”的应然需要。

习近平提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2](420)。这一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指导思路,思想政治工作归根到底是育人的工作,育人工作需要遵循“三大规律”,这是“三全育人”的应然选择,也是“三大规律”的必然要求。

1.“三全育人”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应然需要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按照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3](3)。这意味着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变化特点和规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建立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力量重点关切的思想状况,全员介入,才能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根据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人们思想观念随着时段的变化而变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节点,绝不是育人的终结,思想政治工作和育人工作都是连贯性、持续性又不断变化的教育活动,向前衔接基础教育阶段,向后拓展到职业生涯的整体过程。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全方位、全面的活动,需要充分统筹各方资源、各种教育载体,保障内容、形式、方法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综上所述,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蕴含着全员参与、全过程贯彻、全方位融入的客观要求,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努力实现“三全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应然需要。

2.“三全育人”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的应然需要

高校的中心工作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当前一些高校教师观念里存在这样的误区:教师就是教知识的,育人的事情应该是思政工作者来做。殊不知,教书和育人自古就是同一过程,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在教书过程中完成的,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教育活动。因此,育人不仅是思政工作者的工作,更是一个全体教职工参与、全面涉及教育活动。由此可见,“教书育人”本质上蕴含着“三全育人”,即教书育人是一件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面融入的教育活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符合新时代高校教书育人规律,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实现“三全育人”是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应然需要

“0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科技发展而成长的一个群体,他们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往往很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活跃但不失独立,迷茫但又渴望寻找人生方向,略显孤独但又求陪伴,这是新时代大学生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且又是“拔节孕穗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和需求,需要社会、学校、学生、家长“四位一体”协同关切,需要全程知道他们所思所想所需,稍微放松,就有可能错过“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时机。同时,大学生成长于科技时代浪潮中,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不断创新教学载体、延伸教育素材,全面拓展育人内容。综上所述,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各方协同参与、全程跟进、全方位多层次布展。

(二)时代诉求:“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题中之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从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最根本的任务”[4](5)。立德树人是关乎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更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问题。十年种树,百年树人,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古话,树人是一件长久的工作,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意味着需要全社会每一股力量都要参与进来,全程关注,全面跟进,才能完成树人任务。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谈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5]立德和育才是古人也是现代大学最高目标,是培养人才的根本,办学就要遵循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规律。纵观世界教育史,大学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仍是大学之本,也是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追求的目标。因此,大学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目标展开,把人、物、力都放在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环节上,回归育人本位。立德树人本身内含着育人时间之长、介入力量之多、融入之全面的基因。总之,立德树人是一个艰巨又漫长的过程,是一项需要投入更多人、财、物力的系统工程,与“三全育人”高度契合。换言之,“三全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也是题中之意。

二、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高校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取得一定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一些高校在育人方面仍存在諸多问题,有思想层面也有实践层面的,有方式方法方面的也有内容供给方面的,有时间融入问题也有空间建设不足问题,急需解决的现实困境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队伍困境:育人力量单薄、分散。

育人队伍是高校育人的关键,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育人的成效。一直以来,一些人对高校育人问题存在认知误区:学生在学校只要学好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就行了,直接导致“重知识轻思想”的局面,最后的结果是育人职责不清,责任不到位。学校部分教职工认为育人是学校的分内事情,但通常认为专业教师只干专业的事情,行政部门管好分内事情,育人只是德育部门的事。家庭育人功能缺失,源于家庭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去,不管是学知识还是做人,皆是学校的责任。社会上亦存在认识误区: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干,学校是专业的,凡是教书和育人应该由学校的担当,与社会无关。“育人”的责任大多落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身上。殊不知,育人是一项系统全面、艰巨又复杂的工程,涉及的人员众多,社会、学校、学生、家庭是避不开的责任。实践证明,如果育人活动中,参与主体缺少一员,把家庭力量、社会力量甚至把学校其他教师的力量分散掉,那么距离成功构建“人人有责”育人局面仍有很大的距离。因此,强化人人育人,凝聚全员力量,形成人人育人局面,是高校育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过程困境:育人过程断裂。

目前,高校的育人关切的只是大学学段的育人,包括入学教育、在读期间及毕业前的育人。从大学生成长规律来看,每个学段重点关切虽有侧重不同,但考虑到育人是一项连贯性的工程,每个学段需紧密衔接,形成无缝对接的育人过程,这就涉及一个时间融入和有效衔接的问题。从现阶段来看,高校虽然重点关切现时的育人情况,但往往忽略中小学育人学段对大学生学段的影响,更无法追踪大学毕业后的思想态势和发展历程。由此可见,高校育人将前后割裂开来,导致育人在纵向递进上断线,衔接明显不够。实现育人全过程,本质上要求重点关切现时的思想状况,向前追溯基础教育的思想影响,向后拓展终身教育的思想态势,形成无缝对接。追溯、现时、拓展是实现育人全过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空间困境:空间建设不足。

空间问题是全方位的问题,涉及线上线下和课内和课外的问题。传统的育人更多强调的是课内和线下。但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新时代大学生彰显的特点,“重说教式轻环境”和“重线下教育轻线上育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他们的需求,拓展线下的平台和环境育人已经成为他们急切的需求。很多高校虽注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育人主阵地,但专业学科融入育人不强,育人环境营造不全,线上平台打造不足,课外实践少而不精。在环境育人方面,往往只注重硬件的建设,人文的拓展较少。空间建设不足,直接影响全方位育人有效融入、全面拓展。

(四)功能困境:功能发挥不足。

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包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从目前依托的育人功能看,主要是心理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文化育人这四个方面发挥育人功能较明显,传递的价值更显性。“课程育人”仍存在专业知识和育人“两张皮”难题,“科研育人”仍未回归到育人之本位,“网络育人”重视不足、边缘化之难题,“资助育人”中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现象,“组织育人”中提质增效空间不足及常态化育人不够老难题。“实践育人”中仍存在形式化、走过程的难题。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影响育人功能的发挥,难以构建课程、日常、学科、文化、网络五个育人维度。因此,打造大思政格局、全面发挥育人功能迫在眉睫。

三、实现高校“三全育人”的创新路径

(一)同心同德:整合各方资源,打造育人共同体。

育人资源主要包括育人的主体、育人载体、育人内容。首先,激发育人主体力量,形成“人人育人”的局面。一方面要除了依靠传统的育人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两支队伍外,学校需动员所有教职工都参与进来,形成协同的校内力量。另一方面,激活家长力量,着力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同时挖掘社会潜能,包括社会媒体、政府及专家、校友等社会力量,共同关爱、爱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家长、社会力量包括学生“四位一体”,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出,心往一处想,实现合力合心合拍,保证“三全育人”的人力保障,打通全员育人最后一公里。其次,在育人载体方面,根据“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特点,加快拓展育人载体空间,开辟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校内外的育人载体,形成“大思政”格局空间,丰富实践育人载体。再次,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135)“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人在实践中形成了思想、政治、法律、文化等各种社会关系,它们缔结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个体在社会系统中只有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只有育人覆盖全学科、全部教育的活动中,在教育系统里打造“大思政”格局,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育人内容上,不断挖掘育人元素,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充分挖掘、梳理各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性课程、主干课、实践性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局面;构建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增加科研育人分量;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开辟实践育人平台;涵养合理育人文化,营造生态育人环境;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把握新时代网络育人新脉搏;以重视团体辅导活动、重视学生体验、重视学生感受为理念,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坚持“以生为本”,规范管理育人路径;坚持资助育人导向,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及诚信品德;发挥各级党组织育人保障功能,保证党组织育人常态化。

总之,育人主体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依托育人载体和育人内容才能发挥最大功能。育人载体是一个媒介,需要借助育人力量依托育人内容才能凸显价值。只有育人主体和育人载体,没有丰盈的育人内容,就会使育人成为无鱼之水、空洞无光。可见,育人主体、育人载体、育人内容是育人资源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依赖的统一体。整合各方资源,同心同德,着力打造育人共同体,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选择。

(二)同向同行:构建联动协同机制,保证“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2017年2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为建立健全“三全育人”机制提供了指导方向。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教育部发布了相应的配套文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文件强调:要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实现“三全育人”要求,各高等院校纷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保证“三全育人”落地生根。為了切实将“三全育人”落地生根,高校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领导工作机制。建立校级、院系一把手牵头的领导工作小组,明确领导责任,并结合本校、本部门的实际,就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做统一部署。二是制定“三全育人”的考核评价标准。考核标准是检验“三全育人”落实的尺度,是评定育人主体是否落实“三全育人”的准则。对那些无视或者落实不到位的相关责任人,要进一步追责,把“三全育人”作为升职、职称评定、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一旦发现“三全育人”未落实,就实施“一票否决”。三是打通信息和资源的孤岛,建立“三全育人”协调联动机制。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科研处、心理咨询中心、思政课教师、班主任等相关部门和教师需打破信息和资源的壁垒,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只有构建联动协同机制,才能保证“三全育人”落地生根。

(三)潜移默化:着力打造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马克思论述人与环境时精辟地指出: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创造人[6](172)。人在实践活动中改变环境,在环境中塑造个人,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统一体,不可分割。环境育人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良好的环境是精神食粮,不仅陶冶情操,培养良好习惯,还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良好的高校校园环境也如此,不仅可以净化大学生心态,还可以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校园环境是一个潜移默化、潜在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和教学内容的教育过程,通过融入感染、认同等心理机制,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达到育人效果。优化育人环境,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育人氛围,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食粮,是环境育人的目标。首先,通过强化学校的人文历史景观及校歌、校训精心打造,将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精神空间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化引领学生精神追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和情感陶冶。其次,发挥校园自然环境符号的作用。校园自然环境符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校园的山石、树木、鸟兽虫鱼最基本的环境存在物,是自然环境符号的主体,学生容易在感官上受到刺激和影响,在这种环境下人会保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类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室内陈设等。这些教书育人的自然环境符号跟育人客体息息相关,建设效果直接影响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育人客体的切身感受,进一步内化成对校园环境优劣的判断,外化成行动的自觉与否。第三类是校徽、校志、校旗、活动的标志等别具一格具有本校特色的纯符号,学生更容易识别这些标志,从内心接受和认同学校,并转化为一种本校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校园自然环境符号承载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功能的发挥,映射大学精神,更容易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传递育人价值。再次,全体教职工围绕“以学生为本”开展服务活动,旨在以最好的服务状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心底对学校怀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树立热爱学校,时刻为学校荣誉而努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复杂又繁重的工程,需要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保证“三全育人”有效落地。需要营造潜移默化的育人环境,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3]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4]袁贵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访党的十八大代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5.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503/c1024-29961468. html,2018-05-0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2018LSZ013),是贺州学院2018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智慧校园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2019年度贺州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编号:hzxyzdjg201903)、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编号:2020JGA3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潜移默化三全育人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