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道德文化资源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2020-12-14孙秀丽刘修发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温州道德思政

孙秀丽 刘修发

摘   要: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实现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和教师驱动与资源驱动学习相结合。当前,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缺乏系统的整理汇编、高校思政课教师对资源缺乏了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三进、三到、三式”建议。

关键词: 地方道德文化资源   高校思政课   实践教学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思维新,要創新课堂教学,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改进显得尤为重要。将有亲和力和有针对性的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课堂,可以充分彰显思政课的地方特色,让思政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更加贴近学生。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道德文化作为一种更根本、更深层的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调节人的行为、提高道德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漫长的社会物质生产实践中,中国人民创造和遗留了极为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道德文化资源由道德物态文化资源、道德行为文化资源、道德精神文化资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道德物态文化包括道德传统、道德环境、道德经典、道德设施、道德价值等;道德行为文化包括道德规范、道德实践、道德习惯等;道德精神文化要素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人格、道德思想、道德理想、道德观念、道德教育等[2](138-149)。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充分利用道德文化资源,对于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道德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每一个地域都会形成独特的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相对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挖掘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将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让思政课更加生动、更加鲜活。

温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先行者”“探路者”,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温州道德文化资源。本文以温州为例,从道德文化内容归纳,可以将温州道德文化资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爱国爱乡、造福乡梓的社会公德;二是诚实不欺、重诺守信的职业道德;三是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的个人品德;四是良好家风、和谐邻里的家庭美德。

一、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从而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成果更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具体而言,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三个必要性: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感染力和亲和力的内在需要。地方道德文化承载了地方历史发展的记忆、历史精神的传承、历史文化的沉积,是一种无形的、内在的道德文化资源。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两大独特育人优势:一是,它可以使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如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刘英坚定理想信念、百折不挠,为革命胜利,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他身上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每一位同学学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这些优秀道德品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在心中埋下爱国的种子,未来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二是,它可以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加具有亲和力。如温州的颜氏家训是古今家训之祖,它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遵学之路,为大学生学习良好家风、陶冶情操奠定了基础。把抽象的理论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和案例说明,更能够显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亲切性,使思政课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内在需要。四门高校思政课都有独立的教材体系,理论体系具有系统性,内容抽象庞杂,各成体系[3](115-117)。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各专题涉及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中国近代史纲要”时间跨度非常大,历史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完整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统一的教材,但任课教师、授课对象、教学条件各不相同,给思政课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将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能够调节教材的统一性与教学主体、客体、介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三)教师驱动学习与资源驱动学习相结合的内在需要。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思政课教师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主导性、示范性和创造性作用。“教师驱动”学习,就是要让思政课教师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舵”。“资源驱动”学习,就是要把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学生的学习部分是由资源决定的,学生具有学习主动权[4](4-6)。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丰富,覆盖面广,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考察、访问等实践形式深入认识理解既熟悉又未深入研究的道德文化,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在一起,实现教师驱动与资源驱动学习相结合。

二、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新形势下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迫切需求,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具有必要性,还具有可行性。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等特质,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内在关联与耦合及地方政府的重视,推动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融合,大学生可以获得传递大量社会正能量的有用信息。

(一)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高度契合是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前提。地方具有丰富的道德文化资源。在课堂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采取竞赛教学如举办思政风采大赛、辩论赛等多种教学模式,将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其中,实现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进课堂。在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以温州为例,温州道德馆、博物馆、国旗馆等道德实践基地,借助这些道德实践基地,开展现场实践教学,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好人好事,加强道德教育;参观永昌堡、洞头女子民兵连纪念馆等革命实践基地,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革命烈士的抛头颅洒热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充分挖掘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并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所用,能够实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高度契合。

(二)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便利性和经济性是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地方道德文化资源来源于地方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高校所在地域的道德文化资源,方便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就近原则”是地方道德文化資源为高校所用的重要原则。按照该原则获取教学实践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经济成本最低,最便利。以温州为例,温州道德馆、红日亭、博物馆等场馆都在温州市区,交通便利,便于实地走访。通过实地走访,可以增强大学生情感的感悟和体验,在体验中感受道德文化的魅力,在感悟中提升对道德文化的认识。讲好道德理论,讲好道德故事,讲好身边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地方道德文化,更加深对地方的道德认同。

(三)地方政府重视是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地方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和创新地方道德文化,用好道德文化资源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高校开展和利用道德文化资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意见》强调指出,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包括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教育基地。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充分利用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优势,使学生走出校门,到各类道德文化实践基地接受教育。

三、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推动了融合的速率和效率,但这一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专题研究。即便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不是很全面。总体上,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缺乏系统的整理与汇编。资源整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当前,地方道德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因缺乏整理与汇编,制约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问题。以温州为例,迄今为止,还未见关于温州道德文化资源的专著或资料汇编。温州道德文化资源归纳起来就是温州道德起源、温州道德现象、温州道德人物、温州道德实践。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整合道德起源的材料,可以加强学生对温州道德文化历史的感知。整合道德现象的材料,可以生动形象地让学生有案例可寻;整合道德人物的材料,对学生的学习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整合道德实践材料,一方面使学生明白,提高道德修养,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丰富道德实践材料,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做对社会有益的公民。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对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了解。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堂好的思政课,全靠好的思政课教师的倾情投入和付出。教师的教法和教学内容的运用是否生动、是否接地气和教师对材料的选择有很大关系[5](105-109)。教师如果引用的教学案例不贴近学生,那么学生无法感同身受。思政课教师大多有扎实的理论功底。由于长期的教学思维惯性,在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思政课教师常采用典型案例,对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很少采用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思政课教学多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缺乏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无法让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入脑入心。讲好中国理论,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先讲好身边的好人好事。可见,思政课教师加强对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很有必要。

(三)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单一。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课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参观学习,如参观温州市道德馆,温州市博物馆等。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运用主要通过实地走访完成。这样的学习和运用形式显得单一,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反馈效果不理想。有效运用载体是思政课取得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不仅要求内容上的无缝对接,更需要依据大学生学习需求,融入多种活动载体。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将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由于缺乏明晰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地方道德文化资源是否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未达成共识。利用地方道德文化推进和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可采取“三进”“三到”“三式”的路径模式,力求取得成效。

(一)“三进”,即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进教案”“进教学计划”“进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对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筛选、整理和提炼,是运用地方道德文化资源服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基础。将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编进教案、编进教学计划、编进实践教学网络平台,是一个有益的探索。首先,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进教案”“进教学计划”“进实践教学网络平台”需要地方政府、社会和高校三者合力。如何进?怎么进?这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的工作。只有地方政府支持、社会合力、高校执行,这项工作的进展才会更加有成效;其次,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三进”的前提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挖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地方家风教育是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反映地方家庭美德的家风教育资料就藏于民间。掌握这些第一手资料是开展传承良好家风的基础;再次,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明确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对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选取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并不是地方道德文化资源所有内容都适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中必须慎重选择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内容,选得好事半功倍,选得不好则可能事倍功半。不同的道德人物可以用在不同的主题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和故事要与教学主题相吻合。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人生的青春之问》一章,思政课教师可以引用南怀瑾“还路于民”的故事;《坚定理想信念》一章,可以利用乡村医生兰小草的故事;最后,要提炼道德文化资源的思想内涵,明确教育的引领性和针对性。如温州红日亭是最具代表性的免费伏茶施粥点,这是温州独特的地域道德文化,也是温州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道德特色。红日亭蕴含的无私奉献对学生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红日亭蕴含的思想性和价值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和时代特征。

(二)“三到”,即建立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师资到位”“经费到位”“考核到位”的保障体系。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增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离不开健全可靠的保障体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包括师资、经费和考核。首先,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否意识到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重要性,是否主动将道德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否精心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是地方道德文化融入思政课是否取得实效性的衡量标准。因此,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需要及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因地施教,让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地学习,将枯燥的理论化解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才能达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其次,经费的支持是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科研经费、人员经费、实践经费等投入。经费的投入保障教学改革的进行,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最后,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即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尺。课程评价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这个评价机制主要体现在评价目标和评价载体上。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既要注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大学生对地方道德文化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评价载体该多样化,可以要求学生撰写实践考察报告,总结实践教学的心得体会。教师通过批改实践考察报告,将信息反馈给学生,讓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入脑。

(三)“三式”,即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验式”“研究式”“志愿服务式”为一体的多元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对实践教学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概括。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存在单一性。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应结合地方实际,采取集“体验式”“研究式”“志愿服务式”于一体的多元实践教学模式。一是“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微电影等体验式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道德观、国旗馆、温州城市发展中心等场馆,撰写实践报告或组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此外,还可以以微电影的形式把温州道德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把优秀的道德人物事迹、地方道德文化、道德现象以电影和视频的形式对外传播,通过多视角镜头记录具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研究式”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前往道德社区、特色农村等地开展问卷调查,可以及时了解地方道德的现实情况。三是“志愿服务式”。大学生每年寒暑假都以志愿者的角色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如通过去敬老院、福利院进行社会实践等,了解老人和福利院儿童的所想所需,更加关心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学生通过劳动,获得了他人肯定性的反馈。这些举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地方道德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并不是某一种教学模式单独运用,这一融入过程中既有“体验式”,又有“研究式”,还有“志愿服务式”,是集三种方式于一体的多元教学模式。这种多元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实践主动性,能够有效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如何克服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的大环境下,如何充分挖掘地方道德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寻找德育教育实效的新路子,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待破解的难题。“三进”“三到”“三式”策略有利于实现地方道德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无缝对接,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1).

[2]涂可国.社会文化导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3]杨越明.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9(01).

[4]李卫红.大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4(01).

[5]张艳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变革的发展历程及规律探析[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7(03).

[6]柴艳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17(09):115-119.

本文系2017温州市创新研究团队:新时代温州道德文化建设创新研究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温州道德思政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跟踪导练(五)(2)
思政课“需求侧”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