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2020-12-14李美娜张雷
李美娜 张雷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本文从互联网+生态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侧三个维度,分析提高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重要价值,互联网+帮助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融合与工作者的技术壁垒、个性动力发展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全员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协同之间比较关键的问题。从制度主义、价值协同论、教育博弈论、教育本质出发,提出多中心协同模式下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的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 思想政治教育 书院 质量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价值的程度。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要求,为实现“十大育人”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大学为学生”是高职院校恪守的逻辑起点,在“互联网+”时代提高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应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趋势,“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适应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确保教育活动高效有序地运行,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1](356)。高职院校更突出了集生活、学生、娱乐为一体的生活学习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和强调“以生为本”,使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互利共赢。
一、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价值层面的三重维度
1.“互联网+”的生态特性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出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倡导个性化教育[2](8-12)。“互联网+”具有的交互式、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开放性,内容多元化、主题个性化、形式多样化的特征,大数据的资源收集、整合、储存,最终形成可视化数据分析结果,以曲线图、回归图、模型图、柱状图等方式瞬间生成结果,分析和预测未来趋势,可以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方法等提供量化指导。根据高职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特点、不同爱好,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教育、分段培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发展规律。“互联网+”的生态特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做贡献。
2.“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供给侧提出新任务。
十九大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面大大扩大,需求侧与供给侧可以同时接触国内外思想信息,对供给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储备、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新任务。要求供给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环境做出更大的改革创新。高校实行“全员育人”,要求全部教师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先进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者,以融入性、隐蔽性、间接性的方式,达到双向性、启发性和共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互联网+”可以让全员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广大互联网平台上实现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协同,更好地实现“互联网+”时代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3.“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侧提出新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书院的模式正是大学生喜欢的方式,大学生更主动、更广泛、更深入地使用互联网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更主动参与交互式教育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要求更高。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注重以学生成长为需要的导向,课下活动的获得感和参与感。这些要求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创新内容、形式和方法,搭建書院信息化管理共享平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最大限度地焕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灵动性。
二、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面临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四所书院制学校的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发现,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面临的三个关键问题如下:
1.“互联网+”要求解决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信息融合与工作者的技术壁垒之间的关键问题。
高职院校应该站在“谁赢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的高度加强“互联网+”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上网络空间转向,互联网是书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占领的主战场。“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纷繁复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正能量。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互联网中并强化信息安全是一个难题。虽然鲜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信息融合力进行研究,但破解这个难题必然要突破互联网的技术壁垒。书院实行全员育人,以思政课专业教师、共青团领导、学工领导干部、辅导员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其他教师切实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两个主体网络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推进信息融合的技术着实具有一定难度。
2.“互联网+”要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动力发展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滞后性之间的关键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纵深发展,不仅成为人的生活和发展方式,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时空和存在方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同时或者提前接受互联网信息,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知识权威性,受教育者具有更广泛的灵活度、丰富度、感知度。“互联网+”更多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主体间性,网络教育具有交互式、启发式和体贴式等特点,这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转变使受教育者根据个人特点、知识体系、兴趣基础等,具有更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和更强的求知诉求。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主要考量课程的考核分数及第二课堂的指标量化体系,课堂教学中难以做到个性化培养。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线下活动与线上活动更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更新速度不及时,内容数量和质量滞后,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受教育者蓬勃发展的需求。
3.“互联网+”要求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全员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协同之间的关键问题。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虽然从宏观层面强调了全员育人,但从具体政策的实施细则到具体落地还有一段路要走。一体化育人如何进行“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顶层设计,互联网上谁来协调组织、谁来监督评价、监督评价的动态指标如何设计、网络上如何全员进行形成合力,都是全员育人的关键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高校书院实行全员育人,以思政课专业教师、共青团领导、学工领导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师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其他教师切实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责任。这两个主体之间熟悉程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协同程度、协同的业务口限制,有时工作重复,有时相互矛盾。跨越时间和空间,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优势,如何调动全体教职工在思想政治中的积极性,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协同社会、家庭、学校、政府是“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多中心协同模式下书院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策略
1.从制度主义出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互联网技术,建构高职院校服务工作长效机制。
一方面,在招聘机制上从制度层面要求应聘者具有互联网技术的基本素养,加强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互联网技术培训。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价值认同,从制度层面保证队伍筛选和思想政治政治教育干部选拔的互联网基本素养和业务常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队伍前提和基本保障。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在上班期间利用慕课或者继续教育方式提升整体网络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制定互联网书院信息舆情研判流程和管理规定。高职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利用网络安全的技术队伍和惩罚措施严格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信息,同时对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线上心理辅导、线上贴吧、数字滚动宣传等平台制定相应的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表彰和严惩。通过教育者招聘和舆情规定制度化重构高职院校互联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2.从价值协同论出发,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者的信息价值与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相协同。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需要协同发挥作用并有所侧重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载体等建构教育整体场域,为充分发挥“十大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作用提供友好的环境,达到思想引领导向的效果,使教育者的信息价值与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相协同,并通过实际的学习行为外化显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教育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化合和新生”。在价值协同过程中,注意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协同,不仅关注受教育者的接受内容,还关注接受的方式、方法,关注学习效果;注意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题、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协同,三个课堂的慕课共享,第二课堂的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形成优质慕课资源,第三课堂提供的优质思想政治教育书院大环境,融入、服务第一课堂中,第一课堂的教学时效性体现在第二和第三课堂中的濡化、内化、外化过程;此外,还要建立“互联网+”价值协同认知体系,将网络教学效果与网络实际教学质量挂钩,令学生在自省、比对、衡量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3.从教育博弈论出发,书院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壁垒。
教育博弈论是指学生既有的思维体系,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主观意识及客观意识体系中做出的决策行为。书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结合体,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载体,以“两大平台,三个计划”为主要抓手,充分发挥“头雁工程”的党建引领作用和“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公共平台优势,发挥优质校友榜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业生涯引导作用,发挥创客课间线上线下的吸引力,应用团组织的自助服务、自我学习平台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拓展到线上,整合网络的语言,通过艺术表达,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增强吸引力。既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建构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选择权力,原有认知体系与线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深度融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濡化、内化、外化。在这场互联网线上线下、务虚务实的博弈中实现双赢的局面。
4.从教育本质出发,注重回归“以生为本”的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和落脚点。
“互联网+”时代,可以满足各种私人订制服务,凸显大学生受尊重、受重视的独立性,激发个人的表达欲望,期待网络互动、参与和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回归“以生为本”的教育本质,不仅应关注大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且应充分挖掘大学生潜在的需求,具有对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需求的敏感性。在大数据信息采集、可视化分析后,及時追踪和总结关键性影响因素,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内容、载体等提供信效度比较高的价值参考,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个性指导和干预,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发展规律,增加受教育者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杨晓慧,任志锋.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时、度、效”[J].思想理论教育,2015(7).
[3]王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理论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11).
[4]崔强,宋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如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0(4).
[5]范韶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困境破解[J].江苏高教,2018(7).
[6]张国启,王婧.“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9).
[7]尹庆永.整合新媒体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