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意识”指导下的外宣翻译实践

2020-12-14苏婧媛

文教资料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外宣翻译四个意识国家形象

苏婧媛

摘   要: 国家形象的树立,对于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地位构建、国家间政治经济的交流合作等,都有深远影响。“四个意识”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对于外宣翻译实践起到指导原则的作用。本文结合China Daily的新闻内容,以意识形态研究为出发点,从四字格改写角度,探求如何根据“四个意识”的指导,传递好中国话语。针对四字格,将结合实例,按照处理方式(强调、弱化、简化)的三个角度,研究如何在外宣过程中传递好我国的意识形态。从新闻传播角度,为我国树立外交形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 国家形象   外宣翻译   “四个意识”   四字格的改写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翻译的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和社会学转向,有关意识形态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在新闻编译中更是如此。外宣新闻在编译时已不再是在语言层面进行简单的语言转换,也不再是在新闻推广层面进行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通过对原稿件进行删、改、编等加工整理后,处理好中西方语言文化思维间的差异,实现“在外宣翻译中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与受众之间建立起‘认同”[4](60-65+96)。本文将结合China Daily中的外宣新闻编译实例,从新闻传播角度为我国外宣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一、外宣翻译与意识形态

学界普遍认为,“意识形态”一词源于“ideologie”,由法国学者特拉西(Destutt de Tracy)于1796年创造产生。van Dijk[2](243-289)认为,意识形态是群体社会人员共有的、基本的社会认知框架,包括思想、信仰、价值观或世界观体系。Fairclough[1](87)提出,意识形态是现实(物理世界、社會关系和身份)的建构部分,被建构到话语的各个层面中。新闻编译不同于新闻翻译。对外媒新闻中的特定意识形态和国家身份的构建和解构,充分体现了意识形态在新闻编译中的“优先原则”[7](92-97+103)。

对日益开放的中国来说,对外宣传是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话语的重要窗口,“通过外宣工作,努力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一个和平、发展、合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6](40-43),外宣翻译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媒介作用。各个国家的新闻都反映该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在新闻外宣翻译中,要以强化意识形态和塑造国家形象为主要目的,在新闻的外宣翻译中需要对源语文本进行改写,实现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新闻的认同,实现新闻的传播目标。

二、新闻编译与四字格的改写

目前国内外对“新闻编译”的研究以编译策略、翻译策略、各主题新闻(如体育新闻、商务新闻、软新闻、汽车新闻等)为主,对“新闻编译和意识形态”的研究较少,主要有徐英的6篇论文,均从语言学角度探讨意识形态在新闻编译中起到的作用,包括探究“情态选择”“主位选择”“名物化”“引述选择”“语态选择”等的编译改动和意识形态转换间的关系,从语言层面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较少。本文将集中研究意识形态指导下语言词汇的编译改动。

二十世纪中后期,“操控学派”代表勒菲弗尔提出了“改写理论”。在文学翻译的系统研究中,勒菲弗尔提出,作家和他的作品“总是透过特定的棱镜而被折射出来”[3],跳出了传统的“忠实”翻译原则的束缚,将翻译放置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这一文学翻译研究方法被应用到社会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改写主要集中在对语言的改动上,四字格是汉语词组中的一大特色,在结构上均衡对称,在表达方式上用词凝练,在音韵上富有节奏感,“从形、声、意、境等方面很好地体现汉语的语言特色和汉语言文化的审美情趣”[8](31-32)。本文将从四字格强调、弱化、简化这三个处理方式上,从“四个意识”这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角度,结合实例对新闻编译实践进行探究。

三、新闻编译中的“四个意识”体现

“四个意识”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其指导下的新闻编译实践必须传递正确国家立场,传播我国正确话语,服务我国核心利益。在编译过程中,不仅符合翻译原则,更能体现新闻这一语体的传播与教化功能,使我国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在对外的新闻报道中通常明确表明我方立场,在遣词造句上根据中文原文进行适当的编译,进行意识形态的转换,以实现我方利益,正确阐明观点。本文选择的中文文本全部来自外交部官网,具有权威性,反映我国主要外交立场,英文文本选自China Daily中对应的文章。

1.四字格的强化处理

汉语为起到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多使用重复性词汇。四字格的连用更是强化了汉语语言咏物抒情、具象生动的特征,使句子的均衡性和节律感都得到了强化,增强了文章的美学表达效果[8](31-32),用在新闻中可起到强化事实,凸显本国意识形态的作用。

例1.原文:美国国会众议院罔顾事实、颠倒黑白,把……严重犯罪称之为人权和民主问题。(外交部官网,2019年10月16日)

译文: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s disregarding and distorting facts by referring to serious criminal offenses such as...as an issue of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 (China Daily, October 16, 2019)

“罔”在汉语中是一种文言的用法,表示“无、没有”的意思,“罔顾事实”用在此处旨在表达美国不顾及事实,直截了当地表明中国的强硬立场。在英译时先将文言文转换为白话文,再进行了直译的处理,采用动宾结构,保留了原文言简意赅的特点。“颠倒黑白”用来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体现了比喻的修辞,“黑”和“白”分别比喻谬误和真相,本例中使用该词形容美国国会混淆是非,把香港的问题错误地类比成人权和民主问题,在翻译时使用了语义释义的翻译方法,即“歪曲事实”。

中文原文使用了两个四字格,在四字格中分别体现了文言构词和修辞格的使用,旨在充分表达我国的立场。因此,在译文中如何传达出、传达好这一政治立场就格外重要,译者需要采用地道的英文表达使英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感受。英文中常使用押头韵或押尾韵的手法表达语言上的情感和节奏,即使用相同的语音(或者元音,或者辅音)强调作者思想、突出事实,从而加深读者印象。在对“罔顾事实、颠倒黑白”这对四字格的翻译上,进行了强化的处理,即使用押头韵的处理方式,将其译为“disregarding and distorting facts”,在译文中保留了源文语言的力度,强调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强烈愤慨之情。新闻编译译者在进行新闻编译时以“四个意识”为指导,就是培养对于意识形态的敏锐度,正确分析中文表达中体现的意识形态,起到强化我国意识形态的作用。

2.四字格的弱化处理

四字格在中文中的使用体现了文学性,但用于外宣文本时,需要新闻编译译者谨慎理解四字格传达出的意识形态,在中文用词较为激烈的情况下,将其弱化处理,维护国家间的友好外交关系。

例2.原文:充分暴露了美方一些人在人权、民主问题上的极端虚伪……(外交部官网,2019年10月16日)

译文:It fully exposes the shocking hypocrisy of some in the US on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China Daily, October 16, 2019)

中文用词夸张、华丽,以求达到强调、突出的效果,经常采用高于事实的语言描述,达到说服的目的。英语语言客观、平实,强调从读者的叙事角度建构语篇,在语言层面可进行降调处理[5](140-144)。外交部在行文中使用“极端虚伪”表明对美国的强烈不满,新闻编译译者对此进行了降调的处理,对其进行概括化或中性化的处理[9](98-102)。“极端虚伪”中的“极端”贬义程度过高,对其进行了概括化处理,编译为“shocking”,形容这种虚伪是令人震惊的,在情感色彩上进行了弱化处理。在此类编译处理中,需要新闻编译译者具有政治嗅觉及政治觉悟。外宣新闻不仅需要体现本国政治立场,还需要在某些场合下维护双方的外交关系,这就需要译者有正确意识形态的指导,维护好国家间的稳定关系。

3.四字格的简化

四字格的连用可以表达高度概括的意义,但如果连用四字格表意类似,在翻译中采取直译的方式,往往就会造成英译的冗余,反而失去原有的表达力度,不利于我国形象的树立。

例3.原文:但极个别外国政客妄加评论、横加指责,粗暴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内政。(外交部官网,2020年6月10日)

译文:However, a handful of foreign politicians are going all out to make unwarranted accusations and blatantly interfere in Hong Kong-related affairs, which are purely Chinas internal affairs.(China Daily, June 10, 2020)

本例中出现的“妄加评论、横加指责”这两个四字格在语义上是重叠的,都表达没有事实依据就进行评论之意,用在此处表明中国对此类抹黑行为的强烈不满。中文讲求结构对仗,故会出现表意重复的四字词语,英语语言简洁明了,在外宣翻译时如果翻译两次具有相同意义的词就会造成表意累赘,增加目标语读者的负担,不仅起不到凸显我国意识形态的作用,反而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为达到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新闻的认同,译者对于这类语义重叠的词进行了编译处理,两个四字格只译一次。

四、结语

China Daily中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内容,是外国读者获取正确属实中国新闻的重要渠道。“正确”,指的是新闻内容真实、新闻立场正确、新闻观点属实,新闻报道的“正确”性对外国读者了解真实的中国尤为重要。对于操纵和改写新闻素材的新闻编译者们来说,他们编译出的文章代表国家利益和形象,故其是否具备正确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非常关键。本文以四字格强化、弱化和简化的三种处理方式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如何在外宣过程中以“四个意识”为指导,传递好我国的意识形态,以唤起外宣翻译工作者对自身政治素养的认识及培养。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2.

[2]van Dijk, T. A.. Discourse Semantics and Ideology[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5(2).

[3][比]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A].谢天振,主编.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28(01).

[5]龚颖芬.修辞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1).

[6]卢小军.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2012(02).

[7]任东升,高玉霞.国家翻译实践初探[J].中國外语,2015,12(03).

[8]盛楠,黄亚忠.论英译汉中汉语四字格的妙用及其审美——以Companionship of Books的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19(06).

[9]徐英.新闻编译中意识形态的翻译转换探索[J].中国翻译,2014,35(03).

猜你喜欢

外宣翻译四个意识国家形象
“四个意识”之关于政治意识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四个意识”之关于大局意识
江西省高校门户网站外宣翻译现状研究
跨文化意识下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