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研究
2020-12-14韩强王野
韩强 王野
[摘 要]党的建设学科在指导党的建设实践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建设党建学科是广大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要建设好党建学科,必须不断创新完善作为学科核心的理论体系,实现理论的与时俱进。虽然党的建设学科的理论体系正日益完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以总体布局为主的框架逻辑存在交叉重叠;党的建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制约了理论体系的整体性;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体现不够充分;党的建设的一些重要领域有所忽略。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基本思路是要着眼宏观,注重顶层设计;把握系统,强化体系引领;立柱架梁,完善理论框架;明确关系,形成有机整体。同时要处理好学术思维与工作思维的关系,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坚持方向与避免偏向的关系。力争通过扎实深入的研究,尽快形成反映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完善的理论体系,以无愧于新时代党和人民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关键词]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20)06-0065-07
学科是专门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是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党的建设要更好地指导实践,必须不断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提高党建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理论体系日益完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愈加完善,在管党治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理论指导、政治引领、智力保障作用。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学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问题,特别是围绕理论体系如何反映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创新性实践、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更加需要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深化认识,反映规律,提高党的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开展。
一、目前党的建设学科内在理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党的建设内在理论体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理论体系概念准确、内容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密,才能增强理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目前党的建设学科的内在理论体系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继承弘扬、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起来的,经过广大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基本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内容也在与时俱进,其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正日益显著地体现出来。但是,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一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清晰地呈现出来。
第一,以总体布局为主的框架逻辑存在交叉重叠。总体布局是指党的建设各主要部分的结构关系及功能状态,反映党的建设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安排,对于党的建设的开展具有重大指导和规范意义。总体布局这一概念提出于党的十六大前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四个一定要”的要求,成为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初步成型的重要标志。此后,总体布局概念逐渐为全党所接受,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上集中概括为党的建设“一条主线、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這也成为理解党的建设、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遵循,同时也成为构建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主要框架。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概括形成了新的布局体系,与过去相比,增加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等内容,使这一总体布局形成了“一条主线、六大建设”(也有学者主张“5+2”或“6+1”)的格局。这一布局与过去相比不仅在内容上有所超越,更意味着在总体布局构建的思路上有了新的突破,更具有全面性和体系化特征,也预示着党的建设进入到一个全面系统推进的新时期。正是随着总体布局逐步得到认可,总体布局在引导形成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方面作用更加凸显,目前党的建设教材基本上都是依照总体布局的内容进行章节设计的①,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及一系列党的文件关于党的建设的工作要求也基本如此,从而形成了日益统一的党的建设理论框架。这一框架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也广为理论和实际工作者所接受,但是其逻辑上存在的交叉重叠也非常明显,使党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难以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党的建设从本原逻辑看应该是三部分,即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三者相对独立性较强,虽略有交叉,但也便于区别。但是随着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相继从三大建设中独立出来,使得本来不在一个逻辑层次的部分处于了同等水平上,出现了明显的相互交叉重叠,框架的逻辑变得更加复杂,这不仅造成了理论上的叠梁架屋,而且给实际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扰。为此本人曾提出了“三级布局体系”的构想[1],试图从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实际上,我们不是不用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而是应该把它们放在应有的位置上,既要重视和解决现实问题,又要科学合理,这样才能理顺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在理论层面形成建设的整体合力。
第二,党的建设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够明确,制约了理论整体性。党的建设各部分之间的交叉重叠不仅影响了党的建设的内在逻辑,而且制约了党的建设理论的整体性。不管从学科体系还是从理论体系角度看,党的建设都是一个整体。正如有的教材所提出的,党的建设是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也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产生、发展和自身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是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运用政权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从理论上阐明了工人阶级为什么需要建立一个党、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党如何实现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领导作用等根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科学阐述,构成了党的学说的完整的理论体系。[2](p2)这种完整性必须在理论研究中得以深化并形成共识,但是学术界对此显得关注不够,解读往往要么过于宏观,要么过于具体,缺乏对党的建设如何处理好各部分之间关系形成理论整体效能的总体思考,甚至对于局部关系的研究也较为欠缺,如党的政治、思想、组织建设的关系如何理解,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怎样协调,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如何统一,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有的一直缺乏科学深入的认识,有的甚至成为党的建设中的痼疾。目前在党的建设中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导致碎片化、甚至以偏概全的情况较为多见,制约了党的建设的开展和工作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党的建设绝不是各项工作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央对系统推进各项工作的思路是清晰明确的,“五大建设”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典型体现,党的建设也是如此,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鲜明体现了党的建设目标的体系化、系统化方向[3]。因此,教条化、碎片化地理解党建理论和开展党建工作是当前制约党的建设认识深化和实践开展的重要因素。在创新完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时,克服这一不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第三,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体现不够充分。党的建设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时刻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不断解决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这一学科的生命所在。正是在与时俱进中,党的建设的内在理论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八项规定”切入,从作风建设抓起,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在实施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使管党治党呈现出新局面,一些过去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缓解甚至解决,所有这些充分证明,十八大以来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党的十九大立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4](pp43-44)这一总要求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注入了许多新内涵,如强调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创新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等,这使新时代党的建设在目标上更具系统性,在思路上更具创新性,在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在途径上更具全面性,在前途上更具前瞻性。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必须把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融入其中,体现理论的博大内涵和生机活力。但是,从目前的党建理论体系看,虽然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但是在融入的思路、方式及形成的体系上还有不足,主要是没有根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思路形成新的思维、新的框架,而只是注重在内容、提法上融入,甚至只注意引用总书记的一些具体表述。实际上,如果缺乏对新的理论体系整体性的深刻把握,这种融入将只能是形式上的,难以形成新的体系,也难以真正体现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成果。
第四,党的建设的一些重要领域有所忽略。由于过于注重从总体布局的角度认识党的建设,把党的建设看成了部分的总和,而不是从系统的整体高度来看待,所以造成了对一些重要领域的忽略。比如,党的建设要靠正确的目标引导,但是鲜有学者研究党的建设目标的内在逻辑、科学内涵,应该如何科学化,目标应该如何才能落实到工作中,在落实中有哪些环节,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再比如,党的建设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方法途径,学术界有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理论强党这样几种说法。但是,这些方法途径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应该建立起合理科学的体系,以避免必要方法途径的忽略甚至缺失。本人曾提出,应该构建起理论立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执政兴党、纪律强党、精神聚党、环境育党等有机统一、相互配合的党的建设方式途径体系。[5]作出这样的概括有利于体现对各种途径促进党的建设作用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形成以多种方式途径开展党的建设的共识。要做好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充分发揮各种方式途径的作用,形成全面促进新时代党的建设开展的强大合力。①此外,还有对党的建设基本原则的研究也较为薄弱,党章规定了党的建设必须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三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五是坚持从严管党治党。[6](pp18-21)这五个原则反映了党的建设的本质,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但是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原则的科学内涵,避免形式化、简单化,如何坚持和贯彻落实这些原则,如何处理好这些原则之间的关系,对此在理论研究中认识还不够深入,甚至存在许多片面性看法,导致工作中往往南辕北辙。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思路
基于以上论述,进一步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甚至进行新的理论建构势在必行,对此,我们曾经在《探索》2020年第1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理论探索》2020年第4期②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着重从十个方面建构党的建设第一层次内在理论体系的观点,也引起了学术界的积极关注。应该说,这样的建构尝试主要体现了如下基本思路,这些思路在今后的理论创新中也应予以坚持。
第一,着眼宏观,注重顶层设计。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宏观问题,必须首先从宏观上明确思路,虽然总体布局也是一种偏于宏观的体系建构,但是毕竟不是从学科角度进行的规划和设计,因此如果按照总体布局进行理论体系构建,仍然难以体现宏观性要求。对此,我们的观点是,着眼地位作用论、目标体系论、科学依据论、理论精髓论、基本原则论、总体布局论、方式途径论、方法步骤论、质量效果论、前途命运论进行党的建设第一层次理论体系的设计,而把总体布局仅仅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一部分的内容会比较庞杂,既要把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其中,还涉及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这一主线,更以“五大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主体。但与传统体系相比,无疑这样的设计更为宏观,体系更加合理,特别是涵盖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要领域,注重融入了十八大以来对党的建设的新认识、新探索、新概括,理顺了党的建设基本层次的相互关系,在继承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对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开展具有显著的指导价值。
第二,把握系统,强化体系引领。党的建设是一个理论体系,既要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设计,也要注意在各部分之间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结构,更要解决党的建设与其他系统的关系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在理论和现实之间架起桥梁,一方面要从党的建设实践中总结经验,获得规律性认识,形成党的建设理论,另一方面又要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两者必须结合统一起来。以实践代替理论和以理论框定实践都是不科学的,理论研究要善于发现两者结合中的问题,从更高的高度促进两者的结合,这是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化的首要课题。目前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存在以实践概括代替理论创新的不足,即一些理论研究往往成了对中央文件的诠释,忽略了两者应有的区别和张力。其次要把党的建设各组成部分形成为有机整体。党的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许多具体组成部分,如党的建设既包括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也包含目标、原则、重点、方法、步骤等工作,党的建设理论应该进行统筹兼顾,不能只注重总体布局,而对其他重要方面失去应有的关注。这一点在许多党的建设教材中都有明显体现。最后要打通党的建设和其他领域、工作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和中心工作的关系。在党的十六大总结党的建设经验时,认为党的建设应该根据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朝着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来加强,这就明确了党的建设和其他工作的关系,从认识上避免了党的建设与中心工作“两张皮”的问题,但是这一认识并未得到准确理解,在工作中就党的建设抓党的建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此需要从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高度作出规定,从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的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立柱架梁,完善理论框架。学科理论框架是指由概念、逻辑、定理等构成的学科基本体系,党的建设理论框架特指各组成部分的称谓内容、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如前所述,目前党的建设理论框架是以总体布局为主体建构起来的,主要包括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执政能力两条主线及六大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然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具有同质性,往往合并进行论述,即使在强调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背景下,党的领导和执政也都是要着重论述的内容。这样的框架虽然抓住了党的建设的主要方面,但是,也难免不够全面,如果以我们提出的十论作参照,除了总体布局,其他諸如地位作用论、目标体系论、科学依据论、理论精髓论、基本原则论、方式途径论、方法步骤论、质量效果论、前途命运论均未得到充分关注,给人以挂一漏万之感,以这样的框架指导实践,很容易导致在工作中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甚至把某一方面工作当作全部,或者只做自己熟悉的工作,而忽略了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整体效能。虽然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但是如果没有系统思维和整体要求,对质量的认识就很容易出现偏差,导致以单一方面的质量取代整体性的质量要求。
第四,明确关系,形成有机整体。事物的整体性在于其有机性,在于能够形成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相反,如果事物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应对外部刺激,那么就很难成为整体。党的建设理论的整体性在于各部分都能各安其位,既相对独立又保持紧密联系,能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然这种整体性源于对地位、关系的科学设计,如党的政治建设既有根本性,同时在新时代又更加凸显其重要性,所以要把它放在首位,用以统领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同样,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也需要在党的建设中贯穿于各项建设的始终。在强化整体性的过程中,一要明确定位。正如对政治建设、制度建设的定位一样,定位准确、明确才能发挥其在体系中的作用。二是确定关系。要对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作出明确规定,这样才能从源头建立正确的联系。三要形成共识。要对处理各种关系以维护整体效能形成统一的认识,对其中的轻重缓急诸事项有相同的认知,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以部分取代和冲击整体现象的发生,也可以有效解决处理关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可以说,做好宏观顶层设计,强化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完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理论整体的有机联系,正是创新完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要处理的基本问题,也体现为一种基本的思路,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
三、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要处理好的几个主要关系
创新完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绝不是另起炉灶、标新立异,而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实践发展到哪里,理论也必然要跟进到哪里。同样,党的建设深化到哪里,党的建设理论也必然要跟进到哪里。我们提出以“十论”为代表的党的建设学科理论新体系,主要思路是把“一条主线、六大建设”的总体布局作为布局论放在二级体系的架构之中,同时提升了地位论、目标论、原则论等的定位和价值,从理论上理清了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引起对一些党的建设重大问题的重视,也有助于讲清一些困扰人们的模糊问题,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正确认识和运用这一体系,还需要正确处理好如下几个基本关系。
第一,学术思维与工作思维的关系。在党的建设中一直存在学术思维与工作思维或者政治思维的关系问题。学术思维是按照事物的内在结构和应有逻辑进行本质规律的揭示,其关注的焦点是规律性,要求抓住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表述的规范性。工作思维是从问题出发,依处理问题的轻重缓急确定工作重点和方式,以解决问题或不使恶化为目标,考虑的是控制影响、平息矛盾、取得效果。由于党的建设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所以受工作思维的影响非常突出,有些问题往往是由中央文件作出规定,尔后部署落实,期间也需要理论工作者进行解读和宣传。但是,有许多理论工作者把中央文件出于工作需要作出的规定当作事物本来的面目,这种简单划等号的做法既扼杀了事物的复杂性,同时也削弱了党的建设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使党的建设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受到极大影响。比如,对于党的政治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并围绕这四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进行了工作部署。但是,不少学者在解读党的政治建设内涵时,往往局限于这四个方面,没有看到政治建设的复杂性,也没有从学理上进行科学的建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误解误读政治建设内涵甚至搞实用主义的为我所用的情况明显增多,使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的政治建设出现了偏差。这是不能正确处理学术思维和工作思维的集中表现,在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等方面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
第二,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党的建设学科理论体系在发展中既要守正,更要创新,只有在不断创新中才能很好地坚持,只有正确坚持才能不断创新。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理论、基本论断,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实践新的探索作出新的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围绕永葆先进性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提出并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出台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倡导“三严三实”,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强力反对和惩治腐败现象等等。与此同时,在理论上也形成了许多新认识,得出许多新结论,使党的建设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要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创新提炼党的建设新的理论体系,必须正确总结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取得的新经验,对形成的新认识、新论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从而建构起反映新时代、具有新特征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的继承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实际上,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上,而且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地位、目标、依据、精髓、原则、方法、途径等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已经对此作出明确规定,这既是工作上的要求和安排,也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必须作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成果,积极融入党的建设的理论体系之中。
第三,坚持方向与避免偏向的关系。树立正确方向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偏向,但是,由于方向的理解与执行的多环节和复杂性,出现偏差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任何政策的执行往往都是反复矫枉过正的过程。党的建设是一个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时代课题,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特别是要坚持人民宗旨、永葆先进性纯洁性这一基本方向,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初心使命,不忘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但是,实际工作中的偏向也非常多见和突出。比如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似乎是孪生兄弟,也是我党作风中的痼疾,与党的优良作风是背道而驰的,虽然我们出台了多个文件,也开展了专项活动,但总是风头过后卷土重来,甚至会愈演愈烈。这些偏向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屡禁不止,如何找到根源进行彻底的纠正,对此我们一直难以从源头上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他如党的全面领导、政治建设也有类似的问题,有的把党的全面领导等同于过去改革开放前党的“一元化”领导,主张照抄照搬过去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这无异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体制改革的成果;有的把党的政治建设简单化等同于听上级话、听领导话,搞惟命是从,结果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对立起来,干了许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7]。对于存在的偏向,我们必须既深挖根源,又要从制度上加以防范,更要从理论上作出解释,这是理论工作者的使命,更是理论工作者的职责。
创新完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是当前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党的建设学科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新时代党的建设迫切需要从理论上作出新概括,得出新结论,形成新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目前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在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上还存在不适应之处,必须抓紧开展深入研究,尽快形成反映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完善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以无愧于新时代党和人民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注释]
① 参考范平主编:《新时期党的建设教程(第六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目录;蔡长水主编:《新时期党的建设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年版目录。
② 分别为韩强:《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创新性建构》,《探索》2020年第1期;韩强:《论“党的建设”学科内在体系的完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年第6期;韩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十论”》,《理论探索》2020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韩强.党的建设应建立完善“三级布局体系”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5):89-92.
[2] 蔡长水主编.新时期党的建设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3] 韩强.论新时代党的建设目标的体系化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0-25.
[4]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5] 韩强.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体系“十论”[J].理论探索,2020,(4):18-26.
[6] 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中共中央辦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414/c419242-31673360.html,2020-04-14.
责任编辑:徐慧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