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小康的希勤实践
2020-12-14王宇萌
王宇萌
全国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村、哈尔滨市精神文明标兵乡镇……这一张张名片如果放在2011年以前的希勤满族乡,连当地人都会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儿;如果说这些叫得响的名头是因文化而来,很多人也会露出怀疑的表情。
然而,9年来,“文化引领”让这个平平无奇的小乡大变样,在双城区乃至哈尔滨市名声愈发响亮。
“居民缺少必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抱怨多;乡镇改造面临征地拆迁,矛盾多;农村空心化严重,不和谐因素多。”希勤满族乡党委书记史敬轩这样概括希勤满族乡当年的境况。
“三多”困境导致全乡上下精气神不足,更拖住了希勤乡发展的步伐。如何破解“三多”难题,提振全乡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一个契机给了希勤人以启迪。
希勤满族乡希勤村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村子。早在农村合作化運动中,希勤村的合作社经济就走在全国的前列。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在全国省市区党委书记会议上,做了《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报告大篇幅引用了黑龙江省委的工作汇报,高度评价了希勤村农业合作社的做法。毛泽东在报告结束时说道:“我看就照这样办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这就是我们的方针。”后来,这些重要指示被收录到《毛泽东选集》中,希勤村的合作化经验成为全国学习的典型。
2009年,乡党委将7月31日作为希勤满族乡“合作化纪念日”。此后,希勤村每年都举办红歌会,用自编自演的节目庆祝这一希勤人的重要日子。慢慢地,希勤村的红歌会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其他乡村的群众每年都会云集而来,希勤村也成了哈尔滨市近郊的热门旅游目的地。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让希勤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让人们看到了文化的力量。
这个契机点燃了希勤满族乡党委推进文化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决心,并将“三位一体”的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引领工作的重要支撑——重点打造“德文化、合作文化、友谊渠文化”三张文化品牌,狠抓文化设施建设,夯实文化引领的基础。
文化引领工作千头万绪,其中“最得法”“最管用”的当属“德文化”建设。
2011年年初,希勤满族乡党委结合文明村、文明户创建,制定《十佳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评选方案》《优美庭院评选方案》《德育课进广场活动方案》等文明评选方案,通过村民代表推荐、乡村班子实地考评,评选全乡“十大孝星”“十大乡贤”“十佳身边好人”……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同时每年举办德文化节,打造全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品牌,千方百计丰富和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截至目前,希勤满族乡已举办六届德文化节。每届德文化节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同时开展秧歌赛、广场舞比赛、篮球赛、拔河比赛,举办群众文艺会演,一届比一届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影响面越来越广。
文化的力量在希勤满族乡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中得到了充分释放,化为如今的生活垃圾日日清、街道宽阔又整洁。
“以前,村里私搭乱建多。全面推进改路、改水、改厕,就要拆违,但村民普遍不配合,矛盾集中、多发,而改造工作一旦中断,美丽乡村建设就难以为继。”希勤村党支部书记罗正龙介绍。一名村民因为对改造不满意,一直反对拓宽道路,并鼓动周边的几户人家一同抵制。眼看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被拖缓,党员王中海主动请缨,加入调解队伍。“做乡亲这么多年,也没踏进过他家门这么多次。”最终,在家长里短的交流中,王中海做通了这名村民的工作,突破了制约瓶颈。
而今,制定农村彩礼标准、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调解邻里间各类矛盾……在关乎希勤满族乡发展的每一幕里,党员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文化品牌响亮,也让希勤满族乡的文化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截至目前,全乡8个村都建了文化广场,总面积3.4万平方米。乡党委深挖希勤文化资源,注重广场文化包装,每个广场都有独特的立意和文化内涵。每当夜幕降临,在希勤村广场上伴随着歌声,村民们漫步起舞,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新农村景象。
“文化引领激发了群众的自豪感和热情,也促使乡村干部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服务和发展上。”乡人大主席孟庆鹏感慨道,“用文化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感,是我们迈向小康路上的推动力,也是群众的呼唤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