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0-12-14刘晨筱

山西农经 2020年20期
关键词:林业

刘晨筱

摘 要: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覆盖率是退耕还林工作的最终目的。自我国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和生产技术缺乏等问题,加上自然条件的制约,导致退耕还林工程的推进受到了严重阻碍。以高平市退耕还林工作为例,深入剖析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平市;林业;退耕还林还草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9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S725       文献标志码:A

1    研究背景

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在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或宜林荒山荒地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并按照适地适树原则,因地制宜植树造林,达到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高平市自2002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改善了生态环境,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了百姓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助推林业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进一步推进,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例如集中连片耕地面积较小且分散、自然资源短缺等;存在经济收益不高、退耕还林发展模式不健全等发展难题;暴露出农户退耕还林意识薄弱、技术创新与科研攻关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如何恢复林草植被、优化林业生产结构是近年来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    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实施情况

高平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泽州盆地北端,太行山西南边缘,地理坐标为北纬35°40′~36°0′,东经112°40′~113°10′。海拔高度在800~1 391.1 m。东与陵川县接壤,西与沁水县相连,南与泽州县交界,西北与长子县为邻,总面积946 km2。

2.1    高平市退耕还林发展现状

高平市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已完成1 533 hm2的退耕还林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以生态林为主、经济林为辅的原则,选择本土树种,运用乔灌结合、针阔混交的造林模式,兼顾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共覆盖全市16个乡(镇、街道)[2]。

退耕地块主要是环林地周边经济效益低下的坡地和河滩地,林种以生态林为主,兼种经济林。在1 533 hm2的退耕还林面积中,生态林面积1 428.2 hm2,树种主要选择本地油松、侧柏、杨树、柳树、刺槐等先锋树种,以达到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的目的;经济林面积104.5 hm2,树种主要选择核桃、花椒、连翘、红枣、桃、杏等,以达到增加退耕户经济收入的目的[3-4]。

2.2    高平市退耕还林技术模式

一是丘陵区乔木树种纯林和混交林生态型模式。主要以阔叶树种为主的纯林和以阔叶树种为主、针叶树种为辅的混交林。一方面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中幼林抚育获得经济效益。

二是丘陵区乔灌混交经济型模式。主要以兼用树种为主、以生态树种为辅,兼用树种主要选择核桃、枣、樱桃等,生态树种主要选择油松、侧柏和刺槐,灌木树种主要选择金银花、桑树和花椒等[5]。

三是丘陵区经济型模式。主要是丘陵中下地带,以纯经济树种为主,树种主要选择苹果、梨、枣和杏等。

2.3    高平市退耕还林发展模式

一是集中连片,户退户管。二是集中连片,连户退耕,大户承包管理,利益分成共享。

3    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3.1    户均面积小,退耕农户收入锐减,难以巩固成果

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国家补助政策逐年到期,退耕农户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现金补助越来越少,目前管护费仅为20元/667 m2。加上生态林的公益属性,生态补偿标准处于偏低水平,退耕农户收益将会大幅度降低。这势必让退耕农户感到利小利微,埋下毁林复耕的潜在隐患,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压力持续增大[6]。

3.2    经济林比重低,退耕农户收入可持续性差

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以县为单位,经济林比重不能超过总面积的20%。退耕还林受该比例限制,经济林比重过低,加上技术缺乏和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部分经济林经营粗放,收益较差,降低了农户退耕农户的积极性。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差,农户长远生计堪忧。

3.3    技术创新与科研攻关能力不足,不利于工程管理和后期成果巩固

高平市耕地具有“山包地,地包山”的特点,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效果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

在实施退耕还林任务过程中,更多是为了完成退耕造林种草的任务,科研投入并不多。加上高平市目前在政策范围内的指标已基本用完,基本实现“应退愿退尽退”,工程管理和后期成果巩固难以保证。亟需提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质量和水平,满足群众退耕还林的技术需求[7]。

4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策建议

鉴于高平市退耕还林工作实际,为切实维护好、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保证持续带来经济和生态效益,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4.1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适当提高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

建议将已实施的退耕还生态林全部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建立长效生态补偿保障机制,确保退耕還林成果得到巩固。可将工程范围覆盖到贫困县,并重点向贫困农户倾斜。一方面切实增加农户收入,增强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另一方面带来生态效益,改善农村人居生存环境[8]。

4.2    加强宣传引导,提前谋划,提前启动,提高思想认识

提前完成造林任务和补助兑现工作,积极动员群众,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直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增加林草植被,为增加全省储备森林资源和提高高平市森林覆盖率作出贡献。让干部群众充分认识退耕还林还草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认同感[9]。

在广大退耕还林农户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的同时,保障其经济收入、基本生存和生活,努力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4.3    进一步完善机制,增加退耕农户持续增收能力

简化补助手续,细化各项政策,落实谁承包、谁治理、谁管护的基本政策,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为发展林业产业提供新的契机。继续发展以核桃为主要树种的生态经济兼用型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林业产业管理模式,走出一条致富路。对已纳入国家和地方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的退耕地还生态林,可由国有林场“托管”经营,通过“托管”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管理、技术、队伍优势。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国有林场只负责林地资源监管,不参与经营利润分成,着力解决退耕农户管护力量分散薄弱、管护积极性不高及退耕地长远收益问题。也可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获得的增值收益按比例分配给退耕农户[10]。

在林地管护和林业产业发展中,要优先吸纳退耕农户务工,使农户获取劳务收益,从根本上避免林地复垦问题发生。

4.4    建立完备的监管体系,提升退耕还林还草质量

严格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精神的重要论述,从山西省转型综改省情出发,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一方面,要强化管护措施,加大管护力度,加强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态的监测,并不断拓宽监测范围,保证退耕还林耕地保有量。另一方面,加大技术培训,提升专业能力,运用科学技术。可邀请林业专家进村入户,切实对高枝换种、病虫害防治等种植管理技术进行培训,争取在每个村配备1名经济林果专业管理员,满足群众的技术需求。

5    结束语

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生态建设对退耕还林工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科学经营管理。只有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结合退耕还林区域的实际情况,融入先进的技术经营模式,解决大多数农户经济收入与长远发展问题,才能促进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构建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富祥,康慕谊,张新时.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讨[J].生态学报,2002(4):471-478.

[2]贺生江.退耕还林后林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家参谋,2020(12):166.

[3]王欧,宋洪远.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6):28.

[4]张连刚,支玲,王光玉,等.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基于云南省鹤庆县和贵州省织金县的调查数据[J].林业科学,2019(12):123-132.

[5]刘婷,郑宇梅.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20(1):21-28.

[6]刘英.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凉城县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为例[J].前沿,2006(6):177-179.

[7]高进云,乔荣锋.耕还林还草地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张家口地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6):      132-134.

[8]张顺成.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勉县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15):12-14.

[9]欧阳泽怡,欧阳硕龙,李艳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池市为例[J].湖南林业科技,2013(3):      85-88.

[10]李彥.西部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8-81.

猜你喜欢

林业
现代林业生产与林业保护的关系研究
浅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影响
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业建设中的运用
林业技术推广在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究
提高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快速发展步伐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林业技术推广在基层林业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land produces
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
简述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