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与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研究
2020-12-14胡欣苑任菁菁
胡欣苑 任菁菁
摘 要:东营市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也有待改善。树立和谐共生思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对东营市及滨州市、淄博市、潍坊市等周边地区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梳理东营市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提出地市之间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策略及保障机制,为东营市及其周邊地区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献计献策。
关键词:东营;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20-004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基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特色,赋予本地旅游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以增强其吸引力[1]。同时,整合跨区域的文化旅游资源能够促进区域文化旅游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增强合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多方共赢和区域间无障碍旅游[2]。
作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城市,东营市有黄河入海文化、石油工业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等多种旅游资源,但是旅游资源的分布较为分散,所涉及的种类不全,高水平的产业化布局和发展存在局限性。在东营市的周边地区,例如滨州市、潍坊市、淄博市等地的旅游业也存在相同或相似问题,但其文化旅游资源与东营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不完全类似,在某些方面可以实现资源互补。
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山东省产业发展逐渐摆脱了空间限制。在交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应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发挥整体效应,解决景区规模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地知名度低等问题。
1 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1.1 东营市文化旅游资源归纳整理
东营市是一座于1983年建市的年轻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涉及历史、文艺、生态、工业等多个方面。
1.1.1 黄河文化景观
黄河在东营市河口区入海,附近形成了独有的湿地生态系统。东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在此基础上建成,有“黄龙入海”“长河日落”“芦花飞雪”和“红地毯”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养育了众多珍禽。2019年,这里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些年,东营市政府把“黄河入海,我们回家”打造成了东营市的文化名片。
位于东营市东营区的黄河文化馆,又名国家方志黄河分馆,是国家方志馆分馆,是东营市新的文化地标。文化馆围绕“大河奔流”主题,全面展示了黄河的起源、改道、治理、沿线风土人情、入海口湿地景观等。
1.1.2 孙子文化景观
“兵圣”孙武以其人其事和所著《孙子兵法》蜚声海内外。为纪念和发扬孙子文化,东营市广饶县规划并建设了孙子文化旅游区。孙子文化园是孙子文化旅游区的核心景区,全面展示了孙子文化,也是传承和弘扬古代兵学文化的基地。自2005年以来,东营市广饶县每年举办1次孙子国际文化节,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宣传古齐文化、兵学文化、黄河口风情的高峰论坛,也成为广饶县旅游推介、商务合作的重要平台。孙武祠也坐落于广饶县,是孙子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1.3 吕剧文化及演出
吕剧起源于东营市广饶县、滨州市博兴县一带,发展至今已近百年,是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东营市举办了首届吕剧文化节,此后不定期举办。东营市吕剧团设在广饶县,承担吕剧的创作、演出、培训、推广等任务。
1.1.4 石油工业文化景观
东营市是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有着发达的石油石化工业。经过多年开发,已建成了相当壮观的石油工业景观,井架排成一列,海上钻井平台林立,油气管道四通八达。著名的孤东围海大堤和石油工人新村也都成为了这座石油城的发展印记。
1.1.5 红色文化景观
东营市广饶县刘集红色旅游区在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大王镇刘集党支部的旧址上建成。《共产党宣言》的首版中文译本存放在此。目前,红色刘集旅游区已经打造成为集红色、生态、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除了承担红色教育职能之外,也成为了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1.2 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1.2.1 滨州市
在东营市周边地市中,滨州市是空间位置最近、同质旅游资源最多的城市。黄河文化、吕剧文化、孙子文化等也都是滨州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另一个重要城市,滨州市规划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生态文化旅游岛,已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孙子文化,滨州市惠民县建设了孙武古城旅游区,将孙子兵法城武胜园和宋代古城公园联系在一起。
作为吕剧的联合发祥地,滨州市博兴县吕艺镇被山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吕剧艺术之乡”。除此之外,滨州市还有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魏集古镇旅游区、杜受田故居、水落坡民俗文化旅游区、无棣千年古桑园等文化旅游景观。
1.2.2 潍坊市
潍坊市距东营市约130 km,白浪河、桂河、崔家河、丹河、利民河和弥河6 条河在此入海,使潍坊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冲积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使潍坊市沿海地区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潍坊市沿海地区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潍坊市已初步变成了以沿海度假、文化休闲、娱乐体验为特色的旅游胜地。在深入发掘特色旅游资源建设的基础上,潍坊市形成了欢乐海、金色沙滩、海洋公园、北海渔盐文化博物馆、天然温泉等规模较大、客流量较高的沿海旅游景点。作为农业大市,寿光市近些年的旅游观光业得到高速发展,作为新兴文化旅游资源,其发展潜力较大。
1.2.3 淄博市
淄博市是山东省5个主要旅游区和8个主要旅游城市之一,距东营市约135 km,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在过去几年,淄博市形成了“一心五环”的旅游发展格局,即以市政府驻地张店的文娱接待和购物为中心、齐文化旅游区为东部辐射带、聊斋旅游区为中心辐射带、自然景观旅游区为南部辐射带、湖泊民间旅游区为北部辐射带、萌山湖旅游度假区为西部辐射带的5个环线。淄博市的自然旅游区主要有鲁山森林公园、原山森林公园、沂源溶洞等,这些旅游资源与东营市的平原地貌形成互补,可以满足游客对不同地貌的需求。人文景观包括临淄古车博物馆、临淄齐国故都、蹴鞠博物馆、驯马坑、蒲松龄旧居等。近些年,淄博市重点建设了沂源牛郎织女社和潭溪山旅游区等多个新景点和新项目,加强了淄博市文化旅游业的吸引力。淄博市还建立了齐盛国际大酒店、万豪酒店等高端服务设施,提升了游客的居住体验。
2 东营市与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策略
2.1 深度开发旅游产品
在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中,各区域应通力合作、互为支撑,形成一个高效的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区域文化旅游产业共同繁荣[3]。将黄河三角洲区域所包含的东营市、滨州市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打造不同方面、多种形式的旅游体验,打造黄河三角洲景观带,使游客享受到“景、人、文”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体验。结合寿光市的农业观光资源,打造海洋文化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将潍坊市的海滩资源和黄河三角洲资源相结合,着重打造海上景观带,使游客享受短时间的海上体验。将淄博市的鲁山森林公园、原山森林公园、沂源溶洞和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冲击平原地貌相结合起来,增强游客对不同地貌旅游景点的体验,提高游客对融合的旅游资源的满意程度。将淄博市的齐文化和滨州市的孙武文化相结合,给游客带来古代军事、政治、文化生活的全方位体验。
2.2 整合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是区域旅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合旅游线路可以使区域旅游效率得到大幅提高,进而增强游客体验。在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旅游线路的整合中,要考虑交通、距离、游客体验等多种因素,实现体验最佳化。例如黄河沿线的旅游线路开发主要考虑水上交通,整合黄河三角洲所包含的景点,重点打造民俗特色文化“一日游”项目。通过旅游路线的重新开发和整合,以不同的主题丰富旅游项目。同时,淄博市的高层次服务设施可以弥补东营市高档酒店不足的缺陷,提升游客的居住体验。
2.3 深化产业融合
在整合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的过程中,要明确被整合产业必须具有吸引游客的特征,即成为旅客游览目标的可能性。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应该把握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浪潮,拓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路径。就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来说,可以将东营三角洲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和滨州市的手工业和寿光市的农业观光旅游业等产业融合起来,大大提升旅游资源的
竞争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吸引游客前来游览,满足游客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需求。具体来说,一是将文化资源与农业结合,使游客记住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田野;二是与旅游业结合,建设内涵丰富、体验良好的旅游目的地,使游客记住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的风景;三是与餐饮业结合,发掘地方特色美食,使游客记住东营市的味道;四是与房地产相结合,进一步推进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特色建筑的建设,使其功能更加完备,建设特色小镇或主题游乐园;五是与影视业结合,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及潍坊市海滩等发展为电影、影视剧、短视频的拍摄取景地[4]。
3 保障机制
3.1 加强旅游形象宣传
3.1.1 突出个性,明确主题
打造区域旅游形象,创建区域旅游的地域性品牌,以此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知名度。旅游品牌是区域旅游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其能否有效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商业、地区以及整个区域都可以当作吸引游客的目标,从而达到促进市场发展的目的。通过销售旅游项目、产品和服务,发挥旅游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在旅游过程中强调品牌的质量,实现价值积累,从而进行品牌升级,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外部,建立良好的声誉。以良好的评价和口碑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游客,从而提高区域吸引力和产业集群的基本价值。
3.1.2 实现营销方式的多样性
一是充分利用民间渠道,动员城市居民参与营销。开展城市营销活动时,需要利用民间团体和机构,例如市民、企业学校志愿者、摄影协会、鸟类保护协会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等。
二是拓宽媒体渠道。完善传统媒体渠道,使用电视、报纸、广播和其他传统媒体进行城市营销。传统媒体在城市营销中的成本越来越高,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利用门户网站、移动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搜索等工具有效传递和交流信息。
三是加强相关城市的合作,发挥营销的协同效应。可以与滨州市、潍坊市、淄博市等周边城市进行市场营销合作,明确抱团发展、相互融合、优势互补、集群营销的定位。
3.2 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
就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的近况而言,仅依托市场机制进行升级和发展远远不够,必须发挥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作用。只有這样才能使旅游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条件拥有更强大的动力机制,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政府应转变陈旧理念,注重对旅游产业集聚效应的研究。加强对旅游业集群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鼓励专家学者和各界专业人士对旅游业集群效应实施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促进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与旅游业集群建设相关实践有效结合。规划是指导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基准,也是合理布局、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政府要对区域内的旅游发展事业进行长期规划,引导各旅游企业在其行政范围内将空间布局合理化,以实现各旅游企业的规模集中效益。
同时,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东营市周边旅游企业分布较密集的地区选择合适的区域,通过招商引资,使旅游项目落地,引导企业在这些区域进行规范经营,给旅游企业提供合适的环境。旅游环境包括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是指区域旅游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即根据区域内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发展目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促进旅游企业优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旅游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创建更有利的政策环境,重视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成。为了确保旅游产业集群的推广和深化,不断完善交通设施,提高基础设施质量,提高旅游设施建设水平,搭建信息平台,完善信息网络等硬件环境。
3.3 加强旅游区域内合作
在文化旅游资源方面,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淄博市及其周边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在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中,要进行整合、对比与分析,使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区域内的联系。
优化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布局。以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布局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对其布局的影响因素,对文化旅游产业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促进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4 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
在陆路方面,东营市及滨州市的交通相对来说较为便捷,东营市与淄博市、潍坊市的交通联系较差。区域内高速公路建设较发达,但东营市及滨州市的铁路设施并不完备,铁路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建设高铁成为加强区域间联系的重要条件。
在区域内文化旅游资源产业融合过程中,要加快山东省高铁北部环线的建设进程,东营市及滨州市要加快高铁基础设施建设。
在水路方面,可以加强各港口之间的联系,开通新航线,新增海上体验,使游客产生新鲜感,最大程度加强游客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区域间文化旅游联合发展。
4 结束语
东营市及其周边地区文化旅游资源虽然较丰富,但是各区域间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强各地区文化旅游业联动,实现文化旅游业协同发展对东营市及周边地市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大有裨益。具体的整合策略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整合旅游线路等。
为了使整合工作有效进行,需要一系列保障机制,例如加强旅游形象宣传、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加强旅游区域内合作、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等。
参考文献:
[1]李志亮.试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中共乌鲁木齐市委党校学报,2007(1):51-57.
[2]王小君,王琴琴,张元兴.跨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以陕甘宁蒙毗邻区为例[J].甘肃广播电视大學学报,2014(1):43-46.
[3]杨国良.论旅游产业空间布局[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4-98.
[4]任菁菁,胡欣苑,祁润哲.东营市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绿色科技,2019(20):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