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情况的调查
——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12-14

教育观察 2020年30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时代

覃 田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筑牢思想之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教育系统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

大学生只有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有较深的认知和较强的认同,才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的情况极为重要,这是切实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和认同情况,继而强优势、补短板,进一步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有效传播的对策,以期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学习、宣传和教育。

(二)问卷设计

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及学情等与本科院校的差异,本文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更能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情况,客观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的真实状况。

问卷设计主要依据中共中央切实学深悟透弄懂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要求,由三个板块共17个问题组成。第一个板块主要内容为被调查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等个人信息;第二个板块主要了解被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程度、学习途径等;第三个板块主要考查学生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愿和方式等。

(三)调查组织与实施

本次调查使用问卷星系统,将设计好的问卷发布至问卷星网络平台,并生成网络问卷链接。课题组采取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由思政部任课教师发放给所任课班级学生,学生在问卷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填写,涵盖了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五个系多个专业和从大一到大三各个年级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55份,其中,有效问卷1052份,有效率为99.7%。此次调查学生具体情况如下。在性别方面,男生占22.72%,女生占77.28%,男女占比符合我校实际情况。在年级方面,大一占74.71%,大二占23.38%,大三占1.91%,年级占比不均衡与我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关。我校实施的是“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学习,大三到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设置为大一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主要学习专业课。就思政课而言,高职三门思政课中概论和基础两门课均在大一开设,大二主要开设的是形势与政策,大三不再开设思政课,但思政课教师依然负责理论社团——思政沙龙的指导工作,主要负责学生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指导。在专业方面,文科和理工科学生的占比分别为50.38%和49.62%。

二、调查内容与调查数据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涉及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三个心理活动过程。其中,认知方面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事实判断,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方面主要调查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认同,了解学生的认同程度;意志方面主要调查学生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践履情况,了解学生的践行意愿和方式。具体内容与数据情况如下。

(一)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水平

调查分设“能够了解和领会”“基本了解和领会”“了解和领会”“不太了解”四个范畴,以了解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的总体情况。结果显示,以上四种情况占比分别为37.17%、44.39%、15.02%和 3.42%,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了解和领会情况

关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的认知情况,68.92%的学生表示能说出1—3个有关科学术语,24.71%的学生能说出4—7个,能说出8个以上的占6.37%,详见图2。

图2 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的科学术语

在学生列举出的具体科学术语中,关键词词频排列前五的分别是“中国”“特色”“时代”“发展”“思想”,详见图3。

图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包含的科学术语

(二)学生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渠道

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生占54.94%,通过网络媒体的渠道了解和学习的学生占36.69%,也有6.37%的学生通过广播电视、书报杂志、讲座报告、社会实践等渠道了解和学习,详见图4。

图4 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途径

调查显示,对教师在课堂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解,学生的满意度情况如下:非常满意的占49.71%,比较满意的占39.07%,一般满意的占10.93%,不满意或不太满意的占0.29%,详见图5。

图5 对课堂上老师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效果的满意度

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学生的积极性、老师的授课方式以及老师的理论功底,占比分别为84.13%、78.42%和61.41%,详见图6。

图6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三)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动力

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是为了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占比高达72.15%,也有15.21%的学生表示是为了通过考试,6.08%的学生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6.56%的学生是出于其他动机,详见图7。

图7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动机

(四)学生关于学校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认知

61.5%的学生表示,当前高校应创新手段和方法,增加宣传的吸引力;32.51%的学生表示应凝练宣传主题,增强内容的针对性;5.99%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详见图8。

图8 当前高校应如何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学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762名学生表示听过学生宣讲理论,占比为72.43%,并且他们认为学生宣讲理论有优势,优势主要体现在宣讲的内容更有吸引力,语言更接地气和更具有亲近感,详见图9。

图9 学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优势

参加过理论宣讲活动的被调查学生均认为自身有收获。86.49%的学生表示提升了理论水平,77.48%的学生认为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76.5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心理素质,详见图10。

图10 在理论宣讲中的收获

(五)学生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愿程度和主要表现形式

97.9%的被调查学生表示一直会或偶尔会在日常生活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言行,但也有极少数学生表示不会。关于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问题,80.68%的学生表示会关注时事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84.27%的学生表示要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92.43%的学生表示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领悟,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详见图11。

图11 你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调查结论与建议

(一)理论认知不足

调查显示,被调查学生大致上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但认知程度不够。只有3.42%的学生明确表示不太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96.58%的学生表示了解和领会、基本了解和领会、能够了解和领会。在进一步调查学生了解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情况时,仅有6.37%的学生表示能列出8个以上的科学术语。被调查学生列出的科学术语中词频位列前列的是“中国”“特色”“时代”“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但大部分学生能列举出的有关科学术语只有1—3个,能列出8个以上的学生不足一成。从词频看,被列出的有关科学术语不够完整和规范。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中国特色”是一个相对完整和严谨的科学术语,但在调查统计中这两个词频却呈现了不同的频率:“中国”词频数为393,“特色”词频数为289,两者词频数相差104。同时,“时代”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应表述为“新时代”。由此可见,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明显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和深刻性。

(二)青睐自媒体学习途径

大学生习惯通过多样化途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且对网络自媒体青睐有加。就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途径而言,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征。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课堂教学(54.94%)、网络媒体(36.69%)、广播电视(4.37%)。课堂教学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网络媒体、广播电视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补充手段。

74.52%的学生表示更喜欢通过网络自媒体(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方式了解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大学生希望通过网络自媒体学习理论知识的愿望比较强烈。参加过理论宣讲的222名学生中,有136名学生表示会“一直在日常生活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言行”,占比61.26%;84名学生表示“偶尔会”,占比37.84%。在从未参加过理论宣讲的学生中,表示“一直会在日常生活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言行”的仅占46.39%,“偶尔会”的占51.20%。可见,参与理论宣讲是大学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以致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有效方式之一。

(三)教师课堂授课形式单一

大学生普遍对高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的满意度较高,但形式有待丰富。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就必须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九成多的大学生对课堂上教师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效果表示满意,0.2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可见,大学生普遍对高校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感到满意。78.4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影响课堂教学效果,61.5%的学生表示当前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高校应在创新上下功夫。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取得更大实效,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求和喜好,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

(四)践行思想热情高涨

大学生高度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自身的作用,表现出高涨的践行热情。调查显示,72.15%的学生是为了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表明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有正确认知,他们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只有适应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有可能拥有好的个人前途。因此,五成的学生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言行”,48.38%的学生表示“偶尔会以此规范和要求自己的言行”。在关于如何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问题上,调查显示,大学生总体上认识到位、目标清晰,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表示会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或关注时事政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或加强学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只有2.33%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不知道”“不会”。

基于上述调查结论,本研究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要专题化,增强理论针对性和亲和力。学校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夯实思政课这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此,思政课应在针对性和亲和力上下功夫,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抽象的党和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现实内容联系起来,真正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行动指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相应的切入点,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国内外时事热点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第二,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提高实践活动吸引力。实践教学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种普遍的教学方法。无论是作为教学环节还是教学方法,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依据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以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当前,高校普遍成立了学生理论社团,这些理论社团通常也会组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诵读、红色考察体验等活动。尽管这些活动在内容上与思政课教学目的相通,关联度高,但不能等同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学生理论社团往往归口于学校团委或学工部门管理,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但作为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教学,显然应该是第一课堂教学所蕴含的要素和方面,其归口管理应该在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教学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社科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等;其二,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内容、形式等应该体现在整个思政课教学的设计中,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表等;其三,实践教学既然是一种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在思政课的考评系统中。

因此,要在真正意义上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理论社团课堂宣讲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具体做法是成立隶属思政课教学部门管理的思政理论社团,由思政课教师担任指导教师,遴选理论骨干在思政课堂上进行理论宣讲。该宣讲在思政课教学计划中需安排专门的课时。宣讲主题由学生在同学中进行调研后确定,并制作教案和课件,经思政课教师指导修改后即可进行宣讲。理论骨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宣讲,宣讲结束后,由学生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课堂。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能增加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因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有两大特点:一是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 ‘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3]过去,思政课“单主体”的现象备受诟病,也就是说,过去思政课“灌输式”“填鸭式”的教育更多发挥的是教师主体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理论社团课堂宣讲自始至终均由学生参与,学生是主角,教师仅起到把关导向的作用,因而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二是坚持了鲜明的问题导向。让学生毕生难忘、终身受益的思政课必定是回应学生关切、满足学生需要的。理论社团课堂宣讲建立在理论骨干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内容上有思政课教师把关,话语使用学生的语言表述,真正做到了理论有深度,实践有温度。

第三,发挥作战协同化,提升思政育人合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三全育人”科学理念,即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可以说,“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对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重塑。高校教职员工应作为一个育人共同体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教育资源和力量,协同发力,打通壁垒,补齐短板,完善机制,最终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

第四,注重运用自媒体,提高宣传信息化水平。理论武装需要宣传教育活动助力,就高校而言,理论宣传教育活动是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大学生心里脑里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可发声,传统的信息受众可以成为事件的参与者、传播者、见证者,这使得党的理论宣传遇到了危机和挑战。但高校应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让大学生成为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充满正能量的“扬声器”。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喜欢从网络自媒体获取理论知识。高校可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开通官方账号,及时推送有关信息,加强理论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主动了解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识,提高其认同度,从而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觉践行者。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时代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