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2-14李文煜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机械性肠管肠梗阻

李文煜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胃肠外科, 广东 惠州 516000)

小肠梗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肠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的综合征,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其中急性小肠梗阻又可分为机械性和非机械性[1]。 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发生率较高, 多因肠管自身病变、 外部因素压迫肠管所致, 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病痛, 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甚至威胁生命安全[2]。 手术是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常见治疗方案, 通过手术治疗可有效避免肠坏死及肠穿孔。 传统开腹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 操作成熟度较高, 但具有创伤大、 术后恢复慢等不足, 再加上现今微创理念的不断融入, 传统开腹手术已很难再满足实际需求, 并逐渐被取代[3]。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以往操作困难、 易发生医源性小肠损伤的不足已得到改进, 近年来受到了临床高度重视, 被认为是一种科学、 有效的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4]。 本研究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0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患者130 例, 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①符合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诊断标准; ②经X线、 超声及临床表现等确诊; ③精神和认知均正常, 可完成基本的交流与沟通; ④自愿参与,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肺等器质性病变; ②伴有脑血管、 内分泌系统、 泌尿系统等疾病; ③存在手术禁忌症, 不满足手术指征;④合并胃肠系统恶性肿瘤; ⑤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 例。 对照组: 男34 例, 女31 例; 年龄 20 ~ 75 岁, 平均年龄 (47.46 ± 3.21) 岁; 病程 1~ 7 d, 平均病程 (3.25 ± 0.31) d。 观察组: 男 36 例, 女 29例; 年龄 21 ~ 78 岁, 平均年龄 (47.23 ± 3.17) 岁; 病程 1 ~ 7 d, 平均病程 (3.21 ± 0.30) d。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手术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 患者予以气管插管全麻, 调整其体位并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铺巾。 麻醉成功后,于腹部探查切口, 松解粘连, 解除梗阻因素, 观察并缝合切口。 术后给予相应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及必要的围术期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 手术体位、 麻醉等术前准备同对照组。 于患者脐旁位置作长约10 mm 的弧形切口, 将CO2注入气腹中, 建立人工气腹 (压力控制在8 ~12 mm Hg 范围内),置入Trocar 并以此作为观察孔, 将腹腔镜置入腹中, 对肠梗阻情况进行全面探查。 之后顺利置入Trocar, 以此作为操作孔,于回盲部开始进行寻找, 找到后逐步分离腹腔粘连部位, 充分暴露原发病灶, 采用电凝剪刀分离腹壁、 肠管、 胃壁等部位的粘连。 对于肠管间粘连, 采用锐性与钝性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离。 手术完成后, 缝合切口。 术后处理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等。 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切口感染、 肺部感染、 术后出血、 肠梗阻等。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值 ± 标准差 () 表示, 采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观察组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 见表 1。

表1 两组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

表1 两组的手术治疗指标比较 ()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d)住院时间(d)观察组 65 45.21±8.62 52.08±9.16 1.54±0.19 6.08±1.35对照组 65 89.46±12.34 95.67±15.40 2.03±0.26 9.42±1.87 t 23.701 19.613 12.268 11.675 P<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15.38% (P <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

3 讨论

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肠梗阻类型, 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 至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但可以肯定的是与肠管自身病变、 外部因素压迫肠管等因素有关[5]。 近年来,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改变, 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发生率逐年上升, 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 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 外科手术是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主要治疗方案, 而影响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较多, 其中手术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传统开腹手术是一种具有较高成熟度的普外科手术方式, 能够有效去除病因,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①手术切口大,对患者的创伤大, 会增加术后恢复的难度; ②术后并发症较多, 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威胁; ③手术操作具有盲目性, 探查的范围大; ④现代医学发展注重人文性和微创性, 无法满足上述要求[6]。 因此, 基于手术本身的效果和现代医学的发展趋势来看, 传统开腹手术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求。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 普外科手术技术已有了显著的提高, 腹腔镜技术的出现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普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水平。 在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临床治疗中, 腹腔镜手术辅助治疗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手术切口小, 融入微创理念, 对患者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 ②借助腹腔镜进行探查, 视野更加开阔和清晰, 可迅速明确病情, 以便进行手术操作; ③手术操作难度不大, 可缩短手术时间, 容易被医师和患者接受; ④由于创伤小, 可为术后的恢复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5), 表明腹腔镜手术具有一定的治疗优势, 可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并发症是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涉及到术后恢复过程中的安全性, 若并发症较多还可能会造成复发。 因此, 必须注重对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防治。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 (P <0.05), 表明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的并发症更少, 安全性更高。 分析原因可能是[8]:借助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 视野更加开阔, 使医师能够更好地明确病灶, 减少整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 从而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 探查时用无损伤肠钳, 有序地进行, 既可从梗阻近端扩张肠管开始, 也可由远端正常肠管开始, 依病灶部位而定, 能够减轻腹腔所受到的污染。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机械性小肠梗阻效果明显, 具有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猜你喜欢

机械性肠管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心理护理对机械性眼外伤患者围术期负性情绪的影响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粘连性肠梗阻36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护理肠梗阻28例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