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建设研究

2020-12-14吴昀辰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作站校企院校

吴昀辰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104)

企业教师工作站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的一个载体,是实现校企协同治理、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重要合作平台。“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建立工作站管理和绩效评估的信息化系统,从教师进站到出站进行全程管理,致力于提升教师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工作站运行实效,使其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背景

(一)“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着力点

教师发展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和着力点。然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双师型”师资队伍较为薄弱,很多高职院校搭建各类师资培训和发展平台,期望通过开展各类教师培训、教学研讨、聘任企业专家到院校交流、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等方式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从而增进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学生指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教研应用能力,增强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其中,教师赴企业实习锻炼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有利于弥补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严重不足,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1]。但由于没有形成一种长效的机制,正如学者涂三广在其研究中提到的教师企业实践的一些现实问题其中包括企业的逐利性:利益诉求难以有效从职业教育中得到回报[2],导致教师赴企业实习的实效还没有完全凸显。

建立企业教师工作站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在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提升社会服务的能力,能扎实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信息技术推动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对教师队伍建设的不断重视,教师进修培训和业务进修的机会越来越多,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管理、统计、评定等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师资管理的需求[3]。一方面,教师的发展意味着人力资本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量巨大。通过EXCEL 手工录入,人工传递,共享性差,统计分析周期较长,重复工作时有发生,传统的管理方式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简单重复劳动占据了较多的工作时间,人事部门和院系工作人员无法从纷繁复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做更有意义、更具有建设性的工作。可以根据系统形成一系列的数据,用数据说话,对于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可以责任到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为领导者的决策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4]。另一方面,受教师继续教育的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方法难以对过程进行实时控制,致使有些项目在中期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管。目前高校教师进修还是各个学校自行组织、独立管理,缺乏对进修过程的动态监管和控制,无法有效考核进修成果,导致教师进修管理工作无法适应高校人事管理的需要[5]。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传统管理方式的变革,在此背景下,建设企业教师工作站管理和绩效评估的信息化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二、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特点

针对当前众多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系统建设中存在的角色定位不清晰、过程管理薄弱、教师参与度低、预设功能得不到完整发挥等问题,在“协同治理”理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指导和支持下,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建设是为了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在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促进产学研结合为目标,在教师发展内驱力的作用下,为教师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系统支持。通过系统建设,满足院校教师队伍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个性化要求,进一步规范教师企业实践和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教师工作站的最新动态,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同时能让人事部门和院系从日常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院校整体人力资源的分析决策中,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宏观把控,优化资源配置,为院校创造更多的人力资本价值。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综合工程,为了能让企业教师工作站真正实现为教师发展服务并发挥系统化管理的职能,系统建设体现了过程性、协同性、系统性等基本的特点。

(一)过程性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提供了从教师进站、驻站、出站等一整套的教师企业实习管理流程。申报企业实习岗位、对企业实习进行常规管理、实习日志、上传实习阶段性成果、实习总结和业绩等,这种系统对教师企业实习的过程均可实现信息化系统化管理。通过系统,可以及时和充分关注教师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教师的实习提供充足的后援支持。同时,通过系统化的过程管理,为教师企业实习形成性评价提供充分的依据。

(二)协同性

校企合作双主体协同育人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也是实现职业教育协同管理的重要载体[6]。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在企业和院校均设有端口连接,配有不同的权限,协同对教师企业实习进行管理和考核。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开创了校企合作、互为嵌入的教师能力发展管理路径。将教师专业发展嵌入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之中,从而让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效益。同时,信息化系统也促进了院校内部各个相关管理部门的协同化管理。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围绕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宗旨,积极整合资源,形成院校不同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

(三)系统性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将大量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和整合,充分考虑院校人财物等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共享和应用,解决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业务部门应用系统的兼容问题,建立统一的应用系统标准,实现不同系统的合理分布与架构,通过数字资源的存储和数据挖掘为院校管理者和系统应用者提供便利。

三、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架构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既能满足院校对教师管理的要求,也关注到教师本身的发展需求和管理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能够使企业发挥自主权,提高合作的积极性。系统将教师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和结果有机地结合,实现系统架构搭建、基础数据整合、业务操作、信息统计分析、决策支持、自助服务等功能的有机统一。

(一)师资管理

系统突出教师培养的管理与服务,建设成为集合教师企业实习项目发布、申报、审批、监控、评价、反馈等全过程网络管理系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信息化平台支持。同时集中管理教师培养的过程资料,对教师企业实习的学时等可量化指标统计分析,为师资培养效果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计划地开展教师企业实习,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绩效考核

教师绩效考核的目标要与学校的发展规划相契合,与实践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接轨。[7]系统满足绩效考核的要求,能够登记教师企业实习的业绩,为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等做准备。同时能够根据企业实习岗位类别、岗位层次以及工作内容的不同,分解为标准化、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形成可操作的绩效考核方案,运用多种途径收集绩效考核的评价,从而实现公平、公开、公正的绩效考核,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三)平台整合

信息资源的整合是对多样、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汇集并提供结构组织和逻辑引导[8]。平台整合就是将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纳入院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中,实现与现有数字化校园系统的用户集成,用户一次认证,单点登陆,即可同时进入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实现与数字化校园系统中的人事系统链接,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来自动维护数字化校园中人事系统,自动更新教师企业实习信息和数据,实现二者数据共享。

(四)实际操作

充分注重用户体验,对于不同层次的用户,由于功能权限的不同,界面区别对待。总体上具备风格统一、界面美观、操作简便的特点。通过便捷的教师自助服务,使得教职工、部门领导和企业可以主动参与教师企业实习管理,并且方便个人信息的查询。通过强大的智能分析能力,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清晰全面的报表和分析界面,并能灵活打印或导出。数据库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系统有灵活设定各类预警、提醒和自动校验功能的工具。

四、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技术要求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建设在技术上需要数据库的安全性、系统性、完整性、开放性与兼容性,注重信息的管理与维护,具有一定的拓展性,为后续发展留足空间。

(一)数据库要求

采用开放式数据库接口,支持各种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 ,Sql server,db2 等)。

(二)安全要求

应用程序与数据库分离。为保障外网系统安全,对外网系统进行程序和数据库分离,这样避免直接将数据库服务器暴露在外面[9]。为保证系统中的信息能够安全存储,系统具备良好的数据备份和快速恢复能力。采用严格的安全体系,保证数据在处理和传输全过程的安全性,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不被攻击破坏,保证系统中的信息不被非授权人员访问。按要求划分操作人员的操作权限,由系统管理员统一配置,严格授权管理,授权可以定位到敏感字段。当安全系统被破坏时,系统自动提醒操作人员,并检测出反常现象,提供正确操作方法。系统提供日志管理功能,动态记录对系统的操作,对后台数据库授权操作有详细的安全日志,且安全日志不可以删除。

(三)开放性与兼容性要求

系统全面支持业内标准,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平台,可以运行于Windows、Unix、Linux 以及Mac OS 平台,可以与各类主流关系型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DB2 等连接,可以适用于IE、Firefox、搜狗、360 安全等常用浏览器。

(四)维护及管理要求

整个系统具有易维护性,以使系统在万一发生故障时能提供有效手段及时恢复,尽量减少损失。软件版本升级或改进可以保证系统稳定、平滑过渡,不影响正常业务的进行。

(五)接口要求

具备一定的数据接口(如:数字化校园系统),支持与其他系统(如:人事管理系统等)的集成,支持实现与现有数字化校园系统的整合等需求。

(六)扩展性要求

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的定制工具及二次开发环境,易于实现系统的用户化定制及应用功能的扩充,为后期的进一步建设提供可行且友好的开发环境,并留有足够的逻辑空间和一定的物理空间。

(七)其他要求

系统对各种软件有较好的支持,提供监控系统运行的手段,提供运行日志,具有审计功能。能够满足至少千人数量级的人员同时访问,提供多种辅助手段,方便用户使用,操作简便。

五、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运行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服务于教师企业实习的全过程管理,从管理流程上可分为申报(进站)、实施(驻站)、验收(出站)三个阶段的运行管理(见图1)。

图1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运行图

(一)申报(进站)阶段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共享和运用,简化了教师手工填写各种表格、去各个科室盖章等烦琐流程。教师可以在线申请企业实习,同时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和企业管理部门审批支持在线同步操作。审批通过后,由教师、人事处及企业共同维护教师企业实习的基本信息。

因此,在系统建设上需要做到方便教师了解所有企业教师工作站的实习信息,可以快速在线申请,在线提交相关材料,部分以附件形式存在;支持领导和企业在线审批;支持教师企业实习基本信息和实习协议等文档的存储和共享。

(二)实施(驻站)阶段

在教师赴企业实习期间,企业对教师的常规管理(出勤、培训等)、教师定期上传阶段性的实习报告(企业和市场考察调研情况、参与项目设计和研发情况、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等情况),企业对教师实习的阶段性考核评价都通过系统实现。

因此,在系统建设上需要做到能够支持企业对教师的考勤和培训的管理,教师能快速上传阶段性实习报告书、视频等资料,开设相关的讨论交流版面,实现实习经验和心得的实时共享。教师随时随地登录系统自助服务平台,在学习交流模块下,与他人分享并讨论所见所闻、心得体会等。同时,支持相关人员在权限范围内对教师企业实习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浏览、统计、分析。企业负责人和院校管理人员可以随时审核教师实习情况,在教师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实现形成性评价。

(三)验收(出站)阶段

验收阶段注重教师自评、企业考核、院校人事部门考核等多方评价的结合。由企业人事主管部门审核教师上传的最终成果报告(参与项目和研发的成果和绩效、开发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成果和绩效等),教师、院校人事部门、领导等均可在查询权限范围内审核所有的企业实习信息。

在系统建设上要能支持教师上传企业实习成果和绩效报告、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成果信息,能够实现企业相关负责人、院校管理人员等第三方登录系统对教师的实习给予评价,能够满足对教师企业实习验收的最终评定。表1 给出了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数据的详细说明。

表1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数据说明表

六、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的预期效益

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建设将进一步提升企业教师工作站的管理效益,促进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推动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

(一)实现教师工作过程管理的系统化

“工作过程通常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10]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建设企业教师工作站信息化系统,校企共同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将有助于发挥双方的职能,对教师企业实习的计划、内容、任务及考核进行管理,实现信息交换、过程管理、综合考评等功能,提升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提高工作站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实现高职院校教师实习系统化管理。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信息化系统促使院校和企业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等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进入企业实践学习,在发挥自身专业所长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较为前沿的专业技术,了解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有利于院校更好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为切实的指导。信息化系统将教师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向度,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实习学习平台,有利于促进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深化校企合作

基于企业和院校双方的需求,探索企业教师工作站的功能,努力安排专业教师轮流进入企业工作站,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创新研发、生产技术改造、工艺流程革新、员工培训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将有助于打造优势互补、协作配合、综合集成的团队,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开创校企合作、互为嵌入的教师应用研究能力发展路径。

“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协同建立的工作站管理和绩效评估信息化系统,体现了“过程性”“协同性”“系统性”的特点,有效提升教师工作站建设和管理的效能,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管理嵌入到企业的实际需求之中,全方位地建立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关系,可以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形成师资培养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工作站校企院校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戴尔Precision 5750移动工作站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校企合作五反思
移动式CIP及SIP工作站(可记录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