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 调出河北农业一片新天地
2020-12-14冀农宣
□文/冀农宣
日前,河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场会在邢台市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北重要指示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保粮食、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特色、高效、节水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一减四增”,大力发展四个农业,重点打造100 个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100 个农业节水和规模种植业示范区、100个规模养殖示范区、100个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全省各地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区建设,加快形成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加快推动河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意义何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形势下,要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重点从农产品结构、抗风险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发力;要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向市场紧缺产品调,向优质特色产品调,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调,拓展农业多功能和增值增效空间。河北地处京畿要地,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必须坚持政治站位,把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水平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切实把河北农业调出特色、调出质量、调出效益。
首先,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建设农业强省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我省农业大而不强,虽然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还不是农业强省,“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偏少,初级产品偏多、加工产品偏少,很多质量不高、品牌不响的农产品积压滞销,仍在盲目增加,导致农产品供需失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特别是适应京津市场需求、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不足,在全国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还比较少。建设农业强省,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摆在突出位置,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瞄准京津冀市场需求,调减高耗低质低效农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品牌农业、优质高效农业,优化产品结构和品质结构,为京津冀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高质量、个性化需求,全面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迈进。
另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脱贫攻坚任务基本完成,62个贫困县全部退出,297万人实现稳定脱贫。特别是脱贫攻坚过程中,各地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培育了一批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探索了不同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乡村产业振兴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要看到,虽然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特色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产业同质化、经营链条短、品牌效应差等问题较为突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弱。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关键是提升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发展集群,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能够有效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小农户纳入产业发展链条,切实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比重将会继续快速提高、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逐年降低,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改变,全省40% 多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的基本省情短期内不会改变。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产业兴旺的关键举措,借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国家战略、国家大事,把市场需求作为导航灯,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全力推动农业提档升级,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产业基础,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提供坚实支撑。
农业结构调整怎么调?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北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保粮食、保供给、调结构、促增收”,坚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大力推进“一减四增”,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实施“四个一百”工程,加快形成各县农业主导产业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比较优势,着力构建连片开发、规模经营、龙头带动、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格局,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河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要明确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做到“一稳、四提”。一稳,就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到2022 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9480 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700 亿斤以上;四提,就是提升“菜篮子”产品供给水平,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22年,基本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发展格局,全省畜牧、蔬菜、果品三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6%,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达到1.25∶1,品牌农产品溢价率提高30% 以上,河北主要“菜篮子”产品北京市场占有率提高3个百分点。
首先,要稳定粮食生产,确保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的安全。今年以来,党中央多次就农业稳产保供作出部署,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农业“压舱石”作用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承担起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好农业稳产保供工作。一是抓粮食生产。中央明确要求,今年各省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得低于去年水平。粮食播种面积是纳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的约束性指标,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在在确保粮食面积和产量稳定的基础上,要在提升品质和效益上下功夫,加快建设一批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培育打造一批粮食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二是加快恢复生猪产能。中央提出,各省今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必须恢复到正常年份的80%以上。各地认真落实支持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快推动生猪补栏,截至6 月底,全省生猪存栏达到1532.1 万头、达到正常年份的78.6%,同比增长13.8%,高于全国16.1 个百分点,增幅、增量均居全国第一位。三是大力实施奶业振兴行动。围绕“千万吨奶”目标,我省突出抓好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和乳品加工能力提升,加大智能奶牛场建设力度,推动乳制品加工8个在建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全省奶牛存栏达123 万头,生鲜乳产量达460 万吨,乳制品产量达410 万吨。四是统筹抓好蔬菜、水果、牛羊禽肉、禽蛋和水产品生产,强化技术指导和市场监测分析预警,科学安排上市,确保产得出、供得上、价格稳。
另外,要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示范区。近年来,我省一直抓结构调整,虽然从统计数据看特色产业总量很大,但存在碎片化、分散化问题,规模效益还不明显。河北的结构调整要紧盯市场需求,特别是京津冀1.2亿人口,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切实做到“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一要突出调整重点。各地要分区明确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产业布局。平原地区,要推动粮食和特色产业面积“双稳定”、品质“双提升”;山区丘陵地区,是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要加大山区综合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作物;坝上地区,要发展节水高效产业和农牧循环产业,突出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草食畜牧业;黑龙港地下水超采区,在保障粮食生产面积的前提下,突出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旱作雨养和季节性休耕。二要体现规模发展。积极引导粮食生产向粮食生产功能区集中,特色产业向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优势区集中,生猪养殖向玉米主产区和土地承载能力大的区域集中,奶牛养殖向饲草饲料丰富、生态容量大的区域集中,肉牛肉羊养殖向坝上和山区集中,休闲农业在“三环”(环京津、环雄安新区、环各市城区周边)、“四沿”(沿高铁高速、沿国省干道、沿重点景区周边、沿重要河流)集中。三要推动特色发展。大产业要抓小品种,小麦、玉米、生猪、大白菜、鸡蛋等大宗农产品要通过优化品种品质结构,把特色品种做成品牌、做成产业,稳定产能、提高效益。新产业要抓大基地,中药材、食用菌、花卉、马铃薯繁种等新兴产业,要集中连片建设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核心生产区,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培育竞争新优势。老产业要抓新提升,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重点要挖掘特色、提升品质、增强竞争力。强产业要抓固根基,梨、板栗、冬枣等我省优势产业要强基固本、保持优势,着力恢复传统品质,在最适宜地区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轻简化外向型基地,淘汰低质低效和非适生区产能,提升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四要坚持绿色引领。突出节水导向,我省地下水超采严重,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70%左右,可以说节水的潜力在农业。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扩大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规模,推动节水小麦品种全覆盖,扩大高效节水灌溉规模;要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整县域开展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五要着力提升质量。坚持“无标建标、有标提标”,全面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标准集成转化和推广应用,推进农业规模化与标准化有机融合,加快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模式,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加施二维码,确保农产品全程可追溯。我省已经制定印发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100 个农业节水和规模种植示范区、100 个规模养殖示范区、100 个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加快形成连片开发、规模发展的产业格局。
全产业链发展,支持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在提升种养业规模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重点打造100 个年销售收入10 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动融合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增值增效。一是招商引资新建龙头企业。开展农业大招商,举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大会等系列招商活动,瞄准国内外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网络招商、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等多种形式,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在河北落地投产。建立领导包联制度,推动项目尽快落地。二是扩大体量壮大龙头企业。强化政策引导,支持龙头企业谋划建设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的农业产业化大项目。三是支持龙头企业提升科技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集成创新,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对新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龙头企业予以奖励。
坚持创新驱动,完善科技支撑服务体系。推动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结构调整示范区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平台,研发一批急需的新品种、新机具、新技术。要加快农业创新驿站建设,实现农业县全覆盖,努力形成集科研、孵化、中试、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二是强化农业技术服务。以19 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为龙头,完善县级专家团队、乡(镇)科技服务队、村级技术指导员服务体系,发展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省、市、县三级“农技推广云平台”互联互通,实现农技推广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推动科技服务到示范区、到集群、到项目。三是加强技术培训。以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抓手,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需求,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一批高素质农民、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经营者、产业扶贫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专业种养加能手,夯实结构调整人才基础。
完善经营体系,着力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促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必须改变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经营方式,加快构建起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要大力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五个一”(一套管理台账、一套培育计划、一套规范机制、一套服务体系、一套支持政策)的路径,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不断增强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二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通过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等多种形式,统一种养品种、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社会化服务、统一收购,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三要积极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在主产区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规模经营、集群发展,加快农业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步伐。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四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把更多的普通农户纳入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里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品牌农业,培育形成冀产农产品金字招牌。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农业品牌建设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省要加大品牌培育推介力度,全面提升冀产农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美誉度。一是强化品牌设计。省里选择具有河北特色、产品优势突出的农产品,打造了农产品系列“河北品牌”,对全省系列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进行专业设计,为企业品牌设计提供专家对接、品牌培训、平台共享服务。二是强化品牌宣传。综合利用“央视+高端平台+新媒体+专业机构”宣传渠道,分层次、分地域、分重点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充分利用各类农交会,继续组织开展京津冀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等产销对接活动,加强农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扩大冀产农产品市场影响力和品牌溢价能力。三是建立销售渠道。构建全省农产品产销骨干网,巩固一批、扩建一批、新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结合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农产品信息平台和农产品产销联盟,加快打造全省农产品销售平台。拓展电商渠道,与阿里、京东、特优农品、农交汇等电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支持品牌主体上线,开设“金牌”店铺,举办网络直播、直销带货等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建立线上主渠道,形成河北品牌农产品集群效应。
农业结构调整如何才能落实落地?
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任务繁重,该如何才能让这项工作落实落地呢?
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各级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相关部门要在项目立项、用地保障、资金整合、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市场流通、标准品牌、行业指导等方面强化支持,形成合力推进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每个示范区和产业集群都要成立由市县领导包联指导、组织实施的工作专班,将农业结构调整目标分解到年度、细化到季度,严格责任分工,推动落实落地。
推进结构调整是我省关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需要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做保障。
要强化责任落实,实施台账管理和清单制度,全面梳理农业结构改革重点工作,各地要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
各级都要挖掘梳理、培树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观可学的典型做法、成功模式,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要组织拉练观摩,开展现场教育培训,激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农业结构调整动力和信心。各级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宣传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结构调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