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消化内镜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12-14邓雪飞
徐 华,邓雪飞
(重庆市黔江民族医院,重庆 409000)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症较危重,具有发病迅速等特点[1],需及时行科学控制。消化内镜治疗具有止血强、操作简易等特点[2]在治疗此类病症有较高价值。本文以盲选形式选取于我院行诊断治疗的62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实施探究,半数施以基础干预,半数行消化内镜治疗。对入选患者治疗采取情况及住院时长行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人的一般资料
以盲选形式选取于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行诊断治疗的62位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实施探究,应用电脑将其随机划分为基础组和观察组各31位。基础组男性占据58.1%,为18名,女性占据41.9%,为13名,岁龄范围在40-68岁之间,年龄段平均数值在(54.9±5.1)岁。观察组男性占据61.3%,为19名,女性占据38.7%,为12名,岁龄范围在42-68岁之间,年龄段平均数值在(55.2±5.4)岁,本研究中所择取的病人资料差异均有可比性(P>0.05)。
1.2 实施方法
基础组:诊断后行体征监测及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前行补液、输血等,告知病人注意事项,检查仪器。治疗中应用电子内镜等开展止血,进境。胃检发现病灶,行冲洗、积血吸除,确保视野清晰。制备混合液(氯化钠、肾上腺素)并注射,注射部位及给药剂量由病人情况及医师诊断制定,待病灶止血,局部粘膜有所恢复停止。如果开展注射后无法止血可应用电凝干预至止血,如效果仍然无法达到需求采取闭夹。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评估:总有效:治疗后体征恢复,出血症状消失或有良好改善;②记录择取病人在院时长
1.4 统计学分析
开展数据统计探析,具体采取软件SPSS20.0、Excel数据库,其中计数、计量资料检验分别应用x2、t,表现为百分率、均数方差,P<0.05为差异较为显著。
2 结 果
2.1 比较治疗应用情况
择取病人分别采取基础治疗以及消化内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应用后总有效人数为30名,其占据分组总人数的概率为96.8%。基础组总有效的人数在23名,其占组内总人数的概率显示是74.2%,治疗情况比较差异显著(X2=6.369,P值小于0.05),
2.2 比较在院时长
择取病人治疗后观察组在医院的时长为(6.33±1.21)d,基础组(10.98±2.50)d,将其在医院的时长进行比较差异显著(t=9.322,P值小于0.05)。
3 讨 论
分析后得到,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采取消化内镜治疗能达到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恢复等效果。本研究内,观察组治疗后临床以及预后情况均有所改善,治疗总有效情况较好,出院时间较早,对其自身恢复及家庭经济也有积极影响。导致发生此数据的因素可能是消化内镜应用下能够协助医师明确病症发生原因以及病灶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治疗方案。在应用下可达到高效止血目的,积极影响病人预后,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性高,可作为此项病症治疗首选。另外其应用下能降低病人出血风险,加强止血干预,帮助病人得到科学且有效的针对性处理。分析此类学者数据[3]中发现,观察组治疗出现总有效的概率92.31%显著高于基础组76.92%,与本数据比较,观察组略低,基础组略高,不过此数据依然可表明消化内镜治疗的高效与价值。综上所述,对我院盲选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采用消化内镜治疗疗效十分显著,可缩短病人住院时间,促进其恢复,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