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聚集”不等于“产业集群”
2020-12-14□柳琪
□ 柳 琪
说起国内农机工业这个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国内已形成了几个大的农机“产业集群”,甚至有专家也认为,这些“产业集群”正以整体实力对抗欧美和日韩的跨国农机公司,事实真是这样吗?笔者感觉,这里至少是混淆了“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的概念。
所谓“产业聚集”,是指在一个地方的某个区域,自发形成的中小企业大量聚集的现象,但在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产品同质化问题,经营模式也高相似性,企业之间不断互相压缩产业内生存空间,由于技术工艺、产品质量、附加值基本处于同一区间,只能依靠互相降价维持销量,最终进入恶性循环。
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区域,由于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长时间的产业积累,实现了由低到高升级换代,龙头企业占据产业主导地位,并贯通了相应产业链,形成了从“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全领域产业循环。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有庞大数量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配件、供货、研发、销售等各项服务,与龙头企业互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产业聚集”是内耗和同质化竞争,结果必然是双输,而“产业集群”是内部协同和规模效应,结果一定是多赢。不难看出,目前在山东潍坊、河南洛阳、苏锡常、京津冀等地区形成的所谓农机工业“产业集群”,实则是依托一定历史优势、政策优势和市场优势,在我国工业转型中形成的一种“产业聚集”。
以山东潍坊地区为例,这一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的规模化生产基地,拖拉机生产企业超过100家,除规模较大的雷沃重工外,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的同质化中小企业。近年来,这一区域的华夏、悍沃等中型企业发展较快,产品产量接近或超过万台,与雷沃重工形成一定的正面冲突。与此同时,在河南洛阳、苏锡常、京津冀等地区,所谓的“产业集群”呈现出与潍坊相似的特征,只是竞争程度有所不同罢了。因此,潍坊也好洛阳也罢,应是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聚集”。
从“产业聚集”迈向“产业集群”阶段,实际就是实现转型升级的艰苦过程。企业有战略、政策有扶持、资本有空间,三者缺一不可。一是企业主动洗牌。集群内实力派企业可通过产品升级略,将跟随者、搅局者扫地出门,或消灭竞争对手的有生力量。二是产业政策扶优扶强。建议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从普惠制进一步向鼓励技术创新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扶优扶强。三是借助资本整合推进。目前,规模领先的几家自主品牌农机企业都在50亿级别,发展都面临着各种困局,业内缺乏自我整合条件。能否借助外力?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名言,不妨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出现。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实施农业先进科技的有效载体。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农机工业基本满足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装备的需要。随着农机工业高质量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我国农机企业从“产业聚集”走向“产业集群”应是大势所趋,我们当积极应对。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