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思想意蕴与理论价值

2020-12-14付高生

关键词:政党初心马克思主义

付高生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江西 南昌330108)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八字箴言,既是对中国共产党98 年伟大奋斗征程的深情总结,也是激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前行的至诚号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全军多次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党的初心和使命,要把初心始终如一地贯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征程中。 初心是激励党不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的关键词,还是理解建构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 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初心重要论述精神的基础上,追溯党的初心的形成理据,探索其思想特质,阐扬其理论价值,对深化理解党的初心、坚定推进党的使命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初心的形成理据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直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品格,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同时熔铸于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近百年奋斗史。

(一)党的初心直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品格

理论品格是一种理论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人文格局,是理解特定理论的重要维度。 对于马克思主义,人们可以从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方面概括其特征,如马克思主义具有辩证性、总体性、实践性、结构性、批判性、建构性等特征;还可以从道德品质、理想追求与人文格局的维度,即理论品格的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品格的视角思考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思考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人”这个问题,思考马克思主义者在剖析社会问题、开展革命运动、引领社会建设时的价值基点。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的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1],从而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整体”的人民性理论品格,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追求全人类解放的道德理想与人文情怀。 人民性的理论品格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系列著作中。 1835 年,青年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2],初次彰显了他为实现全人类幸福而奋斗的人文情怀与崇高的理想追求;1842 年,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期间,马克思认为报刊要遵从人民性理念,要“生活在人民当中”“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2],指出社会舆论要体现人民的声音,理论要坚持人民立场;1844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合著的《神圣家族》中辛辣地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把人民群众视为非批判的群氓的错误观点,认为“并不是历史把人当做手段来达到自己——仿佛历史是一个独具魅力的人——的目的。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深刻地指出了人民创造自身历史的科学观点;在1845—1846 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哲学家把现实生活与哲学思考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指出哲学家要研究“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从而创立了基于现实的人的唯物史观,为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科学考察了人类产生以来的阶级斗争史,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都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口号,揭示了人民只要团结一致就必能实现自身解放的坚定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充满人民性的光辉著作充分表明: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一切理论的价值底色,它使马克思主义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理论魅力,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强大凝聚力、号召力、领导力的关键所在。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直接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理论品格,具有其他一切政党所没有的理论指引优势及道义比较优势,能够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与跟随。

(二)党的初心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党提出初心的深厚历史文化根基。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对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进行了2 个方面的创造性发展。 一方面,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中国传统文化依据人生于天的起源说,认为“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在人之中又建立“天子—臣民”的等级制关系,认为“天子者,爵称也。 爵所以称天子者何?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白虎通义·爵》),最终划分出“天地—天子(皇帝)—人民(臣民)”的等级制社会关系网络,主张天子代天牧民、统治人民,从而为建立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封建专制社会提供了辩护。 中国共产党基于唯物史观,明确反对这种基于唯心史观的不平等社会关系论及其辩护下的封建等级制社会,主张“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4]。 这种主张严格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程,如三湾改编中的士兵委员会政策与抗日战争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三三制政策等,均体现了党坚持人民平等的主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主张成为党领导人民构建人民民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 另一方面,在人的历史作用上,中国传统文化也倡导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坚持封建专政等级制的前提下),认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章句下》),“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 表面上看,这种以民为本说主张人民是君主的本,但囿于封建等级制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民本是工具化的、有限度的,一旦民本与君主利益发生了冲突,民本就会变成民末。因此,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说,实质上是把尊民、爱民、富民作为巩固封建等级制社会、确保君主专制特权的工具,本质上否定人民具有创造历史、成为国家主人的历史作用。 而中国共产党主张以人为本,且这种本是目的层次的本,其根本原因在于“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 正因为坚持并实践这种以人民为目的的价值主张,人民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及主人翁意识被中国共产党唤醒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激发了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具备了自我解放能力,成为改变中华民族命运伟大使命的承担者及根本力量。

(三)党的初心熔铸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伟大奋斗历程

中国共产党98 年不懈奋斗的壮阔征程就是一部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艰苦奋斗史,初心成为激励党不断前行的根本精神动力。 本文从指导思想与广大党员践行指导思想等2 个维度来回顾与见证党的初心。

1.指导思想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是对政党为谁奋斗这一根本问题的回答。 从党的指导思想看,为中国人民而奋斗是其根本旨归,实现中国人民幸福生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根思想红线。 从毛泽东思想倡导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邓小平理论倡导党“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7],再到“三个代表”之一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党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其中的一个鲜明目标就是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共同奋斗目标进行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凝练与话语创新,提出了党的初心,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党的初心的提出,深刻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而立、为民族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

2.服务人民、贡献国家是广大党员重要的奋斗目标。 作为推动指导思想落地见效的执行者,广大党员自觉践行初心、勇担使命,谱写了生动感人的初心践履史。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党员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发扬斗志,涌现出方志敏、黄孝敏等一大批英雄烈士,为的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使中国人民有尊严地生活、发展,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70 年伟大历程中,广大党员顽强拼搏、勇于创新、保持韧劲,涌现出王进喜、焦裕禄、钱学森、王继才等一大批铸就卓越功勋的建国卫士,为的就是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充分彰显、社会经济发展活力充分释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创造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使中国人民过上当家作主、全面发展的好日子,使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实现民族复兴。 无数党员对初心的牢牢守护与不懈践行,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为民宗旨及报国之志,深刻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初心、如何实现党的初心,使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得以充分彰显,使党的长期执政得以充分巩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坚定。

二、中国共产党初心的思想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把“初心”运用到对党的阐释中来,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告诫全党同志勿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为民之愿、报国之志。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意蕴丰富、思想深邃,包含诸多鲜明的思想特质,主要有民族性、世界性、科学性、实践性等。

(一)党的初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意味着党始终把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作为首要的、主要的利益关切对象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党的初心科学地概括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从初心为谁而立的视角看,这种概括是否意味着党的初心仅仅为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服务,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种概括主要是从“首要责任”与“主要责任”两层含义上说的,而不是从“只为”或“完全”意义上说的。 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首要责任与主要责任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从现代政党基本原理看,政党首先是为政党所在国的利益服务的,在此基础上力求为世界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就此而言,政党首要的服务者是本国人民、本国民族。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上述概括的第一层意思是基于现代政党的基本原理,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政党首先必须服务于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利益,首要的价值基点必须是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利益。 (2)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中国是当今世界的重要成员国与人口大国,中国人民是世界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作出贡献就相当于是为世界作出主要的贡献。 因此,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幸福与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就是尽到了为世界人民而努力奋斗的主要责任。 如党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就是为世界减贫事业作重大贡献。 正如邓小平深刻指出的,“我们党在国际方面能否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归根到底,首先决定于能否把我们国内的工作搞好”[7]。

(二)党的初心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意味着党始终把为人类解放和为世界人民作贡献作为应尽的责任

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使命性政党,必然同时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所倡导的国际主义精神。 这种国际主义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从根本上解放无产阶级。 因此,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不仅把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作为自身的立党宗旨,还把努力为世界作贡献鲜明地镌刻在党的旗帜上。

中国共产党为世界作贡献的责任观鲜明地体现在党的发展历程中。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国力薄弱、百废待兴的建设现状,毛泽东依然关心世界人民,认为“中国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自己过生活,还应该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对世界有些益处。 同别的国家一样,不仅要为自己而且还要对世界作些贡献”[1]。 如抗美援朝、援建坦赞铁路就是中国共产党世界责任观的鲜明例证。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使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邓小平进一步把是否履行世界责任提升到检验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的高度,认为“衡量我们是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使我们自己发展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要能够随着自己的发展,对人类作更多的贡献”[8]。 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人民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党的世界责任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认为世界各国要“多一份平和,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9]。 基于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贡献历史,习近平同志在2018 年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10]。 这一论述表明党的初心既包含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的伟大使命,也包含着为世界和平的建设与世界人民的幸福作贡献的应尽责任。

(三)党的初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意味着党始终以科学的真理引领人民群众的集体实践

在现代社会,政党是社会的重要引领者,人民是社会的主要建设者。 政党要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必须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跟着一起干才能把事办成。 而人民群众是否愿意跟着一起干,一个关键因素就在于这个党能否构建抓住人心、引领人民的理论。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抓住人心、引领人民,而彻底的理论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4]。 因此,理论是联结政党与人民的桥梁与纽带,政党只有构建彻底的理论,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才能使人民群众跟着一起干。 而政党要构建彻底的理论,就必须把握时代脉搏,捕捉时代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 就初心践履而言,党必须立足时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从社会的鲜活实践中,从时代的现实需要中,从人民的全面发展中寻找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支点与动力,才能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抓住践行初心的实践起点。

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程显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11]。 正是在立足时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党及时发现并有效满足了时代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求,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的3 次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性飞跃,从而抓住人心、引领人民,实现党心民心同频共振。

(四)党的初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意味着党始终坚持以稳步推进的方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的追求。 对于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以下的逻辑:首先是实现理论上的解放,通过建构科学的理论唤醒人民群众,使人民在思想上觉悟起来,从而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行动自觉;其次是实现政治上的解放,通过构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使联合起来的人能够建立科学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等,更好地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再次是实现经济上的解放,通过不断发展生产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使人民不致因生活的极端贫困而陷入到“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以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中[4],使人民有可能朝着自由全面的发展方向前进;最后才是实现人的全面解放,因为经历前面的阶段,社会将提供充足的政治条件、物质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条件等。

(五)党的初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其践行历程基本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理论的逻辑

20 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成功唤醒了中国的仁人志士,使他们摆脱了“学西方的迷梦”,思想上、生活上出现了学习并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崭新的时期”[12]。 这些被唤醒的中国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的革命面貌、中国人民的奋斗面貌焕然一新,开启了革命、建设、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历程。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把中心任务放在如何确保人民有尊严地生活,通过救国实现了政治上的站起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把中心任务放在如何确保人民有体面地生活,通过富国实现了经济上的富起来;在全面深化改革新时代,党把中心任务放在如何确保人民有自信地生活,通过正在实现的强国历程提升人民的人文素养、改善人民的精神生活,目的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因此,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展示,党的初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有效推进了中国人民的自我解放运动,同时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条件与历史机遇。

三、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理论价值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占据道义和理论的制高点,较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为民观具有道义比较优势,较之民粹主义思潮具有理论比较优势,有助于从治理主体这个维度理解党的领导。

(一)较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为民观,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具有显著的道义比较优势

近代以来的西方社会普遍拥护民主、关心民生。 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作为近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政治主体,必然也会把拥护民主、关心民生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提出自己的为民观。 但同样是为人民立党,相较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所蕴涵的为民观在动机与广度上具有显著的道义比较优势。

在为民动机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注重牢牢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高度重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虽然在理论上宣称执政为民,在实践上也提出了福利主义,实施了不少惠民政策,但其为民主张与为民政策实际上是有限度的、有条件的。 根本原因在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把人民异化成了选民,所施行的为民之举实质上是为争取选民的选票,是为缓和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冲突而提出的权宜之计,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为民观。 如西方社会在女性没有投票权的年代,所在国的执政党通常不太重视女性利益甚至歧视女性,剥夺广大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权利。 较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为民观的功利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为民观上是纯粹的、无私的、高尚的。

在为民广度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涵盖了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为主的绝大多数人民,所施行的惠民之举包括了广大人民群众从生存性权益到发展性权益的广泛利益。 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为民广度上存在双重弊端。 一方面,受选举政治的影响,西方人民被资产阶级政党人为地划分成支持型选民与反对型选民,一旦某政党上台执政,在制定政策时必然优先考虑支持型选民;另一方面,作为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资产阶级政党在制定惠民之举时遵守一个根本前提,即不损害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在选民利益与资产阶级利益之间,其优先考虑后者。 质言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为民观遵守一个价值排序,即优先考虑资产阶级利益,其次考虑支持型选民利益,最后才考虑反对型选民利益。 较之西方资产阶级政党为民观的狭隘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为民观上是覆盖广泛的。

(二)较之民粹主义思潮,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具有显著的理论比较优势

民粹主义思潮发轫于19 世纪后半叶的俄国,其核心思想是坚持以底层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认为受剥削受压迫的底层人民掌握着真理。 表面上看,民粹主义思潮的这种主张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受压迫受剥削的工人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利益具有相似性,但实质上二者是根本不同的。 较之民粹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认识方法与领导力量上具有显著的理论比较优势。

在认识方法上,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方法,立足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对代表哪些人的利益、如何实现这些利益有着理性的认识。 借助这些科学理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成功地把自发的群众运动组织成自觉的人民实践,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实现自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此过程中不断呈现、升华。 而民粹主义思想虽能敏锐地捕捉到底层人民利益的重要性,但囿于感性直观的认识方法,无法科学分析底层人民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根源,其结果就是难以合理引导底层人民的自我解放运动。 如在马克思的时代,有些受民粹主义思潮影响的工人运动就一度把矛头对准机器而非资本家,结果使工人运动出现了斗争对象的偏差;再如,近些年美国社会的民粹主义思潮认为全球化是导致他们贫困、失业的根本原因,从而一度支持了反全球化浪潮。 就此言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较之民粹主义思潮具有认识方法上的科学优势,尤其表现在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上及群众运动的组织上。

在领导力量上,有中国共产党这一在理论上具有先进性、在品格上具有纯洁性的组织作为领导力量,能确保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实现征程上的连续性、稳定性、可及性。 回顾中国共产党98 年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在实现政治上站起来、经济上富起来,到实现精神上、文化上强起来的阶段性实践中不断呈现。而民粹主义思潮一般来说倾向于把“领导”等价于“压迫”,在是否接受领导力量的态度上与无政府主义较为接近,认为接受某种力量的领导,就可能会沦为该力量的压迫对象。 因此,民粹主义思潮通常缺乏理论先进、品格纯洁的组织作为领导力量,不善于把人民群众的目标分解成一步步的切实可行的措施,认为人民群众仅靠自身就能朝着正确、有利的方向前进。 这种领导力量上的缺乏,致使民粹主义思潮发起的运动常常难以持久,容易从内部分裂或遭受外部解散,结果就使得很多目标难以达成。 总之,因为有着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较之民粹主义思潮而言,具有显著的连续性、稳定性、可及性。

(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理解和坚持党的领导的有益视角

党的十九大庄严宣告,“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3]。 对于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问题,许多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功实践以及人民的历史选择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 而关于党的领导与党的初心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的研究。 就这二者间的关系而言,党的领导无疑是实现党的初心的重要保障,而党的初心则是理解和坚持党的领导的一种有益视角。 本文从治理主体这个维度予以探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启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热潮,这种热潮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就是治理主体。 从治理主体研究现状看,学界目前探讨较多的是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这种探讨思路把政党主体纳入政府主体或干脆搁置政党主体,未曾探讨政党主体与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及社会主体的关系,是不合理的。 政党主体作为广义社会治理领域中的一种重要主体,不能置于政府主体之内,需要作为一个独立主体引入治理主体关系的相关研究中。 换言之,在治理主体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中,“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的四元分析框架应该取代“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分析框架。 这种四元分析框架之所以要引入政党主体,关键在于党的初心。 具体而言,党的初心使党这一主体没有私心私利,能够作为一个公平公正的主体起到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效、社会失衡的作用,使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三者间达到最佳互动状态,从而发挥最大共同效用。 依据这种四元分析框架,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运行得这么好,是因为既有政府主体、市场主体与社会主体的互动作用,也有政党主体的领导作用,而且后者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政党初心马克思主义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永远的初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