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掀起东北地区耕作制度一场技术革命——张桃林副部长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调度部署视频会上的讲话
2020-12-14张桃林
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于今年2月25日联合向东北四省(区)人民政府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要经过持续努力,使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东北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行动,是国务院领导同志亲自部署交办的重要工作,是东北地区耕作制度的一场革命。
3月26日,农、财两部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指导意见》,明确了实施区域、实施目标、技术要求、政策支持、组织实施等操作层面的要求。文件出台后,东北四省(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部门和财政部门积极跟进,各方面实施工作正逐步展开。这个周末就是谷雨节气了,从下周开始东北地区就将陆续进入玉米春播作业高峰,目前正处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时间节点。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第一,思想认识上一定要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对东北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探索用地养地结合的合理耕作制度,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从2019年3月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同志多次就推动东北地区保护性耕作应用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两次专赴东北深入调研,并主持召开四省(区)保护性耕作座谈会,亲自推动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行动。今年中央1号文件也已经作出重要部署。从着手研究到正式出台行动计划,历时一年时间,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对东北四省(区)人民政府的明确要求,是农业农村部门必须落实好的硬任务。
保护性耕作从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来了,而成为北美、南美地区的主流耕作技术则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这牵扯到观念、技术、机具等一系列问题,并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这一技术,2000年以后开始在北方地区试验示范,虽然目前东北地区技术模式总体定型,关键机具质量过关,但要大面积推广依然面临不少难题,特别是有的农民认为保护性耕作不整地、不灭茬、不打垄,是“懒汉种地”,种不出好庄稼;有的机手认为实施保护性耕作减少了作业次数和作业量,影响了作业收入;有的基层干部对秸秆覆盖还田有抵触情绪,习惯于对秸秆“一烧了事”。只有解决好这些观念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立起利益驱动机制,才有可能完成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第二,组织领导上一定要到位。行动计划不是普通的财政项目,也不是一般的农机化工作任务。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把实施行动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起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确保行动计划组织有力、落实到位。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将实施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政府的事”“生态的事”“战略的事”来推动,提高政治站位,做到中央、省级政府以及基层市县同向用力,久久为功。要突出政府牵头抓总,充分依靠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部门力量,推动做好总体协调和组织调度,提供资金和人员保障,确保有钱干事、有人干事、把事干好。要注重引入市场的力量。坚持政府与市场两端发力,在做好前期财政投入、扶持带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企业、行业协会、服务组织等社会各方力量,最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良性互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搭建平台和典型示范,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和实施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激活内生动力,逐步使保护性耕作成为农民的自发自愿行为。要加大对实施市县的指挥调度。四省(区)今年的任务目标已经明确,要压实基层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年度任务落实分解到项目实施县,明确到具体地块和实施主体。要及时调度掌握年度任务完成情况,尤其是进入玉米播种作业高峰期后,做到一周一调度并及时向部里反馈进度信息。要及时收集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困难较大、进展缓慢的地方进行重点指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实施过程中,应尊重基层和农民意愿,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帮哄;应处理好实施保护性耕作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把准稳产丰产总要求。
第三,技术装备上一定要到位。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看,技术和装备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两大关键要素,哪一个不到位都会影响工作开展。农业农村部已成立了由部内外及四省(区)专家组成的指导组,涵盖了农机、栽培、土肥、植保、经济等多学科,将加强对四省(区)工作的技术指导与支持,编印了3.5万份保护性耕作技术挂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等予以了重点支持;今年还将依法组织对在用免耕播种机开展质量调查,对出现问题的农机企业提出整改要求。
一要在技术上多下功夫。充分发挥好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等技术单位的支撑作用,用好专家资源,深入基层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和解决推广中的问题,尤其是要加强对高标准应用基地的技术指导,立足基地集成展示一批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打造样板和典型,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实施保护性耕作。加强对技术骨干、服务组织、基层干部的培训,使之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要领和主推模式,培育一批专业服务队伍,促进技术规范应用。以“少动土、多覆盖”这六个字为基本要求,提炼总结发布、循序渐进推广一批技术模式和服务机制。
二要在装备上多下功夫。根据实施行动计划任务要求和基层实际,摸清所需主要保护性耕作机具底数和缺口。用好用足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民添置机具。同时,注重以新的需求倒逼农机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企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组成联盟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攻关,攻克核心部件、关键工艺等技术短板,培育农机新兴产业,增加保护性耕作机具有效供给。
第四,政策扶持上一定要到位。当前,我国正处于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财政支持和重点投入的方面很多。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在这一情况下,中央财政从现有渠道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开展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作业。财政部和我部刚发布的农业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已明确将保护性耕作列为必须完成的约束性任务。财政部对这一工作高度重视,有关负责同志在4月13日召开的东北四省(区)春耕生产政策落实推进会上已明确,今年将安排16亿元支持完成4000万亩年度任务。
近年来,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这一战略任务,国家已开展了黑土地保护试点、秸秆综合利用和深松整地三方面的专项工作,这与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实施目标各有侧重,补贴环节和标准不尽相同,四省(区)在处理这些项目时,要坚持同向用力、相互衔接、整体联动、融合推进,充分发挥政策集聚效应和整体效能。在实施区域上,要合理划分不同项目的重点实施区域,尽量不在水田区域及冷凉地块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尽量不在秸秆全量覆盖效果好的区域实施有秸秆离田内容的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在技术模式上,在保护性耕作适宜区域内,如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其秸秆处理应尽量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的方式,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秸秆离田和翻耕作业。在资金使用上,要坚持统筹利用、不重复安排。对正在实施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的地块,一般不再安排保护性耕作任务补助资金,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要将保护性耕作作为重要举措,两项任务地块不重叠;今年是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第一年,承担实施两项任务的县市,属于整县推进的,原则上不能重叠。对秸秆综合利用项目任务,应充分利用保护性耕作补助资金,统筹实施免耕播种、秸秆还田等措施。对深松整地项目任务,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和技术结合,安排资金在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地域实施。中央财政将保护性耕作列为约束性任务,要求整县实施推进,各地要严格按照管理要求,将任务落实到地块、到农户,按照任务量和补助标准安排落实资金,并加强绩效管理与考核;要统筹利用其他相关资金加大支持,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实施。
第五,宣传引导上一定要到位。行动计划出台后,我部和财政部已经组织对文件进行了全方位解读与宣传,四省(区)也都采取了行动。从舆情监测情况看,社会对此是高度关注并充满期待的。但是,要真正把行动计划的安排落到基层,必须持续不断地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农民的观念才能更新,技术的传播才能到位,政策的作用才能发挥,目标任务才能落到田间地头。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知识,广泛宣传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支持政策,使保护性耕作观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要加大对实施保护性耕作带来的农业稳产增产、农民增收节支等实实在在好处的宣传,给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吃下定心丸,不断增强发展保护性耕作的信心决心。要借助科技入户、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及时制作发布一批小视频和小手册,强化宣传效果。要推介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切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第六,监管督导上一定要到位。行动计划明确要求我部加强总体统筹协调和组织调度,适时组织对东北四省(区)开展第三方评估,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研究解决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我部和财政部将加强工作调度与督导,积极支持四省(区)高质量实施行动计划。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要主动担当,精心组织,步步跟进,确保资金使用公开规范有效,确保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要强化过程监管和信息公开,及时向社会发布财政支持政策和年度实施方案,督促指导基层农业农村部门、财政部门按规定做好补助对象、资金安排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对补助资金发放环节的监管,严防虚报补助作业面积、降低作业标准、套取财政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发生,管控好政策风险。要创新开展监测,建立一批长期监测点,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物联网+监管”方式等进行动态监测和长期跟踪,及时做好监测数据的汇总、分析和研究,科学评价实施效果。要严格绩效考核,推动将行动计划纳入省政府督办事项和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以绩效评价为导向的项目资金安排机制。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