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生殖细胞编辑引发的伦理问题探析

2020-12-14李奕莹陈晓英

关键词:生殖细胞伦理基因

李奕莹,陈晓英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

2018 年11 月26 日诞生的一对基因编辑婴儿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该项技术革新的同时也为人类带来了伦理困境,使得对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监管成为社会难点。面对技术的突变,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导向该何去何从?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比较分析,国外学者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分为方向:一是体细胞的编辑技术,二是生殖细胞的编辑技术。研究者对生殖细胞编辑所引发的问题有更为深入的分析;而国内对于此类技术的研究范畴较为笼统,对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编辑不做明确的区分。本文立足我国目前研究现状,以伦理视角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生殖细胞上应用引发的问题与潜在风险,尽可能全面的分析产生问题的动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涵义与研究现状

所谓基因编辑是指对指定基因进行“编辑”,对目的基因进行删减、增添或替换,以完成对特定基因的改造。通俗的讲,就是通过基因修饰或改造来匹配出个人需求的高端后代。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的用于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基因编辑中,据统计,截至目前世界上国家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文献,美国约占半数以上,其中包括对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势研究,由其引发的伦理问题研究等等。在中国,中科院首次利用CRISPR 技术实现了对大鼠基因的敲除,成功的建构了基因编辑动物模型[1]903。在应用上,基因编辑技术目前的研究更多针对的是医疗领域,用于疾病的检测与治疗。CRISPR 技术在不断的进行优化,通过减少Cas9蛋白体积,使其更易通过病毒载体系统来进行体内表达,同时进一步拓展CRISPR/Cas 系统的应用范围,保证不仅可以对目的基因进行切割,还可将其应用于其他方面[1]905;除了对DNA 分子进行编辑,科研人员发现CRISPR蛋白中Cas13 可以利用guide RNA(简称:gRNA)靶向RNA,以此完成对RNA系统的编辑[1]906。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基因编辑技术在人类社会实现更大的突破。

二、对生殖细胞编辑应用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干扰人类正常进化顺序

人类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实现获得优质性状的后代这一愿望,且操作方法较为便捷,通过对精子、卵子或受精卵等生殖细胞的改造,即可达到这一目的。而对生殖细胞进行编辑改造,将使得特定DNA 所表达的性状通过繁衍传递给后代,如此,将会形成“基因驱动”。此项操作同样会使得人们对基因的挑剔变得越发苛刻,更倾向于选择优质基因,而淘汰弱势基因,这将违背了人道主义,打破了人类进化的原生状态,扰乱了正常的进化顺序。

(二)经过编辑产生的婴儿风险无法预知

无论编辑的最终目的成功与否,被编辑的婴儿都存在一定的潜在威胁。倘若基因编辑出现脱靶状况,将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所谓基因脱靶是指在基因定位时发生偏差,没有实现对目的基因的改造,而对非目的基因进行编辑。生殖细胞编辑脱靶将导致被修饰的非目的基因与其他基因序列进行重组,存在基因突变的可能。反之,即便此项试验达到了人类的预期目标,但因刻意改变某个基因,容易导致其他不良症状的显现。以“基因编辑婴儿”为例,该项操作目的为了使编辑后的婴儿能够天然的抵抗艾滋病(HIV),技术针对胚胎中HIV的受体之一—CCR5基因进行编辑,使其发生突变,这样一来HIV病毒由于无受体可依附而无法入侵免疫细胞,从而达到艾滋病的治愈目的[2]。然而,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研究项目中近41万人的基因信息与健康数据,科研人员发现,年龄在41至78之间,具有两个CCR5突变体(CCR5-Δ32)的人较仅有一个CCR5突变体或没有突变体的人相比,死亡率上升了21%,这表明即便CCR5基因的突变可以预防或治愈艾滋病,但也可引发其他传染性疾病[3]。

(三)污染人类基因库,向生物安全提出了挑战

一个基因可以表达多种特性,由于环境的不同,基因编辑后发生突变所产生的效应也会大有不同,任何基因编辑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的风险。对生殖细胞进行编辑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基因编辑技术的不当操作会使得突变的基因随着繁衍无限传递给后代,这将造成人类的基因库的污染,对人类社会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如果利用便捷、高效等特性将其应用于不良目的的研究,通过对基因的编辑用以研制对抗人类的生物体或是新型病毒,这种技术滥用的行为,使生物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技术自身的不成熟。基因编辑技术本身是对自然的一种人工干预。技术的每一次运用,都可能带来一个新的“世界”。由于技术自身通过对遗传物质修改来操控后代的发展方向,打破了人类传统的自然进化规律,违背了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同时,技术自身发展不够成熟,存在脱靶情况,这是由于“定位器”不能精准识别,造成“剪刀”错误切割,即:没有实现对特定基因的编辑,而对非目的基因进行操作,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法律约束力与执行力度不足。自基因编辑技术问世以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对社会的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由其引发的伦理争议也未曾间断,在此期间,相关部门出台了很多关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政策,但技术操作引发的伦理问题却屡禁不止,最终大胆以人做尝试,发酵成“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这是由于部分科研人员的侥幸心理所致。在他们看来,相关禁止条款的法律等级不高,伦理规范仅是“软约束”,这使其忽视了对生命尊严的敬畏。法律上,没有在伦理框架下对科技进行约束,伦理审查上缺失,相关法律的约束力与执行力不足也是导致不良后果的原因。

(二)主观因素

1.伦理风险认知的滞后性。技术具有两重性,在其发挥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弊端,其一是由于自身的发展不足所导致的,其二取决于操作它的主体。作为技术的应用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基因编辑技术问题上,人的科技伦理风险认知滞后性是主要成因,科研工作者在研究一项新技术的同时,应思考“该不该做”“应该怎样做”的问题,许多科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大胆尝试的精神与勇气可嘉,但由于伦理风险认知能力不足,对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没有起到足够的重视,只有在问题出现后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因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伦理问题。

2.技术滥用。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使得技术最初的发展轨道发生了偏离,利益熏心的研发态度将伦理道德置于科研成果之后。既然基因编辑技术可以依照意愿选择后代性状,那么基因可否任意编辑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一项技术的应用都需要有伦理的约束,没有伦理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而不法分子对技术的滥用突破了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研究的伦理底线、践踏了人类的尊严,使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普通人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实验牺牲品,破坏了人体的正常基因,导致技术成为犯罪的新手段,这将与最初的技术研发目的相背离,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四、解决伦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技术创新,减少脱靶效应

全球基因科研学者针对基因编辑脱靶问题提出应从根本上提升检测脱靶效应的精度。近期有研究人员建立了一种名为GOTI 的脱靶检测技术,该项技术是将小鼠受精卵二细胞期的其中一个卵裂球进行红色荧光蛋白标记,待小鼠胚胎发育至14.5天时,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基因编辑细胞与没有被编辑的细胞加以区分,随后将GOTI 投入基因编辑技术脱靶检测。结果表明,Cas9 并没有明显的脱靶效应,而Cas9 的衍生技术BE3 则存在非常严重的脱靶,且这些脱靶出现在传统脱靶技术预测中不太可能出现的脱靶位点。因此,脱靶技术检测仍有待加强,对Cas9 蛋白脱靶做精准判断,不断提高基因编辑的专一性与保真度[4]。

(二)健全相关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约束力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科技法律与行政法规方面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家科技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科研活动应在伦理监管的框架内严格开展,同时,法律程序也是规范科研内容的必要手段[5]。耶林在《法律的目的》中提到,“法律与道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一项技术在法律上未能得到认可,那么就意味着该项技术本身很大程度上不符合道德的要求[6]。“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反映出制度与法律上存在一定的弊端。为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提高法律的约束力与执行力,规范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

(三)开展科学普及,实现伦理共识

科学的前沿不应成为伦理的边缘,目前社会民众对科技的认知停留在技术的简单应用与操作上,对技术的不当应用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与问题成因尚不清楚,反映出民众的科技伦理意识不足,对科技可能会带来的伦理问题上没有清晰的认知。开展科学普及是确保民众伦理意识清晰的重要前提,“科学普及既要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同时又要协调科技、社会与环境的友好关系”[7],认真贯彻并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通过对科技更为深入了解,提升社会民众的伦理认知,正确的看待科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规范科技的发展。

(四)加强对技术的监管

基因编辑婴儿触碰了人类的基本人权与道德尊严,在科研领域的研究上,应制定伦理规范准则与相关责任追查制度,明确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导向,规范科研秩序,提升科研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技术的应用上,由于其自身具有便捷、价格低廉等特性,使得其发展越来越民众化。一方面解决了医学研究上的阻碍,另一方面为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动机。有关部门应健全技术应用法则,技术运用应由使用者出具技术应用申请书,经过严格的审查,技术监管部门出具许可报告,方可使用技术。对于违反者,应实施刑法打击不正当应用技术的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加强对新技术的保护,同时也应加大对技术应用的监管力度。

五、结语

当今社会,我们处在一个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来设计人类及其后代的时代。基因编辑技术有“上帝之手”之称,可以为人类治愈遗传性疾病,但也有“失手”的时候,由于应用不当产生了一系列伦理问题。人在操作技术时应注意把握“适度原则”,在推动技术发展中不断塑造自身和未来。但就基因编辑技术本身而言,依目前研发现状,在缺乏科学评估依据,安全风险不可预知的情况下,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生殖细胞进行基因编辑,严重违背了基本伦理道德规范,且该项技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人类的伦理价值观是科学技术充分发挥造福人类社会的关键,在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创新,它将最大化的服务于人类社会。

猜你喜欢

生殖细胞伦理基因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颅内原发性生殖细胞瘤20例临床病理分析
Frog whisperer
联合放化疗对基底节区生殖细胞肿瘤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温度和白消安对星点东方鲀成鱼生殖细胞枯竭的影响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两个爸爸也能生娃?我国科学家创奇迹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