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探析

2020-12-14张金叶胡宝元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人类

张金叶,胡宝元

(辽宁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当今世界虽存在着不断的矛盾与冲突,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世界主题。中国从未向今天这样如此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经历了近代百年屈辱的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都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中国也从未向今天这样与外部世界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全人类进步,立足于中国长远发展和世界繁荣稳定的崇高事业。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及主要内涵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习近平在2016 年新年贺词中说的“中国不能缺席”表明了中国的自信,因为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始终相信和平发展、共同发展才是各国应该追求的奋斗目标。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人民也将与世界同行、为人类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世界各国形成的具有依存性、共赢性、平等性、包容性、共享性等特点的集合体。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行了不断地发展、深化与完善,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生于斯、长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他一直秉承着“天下一家”的理念,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与声音。之后在多个场合一次次对此深入阐释,进而以此为核心的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认同。从打造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各个国家间的命运共同体,再到区域共同体,这些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内涵得到了延申与充实。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主要内涵

1.共同安全

安全问题是各个国家政策、方针制定的重要目标。国际关系也始终围绕着寻求安全的发展环境、避免冲突、保持和平稳定的主题展开。即使当今世界已经不再是“强权即真理”的时代,新的国际秩序强调各国平等、和平发展,但安全问题依旧是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新时代,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变得更加丰富与宽广,一方面传统安全面临的挑战有增无减,另一方面全球性的挑战更为突出,网络安全、经济危机、环境危机、恐怖主义、大国强权等都困扰着各个国家与人民。在这种情势下,安全成为共同的安全,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形成一个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是解决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安全挑战的根本性出路。

2.共同发展

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是世界各国人民最朴实的愿望。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而科技创新使得社会劳动生产效率极大提高,加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世界生产率,从而促进世界发展融为一体。

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的力量上升,以及民族主义、排外主义、孤立主义等问题,给全球共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有人们共同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使各国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提出,就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道路。

3.共担责任

诚如习近平所说:“一个国家发展,也要让其他国家发展;一个国家安全,也要让其他国家安全;一个国家过得好,也要让其他国家过得好。”[3]这是一种大国关怀,也是大国责任与担当。中国国际身份从“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到“世界之中国”,身份的转变,不变的担当。在世界各国的相互融合中造就了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格局,这表明责任共担超越了民族的狭隘与差异,使得各国在享受发展成果的时候,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而建立起了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树立人类整体观,必然推动世界各国人民在共享中实现多元共生。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生成的内在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从提出到成熟再到全球共识,这是人类从局部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选择与努力方向,更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这一理论的生成具有内在的逻辑性。

(一)历史理论逻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有其厚重的历史理论基础。它吸收了马克思国家利益观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植根于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外交思想的底蕴。

1.马克思国家利益观与共同体思想

(1)马克思国家利益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利益观的分析基础之上的。随着世界主义的发展,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世界公民”,都渴望“永久和平”。西方唯心主义代表黑格尔说:“各民族在其相互关系中的命运和事迹是这些民族的精神有限性的辩证发展现象。从这种辩证法产生出普遍精神,即世界精神。”[4]在当代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行行色色的世界主义思想,但都被马克思批评为虚伪的世界主义。在马克思看来,世界是一个日益扩张到全球范围的世界历史的存在。这样就使得民族狭隘的特性消失,走向所有民族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国际利益对象转变的过程中,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政策也发生变化,在国际大环境下,大家都将积极地奉行和平的外交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正是在深刻关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世界秩序的未来愿景的重新描绘。

(2)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人具有独立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正是人所具有的这种社会属性,使得人类早期产生了家庭、种族等以血缘为纽带的共同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器大工业的兴起,又衍生出了公司、社会团体、民族、国家等各种各样的结合形式,形成了各种独立的共同体。对此,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共同体”,即带领无产阶级寻找能够帮助人类真正解放与自由的“真正的共同体”。在这里,人类的命运将比任何时候都联系紧密,唯有联合才能共渡难关,才能共享繁华。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可以说是对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一种穿越时空的延续。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内核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政治理念,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内敛与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6]爱好和平的思想造就了中华民族不恃强凌弱、谦虚平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远大抱负、“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追求等价值观念。为此,“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7]可以说,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为打造新型国际秩序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3.对中国共产党人外交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新中国外交走过了艰难且不平凡的70 年,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外交理念。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刚起步时,毛泽东就指出“中国应该对人类有较大贡献”[8],这充分显示出中国崇高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创举,为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大门,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冷战结束之后,中国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进入21 世纪,江泽民提出了“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胡锦涛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为此,中国以更加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从而承担起了自己的大国担当。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不但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和平、发展外交理念的一种历史传承,而且也是对世界未来命运高度担当的重要体现,从而展现了中国以全人类利益为重的宽广胸怀,实现了对中国共产党人外交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二)实践探索逻辑

面对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网络安全等问题的挑战,中国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做出了积极的回应,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方案。

1.“一带一路”倡议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是需要用实际行动去推动其实现。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带一路”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它的总体思路是“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9]。它主要通过国家之间的产能合作、发展战略对接;周边国家的互通互联;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等路径加以推进。既能够推动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发展,也能够赢得更多发达国家的支持,从而使世界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践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它打破了“强国必霸”的历史认知,是对传统国家发展战略的一种创新。它不仅是一条国家间的合作之路,更是希望之路、共赢之路,从而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迈出了重要一步。

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当今,世界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各种力量间的相互博弈变得越来越激烈,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与日俱增,但目前没有一种方案是全球可行的,以致于造成了“全球需要治理却缺少全球治理”的局面。对此,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推动IMF 份额改革进程,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此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走向合作化、共赢化。在面对全球安全问题治理上,中国肩负起了大国应有的担当,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开展对外扫雷援助、国际救援,维护国际安全以及全球核安全,向全世界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等。在面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上,中国做到了国内、国际两手抓。在国内,努力实现从粗放型向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国际领域,中国坚持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在气候变化、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都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对网络安全问题,习近平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0]对此,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注重加强与各个国家的网络合作,鼓励互联网企业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倡导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信息网络空间新秩序,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些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乌托邦,不是空想,而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是未来世界发展的方向。为此,必须努力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世界而奋勇前行。

(一)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与周边国家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周边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根本,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周边外交一直占据着中国外交的重要位置。中国是世界上周边邻国最多的国家,面对各个国家文化与政策的差异性,加之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都是对我国周边外交的一种挑战。十八大以来我国与东盟国家建立了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亚洲新安全观,以构建价值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为抓手,努力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周边国家的认可,并在那里落地开花。还与多个周边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定等,极大地推进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可以说,周边国家的安定、和平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是完全必要的。

(二)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

密切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根基。在1971 年第26 届联合国大会上,正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把中国“抬进”了联合国,自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才得以恢复。放眼整个世界,亚非拉是发展中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密切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关系、打造彼此命运共同体意义非凡。有鉴于此,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相继建立。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中国通过平等互信、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团结协作、相望守护,既“各美其美”,又“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推进了彼此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共同打造的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助力添彩。

(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环。国际关系的关键在于大国之间的关系,大国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基础。对于中国来说,当前的大国关系主要有中俄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等,其中,近年来最主要和最为复杂的就是中美关系。美国为了打压中国,挑起了贸易摩擦,进而发展成贸易战,给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均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此,美国必须摒弃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中美双方均应坚持互利互信、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打破“修昔底德陷阱”。中俄两国积极深化平等信任、相互支持、世代友好、共同繁荣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理念,推动了中俄关系高水平发展。中欧本着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积极打造中欧命运共同体。

(四)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全球性的挑战也日益集聚,加强全球治理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对此,中国积极响应并给出了中国答案,提出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这是对原有治理格局的一种补充和创新。问题倒逼改革,全球性问题已经使世界上所有国家连成一体,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个国家都是这个长链上的一环,因此,应对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一起共商共建全球治理格局,共享发展成果。

总之,面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人类该何去何从,是对抗还是合作,历史经验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那就是只有携手、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汇聚成强大的力量,来共同维护这个养育我们的美丽星球。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人类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命运秀
命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