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扶贫模式及其对“三山一滩”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2020-12-14

农业工程技术 2020年27期
关键词:农民

精准扶贫是河南省“三山一滩”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基础,要真正实现“三山一滩”地区的乡村振兴,就要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外扶贫开发模式及其经验教训,在其扶贫过程和后续发展中不断提炼总结,并付诸实施。比如,“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成为世界上减贫数量最多的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多年来,中国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减贫道路,2015年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千年发展目标在中国基本实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1]。”这正是在于,中国不断批判继承国内外的扶贫经验教训,探索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精准扶贫道路。

1 国外扶贫模式及其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尽管中国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不能否认外国的扶贫探索实践有许多可取之处,特别是一些规律性的做法和模式对我们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1 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国外最常见的扶贫开发模式。以美国为例,农业生产一直是美国的立国基础。早在英国十三个殖民地形成时期,波士顿等地就是英国的茶叶生产基地和工业品的倾销地。为了缩小北美殖民地与英伦三岛的贸易差距,保护当地相对弱小的茶叶市场,北美殖民地的人们奋起反抗,打败了殖民统治者英国,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美利坚合众国,自由安排美国内部的扶贫政策,那就是大力扶植当地的优势种植业。而一旦工业生产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时,美国对农业的扶贫政策就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19世纪中叶的美国,北方工业生产需要的劳动力被南方庄园主所控制,没有人身自由,更不用提其他的权力。当南北方在产业扶植政策上发生的冲突无法调和时,南北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战争的结果是北方胜利,工业发展代替了农业生产。此后的100多年间,美国的农业一直走下坡路。如何让美国农业成为国家稳定的基础是美国历届总统都非常重视的课题。尤其是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依靠工业、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支持才登上权力的巅峰。为了赢得中期大选和共和党传统票仓的支持,特朗普非常重视对农业生产的扶植,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扶贫”。然而,急于树威的美国总统没有找准对象,和中国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贸易战争,导致德克萨斯州的农民虽然粮食丰收了,却没有销路,是美国现代版的“多收了三五斗”。由此可见,产业扶贫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决策,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而不是一拍脑门就决定的小事。

1.2 金融扶贫

金融扶贫是直接给贫困对象以资金支持的形式,这对贫困地区的人们来说,是最直接和令他们高兴的事情。金融支持政策在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实现贫困农民“自我造血”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无息或低息贷款以及信用保险优惠等是国外反贫困金融支持政策的主要手段。欧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坚持运用金融手段来为农民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保障。[2]此外,亚非拉国家比较突出的有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但这种贷款主要有世界银行提供贷款,而世界银行多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操纵。进行金融扶贫时,不仅要看清对方贷款的目的和偿还能力,更要看清放贷者的初心和目的。

1.3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旨在通过提高贫困人群的受教育程度,使得他们能够认识到贫困的问题所在、产生原因、解决对策,激发他们改变现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主动脱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韩国。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农村发展十分落后,大多数农民处于极度贫困状态。1970年,韩国农户人均年收入只有137美元,为城市居民的61%。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1970年4月韩国开始开展“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核心是新村教育,即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鼓励农民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培养农民的勤勉、自助、合作精神。韩国人力资本投资扶贫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经过30多年的努力,韩国农村完成了工业化道路,贫困落后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基本相同[3]。此外,日本、德国也非常重视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使贫困人群具有一技之长,能够适应现代生活发展需要。实践证明,扶贫先扶智,才能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1.4 就业扶贫

就业扶贫主要是通过培训、锻炼专业技术人员,将其培养成为一名熟练的产业工人,使他们能够适应现代国家政治经济秩序需要,进而成功就业,通过个人努力工作脱贫,而不是依靠政府救济和社会慈善。这种扶贫方式的主要代表是英国。英国因为最早实行工业革命,由于“羊吃人”的圈地运动,农民都被迫来到了城市。为了提高就业率,改变城市中的贫困面貌,英国政府1601年发布《济贫法》、1908年发布《老年赡养法》、1948年发布《国民救济法》和《国民保险法》、区域开发政策,通过失业率的高低,确定需援助地区,以贫困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和鼓励厂商投资等措施为失业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社会层面。在政府宏观调控下,非政府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多主体、多形式参与,加速了反贫困进程。[4]时至今日,这种通过培训就业上岗的脱贫方式,已经被各国所采纳,所谓“造血胜于输血”。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就业不仅是个人脱贫的主要因素,也能推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此外,国外的扶贫模式还有旅游扶贫、特色文化产业扶贫等。这些扶贫模式主要是找准扶贫的病根,坚持问题导向,对症下药,立足现有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利用,才能有所收获。当然,扶贫时还要考虑外界因素的诸多影响。

2 国内精准扶贫经验及对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国内的扶贫经验有很多,与国外相同或类似的这里就不再重复。这里主要是根据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的典型案例来论述。

2.1 生态扶贫

生态扶贫主要是通过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等形式,以种植特种经济作物、进行林果经济、林下特色养殖等方式,不仅实现了生态的修复,还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比如,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陕北黄土高原,生态保护是扶贫的首要因素。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是陕北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虽然叫梁家河,但河水并没有多少,且流经的地表长度也很短。村子顺着天然形成的沟壑,自南朝北有一条大的山涧,窑洞和房舍大都散落在山涧的东西两侧。这样的自然面貌,主要是和当地气候有关,以及几千年来的黄土地水土流失有关。为了进行扶贫,自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时任村支部书记的知识青年习近平立志改造这里的贫困面貌。在习近平同志的带领下当地村民团结奋进,打了拦河坝,栽了知青林,种了特色经济农产品,还建了村史馆。40多年过去了,不仅生态逐渐恢复,果林、农田连年丰收,荒山、沟渠到处是苍翠欲滴,村民的收入也不断增长,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贫困落后的顽疾被彻底打败了。

2.2 特色产业扶贫

特色产业扶贫主要是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文化资源,开发设计一条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进而带动当地脱贫致富。比如,井冈山革命老区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红色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之路。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来,这里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物资匮乏,属于革命老区中的贫困地区。当地党委、政府不忘初心,从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入手,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打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红色革命文化特色教育基地,所有红色文化遗址全部免费向全国人民开放,每年吸引无数单位、党组织、青少年儿童的参观学习,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人群,而且在无形中弘扬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革命老区脱贫的典型代表。

2.3 文化旅游扶贫

文化旅游扶贫主要通过开发设计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线路和产品,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住宿、就餐,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脱贫。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江千户苗寨的苗寨文化旅游脱贫案例。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以其特有的蚩尤后人传说、苗寨建筑风格和自然优美风光,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这里的文化旅游扶贫,主要突出其独特的蚩尤后裔身份,这是炎黄子孙特别是人文始祖黄帝后人所关注的一点;天下最大的苗寨,以其独有的苗族特色文化资源,比如吊脚楼、民族舞蹈等令人慕名前往;秀丽的风光、开阔的视野、清澈的溪流、美味的佳肴、特有的民风等,每一个项目和景点,都让人流连忘返。而这一切都使得文化旅游扶贫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收到了真正的成效。

关于教育扶贫、名人扶贫、企业扶贫、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等内容,多有专家学者论述和报刊媒体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贬官扶贫开发。在古代因为不同派别的斗争和皇帝的喜怒等,落败的官员就被贬斥到当时的偏远地区。这些被贬谪的官员在当地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比如唐朝的韩愈之于潮州,柳宗元之于永州和柳州,白居易之于杭州和九江。宋代的苏轼就更为明显,他任职杭州时建造了西湖苏堤,彻底改变了西湖的洪涝灾害;在黄州时,自己开荒东坡,在所谓的赤壁矶高唱“大江东去”;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发掘当地的品牌水果;在儋州,和当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一起开发建设海南岛,培养出了海南省历史上第一个进士。这些官员之所以能够为当地的扶贫开发做出贡献,在于他们始终心里装着老百姓,有济世安民的拳拳报国之心。这也是当今一线扶贫干部的光辉坐标和前贤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扶贫经验,由于更具有相关度,容易现场实地走访,更具有可操作性,对河南扶贫开发、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具有参考价值。比如说浙江乌镇的总体规划开发,虽然和扶贫关联度不大,但其产生的文化影响、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对河南乡村振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焦作温县的赵堡镇等特色小镇和信阳平桥区郝堂村的美丽乡村,都是将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有机地融合为一体的典型案例。

3 省内其他地市精准扶贫做法及其启示

河南省的贫困现象相对于全国来说,既不靠前也不落后,就是“三山一滩”地区也不似云贵川等地的极度贫困地区。但与河南省在全国经济发展位置和GDP排名来看,理应尽快改变“三山一滩”地区的贫困现状,早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来说,河南当前采取的比较有特色的精准扶贫活动主要有以下3种:

3.1 教地结对帮扶

教地结对帮扶主要是利用河南高校的优势专业、学科、人才、科研、技术等优势,与贫困县“一对一”结对帮扶,这种帮扶比以前的高校派人驻村帮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效果也更加明显。根据《河南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教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的通知》(豫脱贫组〔2018〕22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报送“教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进展情况的通知要求》(教发规函〔2018〕196号)文件要求,在中共河南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河南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全省53所高校与53个贫困县开展了结对帮扶活动,其中郑州大学对接卢氏县、河南大学对接嵩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对接扶沟县,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对接兰考县,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对接正阳县。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学校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把“教地结对帮扶”列入了学校重要议事日程。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成立“教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由书记、校长任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院长任组员的扶贫领导小组,扶贫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实地调研,做好规划、服务、管理和保障工作,协调人才帮扶和产销帮扶;通过与扶沟县的对接座谈,了解了扶沟当前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学校“三农”专家团中抽出能力强的教师组成扶贫技术小组,全力做好技术帮扶、智力帮扶和培训帮扶等。学校二级学院又与扶沟县下辖的乡镇“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了帮扶更有针对性,助力脱贫更有实效性。

二是召开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与扶沟县“教地结对帮扶”对接座谈会。校长卢奎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任教师等到扶沟县开展“教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行动对接,确立双方结对帮扶与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学校在教育资源、人才资源、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优势,并根据扶沟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及产业特点,为扶沟县的乡村规划建设、产业规划发展等方面提供战略咨询和专业支持,深入实施智力帮扶;通过选派科技人才提供科技服务,推动校企合作和产学结合等措施,帮助扶沟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推动学校优质技术资源下沉,深入实施科技帮扶;对扶沟县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采取校内、县内培训和室内培训与室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在贫困人口中开展感恩教育、劳动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培训帮扶;引导、鼓励学生和教师到扶沟县就业、创业,深入实施人才帮扶;通过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拓展市场营销渠道等措施,帮助扶沟县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深入开展产销帮扶。

三是制定一乡一村结对帮扶方案。把“教地结对帮扶”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抓紧、抓实、抓细、抓好;成立“教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组织机构,成立了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技术小组;发挥优势,找准契入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扶沟县实际情况找准契入点和结合点,深入实施智力帮扶、科技帮扶、培训帮扶、人才帮扶和产销帮扶,推动扶沟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全力支持,强化保障,提供了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括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经费支持、教师待遇、激励措施、交通保障、强化督导等。

四是划拨专项经费。学校2019年已把“教地结对帮扶”精准扶贫作为专项经费列入预算。组织全校师生捐献棉被和书籍,送温暖献爱心,捐建爱心书屋,多方面改善乡村面貌。

五是“教地结对帮扶”工作扎实推进。近几年,学校的部分教师已深入扶沟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既有对多个乡村贫困户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又有组织师生文艺节目送下乡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3.2 农业技术服务

农业技术服务主要是通过对贫困地区的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及家庭农场主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等工作,进而实现脱贫的目的。这方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学校成立了服务“三农”科技专家团,制订管理办法。成立了由现代农业产业组、园林园艺产业组、动物科学产业组、食品加工产业组、经济发展规划组五大产业组70多名教师(高级职称或博士)组成的服务“三农”科技专家团。专家团成员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不但可以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经营和管理多个环节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围绕区域农业优势产业,联合展开关键技术攻关,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三农”精准扶贫活动。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按照河南省农业厅要求,学校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省直专家每年春季和秋季两次奔赴信阳平桥区、狮河区、罗山县、商城县等8县2区和平顶山地区叶县、舞钢市、鲁山县、郏县以及省直管汝州市等4县2市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进行技术督导和服务工作,为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做出了贡献,年收益群众达4500人次。

三是成立了教地合作技术服务站。自2015年以来,先后与开封县绿神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封宏胜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滑县农业产业商会、滑县果树园艺协会、滑县进宝有机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兰考仪封国营园艺场、泌阳县绿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贫困县对口单位成立教地合作技术服务站15个。被服务的河南瑞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被打造成集科研、生产、加工、储运、包装、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农产品基地,被省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省重点龙头企业”称号;滑县进宝有机蔬菜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长葛市神农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四是依托技术推广等教地横向合作项目,开展“三农”服务工作。利用“三农”专家负责的省级蔬菜、果树试验站基地建设优势,在滑县华盛绿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兰考仪封国营园艺场、开封宏胜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蔬菜、果树、小麦新品种推广示范点6个,推广番茄、黄瓜、葡萄、小麦新品种,还免费提供菌肥、农药机械,累计推广示范面积2600亩,辐射中牟、开封、兰考等地40多万亩。“三农”专家跟踪服务年均130人次,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依托河南省“百千万创新驱动助力工程”项目,学校5名教师与河南心连心化肥有限公司、洛宁县陈吴乡现代农业种植基地等3家企业和2家产业聚集区成功对接,目前对接服务工作已全面展开。

五是利用现代化信息平台开展“三农”服务。“三农”专家建设网络动植物医院6个,年点击40万人次。通过网络留言、在线答疑等形式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形成了“要服务,一点就到”的学校网络服务品牌;参加多期河南电视台第九频道《农事早知道》栏目的现场直播,为生产者讲技术、解困惑;三是 “三农”专家接听12316“三农”服务热线,重点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政策咨询。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服务能力和教师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区域示范基地+新型职业农民”、“专家+技术指导站(示范点)+新型职业农民”及“专家+网站(电信)+农户” 链条式农技推广新模式。

3.3 新兴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一个政策性概念,首次出现在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自此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及其培育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预期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将达到2000万人。与此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研究的数量也呈直线增长态势。综观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何谓新型职业农民并未达成共识。不少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有些研究者将新型职业农民等同于新型农民或职业农民,有的研究者将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完全对立起来,还有研究者将投资农业生产的城市常住居民纳入新型职业农民的范畴。[5]在此背景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积极参与到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中来。学校近五年来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务员局、农业厅、教育厅等省级部门和兰考县等地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2523人次,其中阳光工程2200人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0150人次。

猜你喜欢

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小酸枣打开农民就业增收路
耕牛和农民
农民合作社带农富农作用增强
农民为什么欢迎这样的特派员
宋保安:指导农民干做给农民看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授人以渔的“农民院士”
授人以渔的“农民院士”
“脱贫了”不是目标 “农民富”才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