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2020-12-14

关键词:物质文明恩格斯马克思

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作为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对精神文明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论述,他们是在与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就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等基本问题进行论战时阐述了其基本观点,是在批判中阐释了其精神文明观,他们关于精神文明观的相关论述对当前我国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出发,对于“文明”有了更为深入、系统的阐释,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诸方面丰富了文明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外延。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重要思想、重要观点,立意深远、内涵丰富,不断开拓中国共产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视野、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引。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文明观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的回归,是探索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主要内容

文明是标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步的范畴、精神文明的发展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理想分别对应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逻辑起点、核心要义与价值旨归,这三者内涵之间是相互促进、层层递进的关系。

(一)逻辑起点:文明是标志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进步的范畴

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和文明两者本质的探求,是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直接论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他们关于意识、精神、理论、科学等社会意识重要性的论述可以理解为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2页。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文明”一词通常用来表示人民在进步道路上的运动。可见,文明是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文明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开始脱离原始社会的蒙昧和野蛮状态后的社会进步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这里出现了自然形成的生产工具和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3页。他们认为耕地等可以视为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在前一种情况下,只要具备普通常识即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没有被完全分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已经实行分工合作。

之后,恩格斯更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更加地明确指出:“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5页。这一论断明确提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这两对基本范畴。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两对基本范畴之间既有微妙联系又存在些许区别。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生产力的增长都可以看作是物质文明的进步,但其都是物质生产成果的积累,物质财富和生产力只能视为物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质生产对精神生产的作用来看:物质生产可以看作是精神生产的基础或前提。物质生产不够发达,无法奠定一定的物质文明基础,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也会受到一定限制,人们的精神面貌、社会风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精神生产对物质生产对作用来看,精神生产及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保证了它的正确方向。可见,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者相互联系、彼此结合。需要注意的是,物质文明属于物质生产的范畴,但不完全等同于物质生产;同时,精神文明作为精神生产成果和精神财富的结合体,也并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生产,但也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③施为民、黄春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文明观》,《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第1-8页。总之,物质层面的生产进步和发展水平标志着物质文明的提升,精神层面的生产进步和发展水平则标志着精神层面的丰富。

(二)核心要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

马克思恩格斯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关系的探索,是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核心要义。唯心史观一般从观念领域去探寻精神文明发展的起源,错误、片面地夸大了精神的作用,甚至把这种作用说成是决定物质的,从根本意义上颠倒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因此难以揭示精神文明发展的生成机制及运作规律。与唯心史观不同,马克思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都是生产的表现,受生产所支配。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的是活生生的,所强调的生产是具体的、历史的。因此,通过联系生产方式的发展可以揭示精神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本质规律。马克思指出:“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关系。”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96页。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更替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当中剥削阶级不再存在,因此,它所对应的精神文明是新型的,这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文明存在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社会中发展的精神文明也终于为资本主义社会所不可企及。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是:首先,两者都是改造世界的实践产物,是伴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次,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最后,精神文明的发展也对物质文明的推进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总体而言,两者同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互为条件、互为目的。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精神生产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相吻合,它们的性质是由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以及一定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简而言之,也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但是,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组成部分极其复杂,如自然科学直接受生产力所制约,社会科学思想受生产关系所制约,教育、文学、艺术等事业则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制约。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所制约和影响的。同时,物质文明作为精神文明的基础,对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三)价值旨归:“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理想

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明建设最高理想的蓝图构建,是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应有之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高理想。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67页。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08页。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根本指导思想,旨在培育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个人全面发展归根到底就是指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理想目标,也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无论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还是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无法脱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和基础。马克思曾指出:“如果这个人的生活条件使他只能牺牲一些特性而单方面地发展某一种特性,如果生活条件只提供给他这一特性的材料和时间,那么这就不能超出单方面的、畸形的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95-296页。然而,个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个运动过程,不仅需要外在的物质前提和基本条件,同时更需要内在的精神力量和潜在动力。精神文明作为既定的社会精神力量,认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整个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个体实现全面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高的直接动力。

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不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想目标。可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始终不能背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一根本价值旨归。首先,人的全面发展总是处于发展的一种社会状态当中,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个体通过自我完善、全面发展,才够成为他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其次,人的发展是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的,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三个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最后,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包括人的主体性能力的发展,因此必须繁荣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智力素质。人的主体性能力的本质是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运用,因此在普及和提高教育科学文化的过程中,除了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以外,还应当着力提高个人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提高人的主体性能力、培育人的创造性思维等,都是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因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应当充分借助社会的各方力量,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文明观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精神文明问题,凝聚了他们关于精神文明相关学说的理性思考,是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宝贵财富和精神力量,体现出人民主体性、历史继承性、相对独立性等本质特征。

(一)人民主体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和中流砥柱,也是推进历史进程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人民群众通过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动地对周围环境进行改造的过程。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为人们群众社会精神生活的积极成果及其附属物,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创造的对人类具有推动作用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力量。资本主义社会当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得到了有效分离,这也推动了商品交换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扬,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也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在西方国家语境中所提及的人民主体性并不是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而是指少数的资本家和剥削阶级,精神文明作为资产阶级主体性的现实表征,无可避免带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是在自发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逐步实现和完成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也就成为资产阶级维护其自身统治的精神武器,控制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日常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资本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尽相同,物质财富的空前发展,对应的是人们精神世界成了失落家园。因此,在物质层面不断提升和丰富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强精神层面的建设,引导个体性、群体主体性取向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相一致,逐步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健康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重要里程碑,其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中心作用。人拥有动物所没有的精神生活世界,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对精神生活的内心渴望和本能追求,对意义世界的重新阐释和合理建构,既是人本质的回归和确证,也是人类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和深化。精神文明,作为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对社会心态秩序、生态秩序的一种自然需求,其基础性文明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人类整个社会的共同文明,可以说精神文明与精神、社会意识、上层建筑等概念属于同一序列,皆为旨在揭示人们精神生活特征并且依赖于人们的意识,所不同的是其内涵和外延有所区别。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创造和发展精神文明的也是人,人们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只能在既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创造历史,但是个体仍然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历史继承性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多为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更迭、不断往复的演进历程。每一个时代的生产与发展都会利用之前所遗留下来的生产资料和物质资料。不仅是物质生产,就连精神生产也同样存在着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资金和生产力的问题。马克思曾经讲到,人们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语言和衣服等,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恩格斯也同样认为社会意识、精神生产的发展总是在批判前辈思想资料的基础上发展的,他认为政治、法学、哲学等学科的历史思想家在每一科学部门都会遇到这样的材料。恩格斯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黑格尔哲学、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以及两千多年的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对启蒙思想为例来说明他的观点。对于以往两千多年的哲学,不是简单地抛弃其全部思想内容,应当批判、抽离那些错误的、片面的思想内容,保留仍然具有丰厚底蕴和时代价值的思想内容。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人们无论是利用前人的思想资料,还是吸收和改造前人的一切有价值成果,都是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相应的观念和范畴,创造出能够反映自身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谓创造能够反映社会存在、社会关系,能够解决和回答现实问题并能推动实践发展的思想、理论、文化,创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社会存在、社会关系的认识和反映的过程。继承和借鉴都是为了这种创造、这种反映并且能够服务于这种创造、这种反映的。同时,精神文明不仅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等要素息息相关,而且还受一定思想文化传统、民族风俗等社会意识因素的影响。批判地继承历史的思想文化,是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如果缺乏足够的科学文化素养或不批判吸收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即使实现了经济繁荣,也很难建设起高度的精神文明。列宁指出:“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①《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8页。

(三)相对独立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强调社会经济生活和物质生产是社会意识、社会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生活的基础和起点。马克思曾言:“人的思想跟不上事变的进程。”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1页。恩格斯在考察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的时候发现,虽然奴隶制度已经代替了氏族制度,但是旧氏族社会所、所产生的道德影响、思想方式等,还能保存很久,只是逐渐地消亡下去,并进一步指出:“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0页,第489-490页。具体而言,在生产、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可能在思想文化方面远远领先于经济领先的国家。例如十八世纪的法国,虽然就经济方面落后于英国,但是在哲学和政治方面却远远超过了英国;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但是在哲学思想方面却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巅峰,成为马克思的故乡。这也就是说,社会意识虽然总体上随着社会存在变化和发展,但是在局部范围内存在着对于社会存在的超前或滞后等反映,至于反映等时间区间的大小,则取决于他们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和程度。

另外,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社会意识的并时性存在。同一时期、同一时代可能既存在着适时的社会意识,也可能存在着过时的社会意识。马克思还明确提出“物质生产的发展例如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710页。问题,他认为希腊神话是世界史上划时代的艺术形式,但希腊神话时期物质生产是不能与现代的物质生产相比较的。④吴元梁:《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页。恩格斯则谈到了哲学发展和经济繁荣的不同步发展,他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490页,第489-490页。

三、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当代价值

作为一个内涵丰富、意蕴深厚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文明的思想在当代显示出鲜明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理论基础、为新时代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厚植思想根基、为新时代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一)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明作出了合理阐释和大胆预测,他们关于精神文明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遵循和立场。任何时代的伟大思想的提出总是依赖于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文明观建立之初便对异化劳动、生产私有制、剥削工人制度等进行了批判和揭露。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批判的现实状况和社会制度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虽然当前的社会状况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所产生的时代,但马克思恩格斯对精神文明的基本论述和本质特征的分析对当前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启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是一个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推动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形态和实现方式,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当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各项事业稳中求进,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以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的时代境遇和机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现实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行方法。2014年,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强调:“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人民日报》2014年2月6日。习近平还倡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来引领整个社会的风气,他指出:“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要为全社会做好表率作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①《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人民日报》2019年9月6日。可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批判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文明观的基础上,对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出了大胆的猜测,同时还对如何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详略得当的方针和政策,构建出一幅较为宏伟的设计蓝图。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精神文明观的相关文本,结合习近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主张和具体方案,对于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指南和实践指引的重要作用。

(二)为新时代推进和谐社会构建厚植思想根基

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看来,人们的意识、心理及社会意识、社会心理都不过是人们的存在、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它们由社会存在所决定,随社会存在而变化。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的进步状态和表现形式,是社会整体文明相互作用和力量整合的最终结果。②方世南:《坚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整体文明观》,《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1-5页。马克思恩格斯充分论述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文明观看来,文明是由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严密系统。文明是根植于人们社会实践,是人类创造各类有利于社会进步、国家的各种经济成果的总和,包含物质、精神、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社会是否和谐,从来都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判断的唯一标准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其他各类文明之间能否整体推进、协同发展。社会整体文明协调均衡发展是推动社会不断走向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直接动力。

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提出应该运用全面、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两者的关系,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③《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3月1日。的战略方针。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时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精神文明是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一体化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不同的精神文明形态呈现出人类文明整体的相关性,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都离不开所处的人类精神文明,受着普遍的人类精神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立足我国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实际,运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社会和谐的文化品质,巩固社会和谐的文化根基。精神文明是整体文明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三)为新时代促进个人全面发展提供实践指引

精神文明建设的对象是人,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心环节,培育顺应社会需求的时代新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当前,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文明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日益匮乏。人不但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丰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提升,反而却日益失去人的本质,日益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曾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个人全面自由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首先,从具体的历史的人出发,马克思指出:“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11页。观念、思想、意识等是人所特有的“自觉能动性”,人应该充分借助工具系统,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下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得到片面、畸形的发展。最后,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了资本主义道德观念的片面发展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个人主义,其带来了个人意义世界的失落。正是在全面反思和系统审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以智者的理想主义的激情为我们描绘了未来社会人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页。综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和物质财富的匮乏是人得到片面发展的重要原因,只有在人们物质财富极大程度丰富的前提和基础上,当人们不再为日常生计所担忧和焦虑,个体的自私心理和物欲才能自然消除,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解和消融,才有可能促进个人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这预示着我国发展迎来新征程、新起点、新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丰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国力显著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发展相对落后,这与中国的国际化形象和现代化建设不相匹配。马克思恩格斯精神文明观的价值旨归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短时间之内可以完成的,必然受到社会发展和实际情况的制约和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的差异性目标。新时代背景下,应当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人类的一切先进文化成果,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增加对各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适应的文化管理机制。同时,还应当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为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全方位现实保障,为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奠定深厚基础和实践指引。

猜你喜欢

物质文明恩格斯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生计变迁下旧州壮族的影响分析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