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研究:历史、现实与理论

2020-12-14朱前星黄辰呈

关键词:话语党组织体系

朱前星,黄辰呈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65页。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研究,必须对研究现状进行科学把握。然后,以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界定、建党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衍进的历史考察、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实践各种挑战的理论审视为主要问题,重点研究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衍进的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特殊规定性、研究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新贡献、研究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性和承继性特点。进而,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研究线路和预设成果。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研究现状评估

基于国家图书馆读秀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当当网和孔夫子旧书网的检索情况分析,国内外还没有发现以“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为题的研究成果。但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者围绕基层党组织建设所进行的研究都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在客观上反映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相关内容。孙黎海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架构》(2013)中指出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困境,并由此入手,明确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策略路向,探讨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理论框架;郑长忠在《基层党组织转型:走出“边缘化”处境的根本出路》(2004)中强调破解党组织“边缘化”的关键在于:顺应社会转型要求,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的转型,从而在基层党组织指挥的行为“惯习”下,进一步提高党社会治理与整合的能力。郑中华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2018)中以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基层党组织在我国政治体系中的政治功能、政治目的以及开拓基层党组织政治空间、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的实践步骤。除此之外,魏福旗和吴文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07)、李永强的《国企基层党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2013)、朱爱胜的《新时代高校党建思政工作的实践》(2019)等文章也对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展开过系统详细研究。

研究者们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我们在新时代较系统和深入地挖掘、厘清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提供了可资参考和借鉴的前期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成果站位不高。现阶段关于基层党建的研究成果大都是故事性描述,未能从话语体系的视角下剖析基层党组织建设,缺乏学术研究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二是缺乏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纵向历史比较。无法从更加宏观层面去理解和把握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发展脉络及经验教训。三是研究成果不够系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是由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各种因素在相互作用中构成的有机统一的整体,而大多数研究成果未能体现出系统性,流于片面、机械。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鲜、深刻、真实的党建话语代表了执政党的正心诚意,代表了执政党理解世界、领导国家的能力,也是它团结社会、动员人民的力量源泉。党建话语体系构建是强化政党认同的重要方式。党建话语体系构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现象,具有强化政治认知、促进政治认同的重要功能。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研究需要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实施概念界定,对建党以来到党的十八大之前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话语体系衍变进行历史考察,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进行现实观照,以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实践所面临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实问题为落脚点进行理论审视,提出理论思路和前景预测,丰富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理论界定

基层党组织是依照党章规定,在乡村、学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社会基层单位成立的党的组织。话语体系,就是对话语状况进行评估,在理论分析与现实观照的基础上,由话语词汇、理论概念、语法规则组合而形成的话语有机群体。①邱柏生、董雅华:《论范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5期,第86页。而党建话语体系是一个政党的符号和形象,能够塑造党内政治秩序,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利于民众理解党的执政理念,巩固现行政治制度。所谓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就是基层党建话语主体以党和国家的政治方针和政策要求为基本指引,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要求,在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以及道德水平对基层党建话语实施创造性构建、完善和表达的自洽话语系统。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衍进的历史考察

1.党的十八大前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衍进历程

坚持以史为纲,以时为序,采用中共党史学科的分析方法,揭示党的十八大以前的历史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轨迹。

第一阶段,建党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前。首先,建党初期与大革命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党的二大设立“组”为党的基本单位、党的四大确定支部为党的基本组织;其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的开创性话语、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红军建党建军的重要原则、瓦窑堡会议提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再次,抗日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部署、延安整风运动、党的七大《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复次,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土地改革与基层整党、解放区的公开建党方针、城市接管与城市公开建党。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首先,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1951-1954年基层整党、党的八大首次使用“党的基层组织”概念;其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开始初具雏形,包括:人民公社化运动与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工业七十条》及三个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制定、“四清”运动对基层党组织的冲击、中央组织部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三个报告;再次,“文化大革命”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非正常状态。

第三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前。首先,历史转折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关于调整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的意见》、《关于加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党的工作的几点意见》、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方针”、《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其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莱西会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全国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工作座谈会、《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现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五个好”目标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两新”组织党建;再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包括: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七大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和要求、街道和社区党建工作的加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以基层为重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衍进历程

新时代的开端是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的。对此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揭示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实践面临的弱化、虚化、边缘化挑战,阐述新时代党中央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创新性贡献。

第一阶段,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之前。党的十八大要求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武装全党,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创新,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在这个阶段,党中央还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两个重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文件。

第二阶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九大之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着眼全面从严治党,开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格局新境界。这个阶段我们党致力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第三阶段,党的十九大至今。党的十九大要求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党内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同时不可忽视制度建设,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作为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的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制度建设,要求广大党员践行大局意识,号召广大党员要学会自我革命,时刻保持自己思想的纯洁性,维护党的权威,与此同时,还要在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发挥党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彰显党组织的领导力,深入新时代实际,践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页。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现实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从新时代的党情国情世情现状趋势切入,分析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面临的现实挑战,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实挑战。弱化、虚化、边缘化本质上反映的就是基层党组织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上存在的问题,是党建绩效自上而下呈现逐级递减的直观显示,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导的缺位、基层党建工作的错位和基层社会决策中失位这三个方面。究其原因,关键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核心领导地位未能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得到凸显,资产阶级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物质至上等腐朽思想渗入党内,削弱了部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严重挫伤了社会主义基层党组织建设。

三、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需要凸显的主要内容

如同理论本身一样,话语体系也是分层次的,各个层次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在厘清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思想谱系及其核心价值追求、探索其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借鉴交往行为理论、生态学建构机制理论,揭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新贡献及其与时俱进性和承继性特点,并坚持问题导向,从现实维度构建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领导机制和实现机制,为构建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新贡献

一是“新气象新作为”,丰富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气象包含两点内在诉求,我们党一方面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另一方面要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等各方面继续展现新面貌,确保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持续增强。新作为主要涵盖我们党治党治军、治理社会、治理国家等重点领域实践。比如治党新举措将包括,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等,这些都是工作重点。比如治理社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主要是城乡收入不平衡、地区之间不平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地区间要协调共同发展。这样,在进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社会整合就显得至关重要。所谓社会整合,就是对社会关系进行合理调整,调解社会冲突,促进各种社会因素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实现利益的均衡共享,达到社会的一体化。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涵盖社会整合能力在内的各项执政能力建设的新举措将包括,以利益均衡理念提升党的利益整合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党的价值整合能力,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支撑点塑造党的制度整合能力,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点强化党的组织整合能力等为进路,营造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特征的社会环境,努力在多元社会中凝聚价值共识,建构共同的利益基础,为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领导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包含着两个“全面”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首先,总要求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二字意味着我们党领导范围更广、层次更多,只有真正做到全方位、多层次、贯穿始终、由里及外的领导,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优势。其次,有别于传统党建理论体系将党的建设表述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做法,总要求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把政治建设、纪律建设单列,强调“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全新安排,蕴含我们党对党建重点工作和内在逻辑关系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顺应形势发展需要,也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认识更科学,而且法治又是现代制度的核心。因此,党建话语思路更加明晰。三是“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拓宽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实践的路径。这是基于党情世情国情的判断,是新时代党坚持的创举。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的重要观点,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之初,普遍存在的对党的性质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的情况,强调路线建党,强调党始终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阶级性质不能变。毛泽东把思想建设放到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因为党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党内党员成分复杂,思想并不纯洁,这就需要首先解决党员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法制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法制关系着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因此,邓小平强调党的制度建设。当前,党内存在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存在搞两面派、做两面人等各种病症,导致党的政治忠诚资源严重流失。对此,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可以说,抓住了政治建设,就抓住了新时代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要害。四是建设引领城乡基层社会治理话语体系的基层党组织。以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契机,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建设能够适应担当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话语体系的话语主导角色的基层党组织,以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这四方面的理论话语创新完全适合于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纵深发展。

(二)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性和历史承继性

党的十九大对党的建设话语体系做出战略谋划和系统部署,党内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同时不可忽视制度建设,把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作为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的方向。强化政治号召功能(组织人员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方式)、组织覆盖功能(组织结构网络)、群众凝聚功能(群众认同)、发展推动功能(组织功能履行和组织任务达成)、自我革新功能(组织工作方法创新),着力解决现实病灶。这是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十九届四中全会又指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制度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构想,这是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内容的创造性扩充,也彰显了与既往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性和承继性特点。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6页。

早在1906年12月,列宁就明确指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1929年4月,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前委给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党的“组织力”的概念,在《论持久战》中把基层“组织力”的强弱视作取胜的重要因素。1943年11月,毛泽东又在《组织起来》中指出在基层群众中形成“组织力”是不可或缺的革命方略。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活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组织力”。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是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一条重要经验,②郑中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人民论坛》2018年第24期,第93页。深刻体现了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性和承继性特点。

(三)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领导机制

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领导机制,其实质就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由谁来领导的问题。这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核心话语。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进行了解读:基层党组织基层建设关系着党的生存和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领导机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党支部要担负好功能职责;强化政治号召功能、组织覆盖功能、自我革新功能,着力解决现阶段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困境;注重从有活力的群体和在两新组织中发展党员;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增强党员教育管理。③吴秀华:《习近平基层党建思想解析》,《理论研究》2017年第10期,第26页。这就为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领导力,破解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内驱力。

(四)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实现机制

当前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实现机制,需要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党建精神,是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要求,不可忽视制度建设,把突出政治功能、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作为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努力方向。同时,按照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为基本要求,依托互联网+人工智能平台,从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号召功能(组织人员的态度、观念和行为方式)、组织覆盖功能(组织结构网络)、群众凝聚功能(群众认同)、发展推动功能(组织功能履行和组织任务达成)、自我革新功能(组织工作方法创新)①孙黎海:《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架构》,《理论学刊》2013年第8期,第24页。五个维度分析现实病灶,探索评判指标,评判话语体系建设绩效,并从上级领导评价、基层党组织自身及基层群众评价三个层面构建话语体系的大数据立体测评体系。

四、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研究线路和预设成果

在中国本土的新时代话语背景下,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干瘪的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全面从严治党土壤之中关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鲜活愿景。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按照“历史考察——现实观照——融贯奠基”的研究模式,由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静态到动态,旨在分析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探讨其在新时代的实现途径。

(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研究线路

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按照“历史考察——现实观照——融贯奠基”的研究模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背景,以人民为中心,将“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研究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党史党建理论体系,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执政实践时空,力图不失宏观,而又从中观、微观进行考察、描述,追求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研究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通过以史为纲、史论结合,以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关重要会议、文件文献、党的章程和重大事件为立论依据,把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史料立准立好,做到史料准确无误,厘清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演进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客观的评价,并从中探索出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规律。

以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从现实维度全面呈现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机制,即执政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引领机制。由于中国特色的话语情境,在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当代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处在领导者的话语位置,其话语势能统率和覆盖了整个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运行和保障。因此,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在转入实践问题的探讨时,就应该先从探讨“执政党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引领机制”入手。

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国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以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实病灶为目标,从改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可行性与可接受性出发,党内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同时不可忽视制度建设,把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作为未来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的方向,全面研究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生成、消解与再生成的内在逻辑,体现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实践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历史之一脉相承性。②郑长忠:《基层党组织转型:走出“边缘化”处境的根本出路》,《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5期,第79页。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预设成果

首先,厘清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及其自身在内的各种概念,确定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界限,明确其话语研究的目标,对相关话语主体进行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揭示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主要话语内容。其次,梳理摸清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发展历程的基本脉络、思想谱系及其核心价值追求,探索其中蕴含的演进逻辑,并揭示其对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启发和借鉴。再次,在破解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话语导向下,从现实维度全面呈现基层党组织建设话语体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①魏福旗、吴文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求实》2007年第4期,第87页。

猜你喜欢

话语党组织体系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国有企业党组织参与公司治理研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教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