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紫色色杆菌感染小熊猫的诊治报告

2020-12-14修云芳徐素慧王隆柏罗伟铭何晓聪周伦江曾显成

福建畜牧兽医 2020年6期
关键词:小熊猫大熊猫紫色

修云芳 徐素慧 王隆柏 罗伟铭 何晓聪 周伦江* 曾显成

(1.海峡(福州)大熊猫研究交流中心 福州 350003;2.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福州 350013;3.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 福州 350002)

紫色色杆菌是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与土壤中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最早发现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黑河, 动物和人类均可感染, 但感染人类极少 (若感染后死亡率较高)[1-2]。 小熊猫主要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和中国西南部海拔2 000~4 000 m 山脉中。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生存环境丧失、栖息地破碎化严重威胁着小熊猫的生存。 圈养条件下小熊猫寿命可达10~13 岁,传染病是圈养小熊猫种群的最大威胁,防治措施不得当可能会导致群体死亡。

2009 年7 月,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发现有3 只小熊猫感染了紫色色杆菌无色变种, 出现以呼吸衰竭为特征的主要临床症状, 病死率为100%[3]。2020 年7 月以来该中心陆续出现6 只小熊猫急性死亡,分析其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并经实验室检测和药敏试验, 初步诊断为小熊猫感染紫色色杆菌。 通过采取紧急防治措施, 疫情获得有效控制。 现将诊治结果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于1994 年引进小熊猫,存栏数量达20 只。2019 年因小熊猫馆改造搬迁,小熊猫暂时放在临时过渡园(原蝴蝶园)饲养。 相比于原来的场馆,临时过渡园环境较差,自2020 年7 月9日起,突然发现6 只小熊猫发热、被毛松乱、精神沉郁、采食量下降,用头孢哌酮钠、头孢拉定、氨苄青霉素治疗未见效,1~2 d 后死亡。

2 临床症状

发病小熊猫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升高 (38.2 ℃), 呼吸困难; 其中编号1460 号与1152 号有外伤、后肢瘫痪,眼脸肿胀,鼻腔流出红色液体;932 号与1151 号均出现后肢瘫痪,未发现外伤;1615 号为妊娠母猫,未发现外伤;928 号在发病前右后掌曾感染真菌,皮肤溃疡,伤口处理愈合时间较长,17 d 后也发现类似主要症状。

3 病理变化

小熊猫气管积泡沫、心包积液;肝脏有散在粟粒状白色坏死灶;腹腔内有少量澄清、半透明液体,混有少量絮状纤维蛋白; 胸腔有少量积液, 肺淤血。1115 号小熊猫脾脏出现坏死灶,其余个体脾脏未见异常。

4 实验室诊断

4.1 细菌分离 取气管、脾脏、肺脏和心包液,接种于血平板,放置37 ℃培养24 h,发现接种气管积液的血平板长出蓝黑色、圆形、中等大小、形态一致的光滑型菌落(见图1)。 取单个菌落涂玻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革兰氏阴性的紫色球杆菌(见图 2)。

图1 在血平板上培养的黑色菌落

4.2 PCR 检测 设计合成引物[3],提取细菌的DNA,进行PCR 扩增, 结果获得约750 bp 大小的基因片段,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 片段经测序比对分析,与NCBI 发布的紫色色杆菌的基因序列相符。

图2 革兰氏染色镜检

4.3 药敏试验 将分离的紫色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该细菌对氧氟沙星、 对氟苯尼考、 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阿奇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亚氨培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对替加环素、利福平、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呋喃妥因、头孢哌酮钠、阿米卡星中度敏感;对多西环素、多粘菌素、磺胺甲恶唑、青霉素、恩若沙星不敏感。

综上,通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为小熊猫感染了紫色色杆菌。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 隔离患兽, 禁止饲养用具交叉使用;严格消毒, 将兽舍内一不流动水池硬化处理, 清除积水,进行全面环境消毒,连续1 周采用火焰消毒或者含氯消毒剂轮流消毒, 每天1 次; 全面排查环境安全,对兽舍、铁网、门窗、栖架、睡床、产箱等可能引起小熊猫受伤的部位进行软化处理。加强饲养管理,适当分群,减少群体数量;发现爱打架个体,对其单独饲养,减少因群体打斗导致外伤;饲养员加强观察,发现打斗要及时处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5.2 治疗 对患病小熊猫的伤口进行及时彻底消毒,依据伤口情况化脓疮用双氧水处理,新鲜创口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涂黄金散、复方炉甘石散或茶树油芦荟膏。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参考个体敏感情况,可用保定笼静脉注射氧氟沙星或氟苯尼考。 因患病小熊猫血清白蛋白低,采取补充人血白蛋白一次(2.5 g),对出现转氨酶升高的小熊猫个体,静脉注射氨基酸50 mL、维生素 C 250 mg、辅酶 A 30 UI,ATP 10 mg。

该中心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 疫情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6 分析与讨论

紫色色杆菌, 是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环境中存在的条件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及无芽孢的球杆菌。 动物或人类的免疫力低下或免疫缺陷是感染该菌的诱因[4]。 Soares R L 等报道紫色色杆菌感染4 日龄小母牛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引起卧地不起、前葡萄膜炎引起失明、全身多脏器脓肿及败血症。小牛因母牛弃养, 未食初乳导致免疫力低下是发病诱因[5]。

紫色色杆菌感染小熊猫报道最早见于1998 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动物园,解剖可见肩胛骨肌肉、淋巴结、肺脓肿;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肝、肺、淋巴结及脾坏死[6]。 在国内最初报道病例为2009 年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3 只小熊猫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衰竭,病死率100%, 从肺与气管分泌物分离的细菌经鉴定为紫色色杆菌无色变种[3]。 11 年后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再次发生小熊猫群体感染紫色色杆菌, 病变以肝脏脓肿为主,从心血、肝脏、肺脏、脾脏都分离到细菌。 2 个菌株引起小熊猫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有所不同,在血平板上的培养特性也不同,此次血平板培养出菌落为中等大小、湿润的紫黑色球杆菌,未出现溶血现象, 而在2009 年分离的菌落为变种的白色菌,能导致溶血现象。

2009 年和2020 年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两次发生小熊猫感染紫色色杆菌的病例, 均发生于较为炎热的7 月。 该次小熊猫感染紫色色杆菌, 并导致发病、 死亡。 后经调查, 主要原因可能是该中心从2020 年初对动物园的兽舍进行升级改造,小熊猫临时住所离改造兽舍不足百米,环境嗓音、气味对其造成很大应激,群体免疫力都有所下降;另外,发生了群体打斗导致外伤,发现处理不及时,且运动场内有一处水池,长期蓄存不流动污水,污水中的紫色色杆菌感染伤口,导致该病流行暴发。

至于该次疫情所分离到的紫色色杆菌的其他生物学特性,以及与2009 年分离菌株的异同点,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小熊猫大熊猫紫色
我们都爱大熊猫
紫色风铃
小熊猫,野外还剩多少?
大熊猫
萌萌哒小熊猫
一只名叫嘘的小熊猫
大熊猫也消暑
萌萌哒小熊猫
水中大熊猫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