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践路径

2020-12-13朱志刚

关键词:新乡贤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乡贤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当今社会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发展与弘扬乡贤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培育和践行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乡贤文化面临着乡村精英流失和乡贤文化日渐衰微等困境,为了留住乡贤和激活并弘扬乡贤文化,需要采取保护和培育新乡贤与传承乡贤文化资源等多策并举,以乡贤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乡贤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乡村发展建设的助推器。

关键词:新乡贤 乡贤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建设

2015年,中央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贤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一种有特色的文化现象,在当今乡村建设中受到了广泛的社会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居于统领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如何在中国的乡村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人们关注的问题。立足当代中国现实,通过发展新乡贤文化,不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落地生根有重要意义,而且就社会价值而言,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乡贤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一)乡贤与乡贤文化的缘起与内涵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基本载体是乡村,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承载着所有炎黄子孙的美丽乡愁。乡贤,是封建社会农耕文化的产物,旧时又称乡绅,在《汉语大词典》中,“乡贤”是指乡村中德行高尚的人;是基层民间因为有德行和才能,而受到当地民众尊重,在地方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影响的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基本上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乡贤,他们或以从政时廉洁清明,或以学问道德品行而闻名。回到乡村后,继续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影响。乡绅或乡贤是习俗教化、乡村建设、协调管理乡里公共事务的重要力量。乡贤文化是基于乡贤的存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是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基于乡贤的道德修养、渊博知识和人格信仰等的一种集中表达,它以乡村为空间,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传统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官方和民间社会通过表彰乡贤的手段来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文化机制。因此,乡贤文化具有“地域性”“亲缘性”“认同性”等特点。

“新乡贤”是指中国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人物,他们奉献于乡里,是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一个群体,是在中国人文、社会、科技界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较大业绩的新农村村民,发挥了沟通乡村农民和政府、协助政府治理的重要职能。当前,作为新时代中国的新乡贤,他们是传统乡贤文化的继承者,散发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道德力量。新乡贤文化是在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以乡贤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乡贤文化是立足于我国农村孕育出来的一种先进文化,其内容与实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农村通过激活与弘扬乡贤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第一,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同样的文化基础,都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乡贤文化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部分。一个地方的乡贤,吸收传统文化于一身,树一代榜样,教化乡民,引领一方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根基和主要来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

第二,乡贤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得以培育和践行的思想和文化基础。历史上,乡贤们的德行被当地乡民口口相传并保留下来,而且有些地方还有着由乡贤参与制定并带头实施的村规民约,今天一些村落还保存着先人留下的祖训、村志等,在乡村被立为榜样,被传颂和效仿。作为乡贤文化重要载体的乡规民约,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乡民,发挥着规范行为、教育后人的作用。乡贤文化中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邻里和睦、与人友善等内容,为在农村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基础。

第三,乡贤文化有利于促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培育和践行。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由于乡贤与周围村民在语言、话语体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使乡贤更容易受到村民的认同与接受,村民会愿意接近、乐意学习,并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方面逐渐向乡贤靠拢。乡贤文化依托于乡贤,其发展与当地历史相关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农村大地上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地村民更易于理解、接受。大力弘扬乡贤文化,使农民在学习、接受、认同乡贤文化的过程中,比较容易遵守村规民约,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代中国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乡贤文化虽然至今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但其发展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乡贤文化也面临日益严峻的发展困境,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

(一)乡贤的现状不足以支持乡贤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乡贤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依托的基础和核心是乡贤,没有乡贤,也就没有乡贤文化;而乡贤的流失,必然导致乡贤文化的衰微。

1.乡村精英日益减少,乡贤的产生没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基础

乡贤毋庸置疑是乡贤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乡贤文化的重要部分和显著标志。随着现代都市化蔓延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性在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纷纷涌进城镇务工,且一般都是有文化的优秀青壮年。乡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村精英的不断流失,使乡贤的产生失去产生的群众基础。没有足够多的乡村精英,也就没有更多的乡贤出现,从而导致农村乡贤文化发展缓慢。

2.农村精英的素质和能力不足,乡贤的产生缺乏良好的能力基础

部分农村精英由于自身道德素质以及能力等不足,有些并不具备妥善协调、解决周围农民问题的能力。有些新乡贤作为乡村矛盾纠纷的协调处理者,当村民之间发生问题的时候,不能在法律和情理之间找到妥善的解决矛盾的方法。有的新乡贤是曾经在城市比较成功的经商人士,或者是从城市返乡的打工者,当他们返乡创业时,由于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足,往往会出现与当地村民争夺资源与利益的局面,从而导致双方产生矛盾。因此,由于素质和能力不足,导致一些新乡贤并没有得到村民的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乡贤产生以及发挥作用的空间。

(二)新乡贤的发展缺乏培育和发展机制

历史上中国官吏一直实行“告老还乡”制度,这一制度保证了官员退休回归故里成为乡绅(乡贤),这样就造就了乡贤队伍在中国历史上经久不息而且延绵不绝。乡贤文化得以继承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历史上的乡村管理制度给乡贤充分发挥作用的空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县以下的地方治理是“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乡绅在传统中国社会扮演着沟通、衔接政府和村民之间联系的角色,地方基层和乡村的管理就是依靠乡绅来完成的。乡贤对于维系和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传统乡贤文化之所以能够延续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赖制度作为根本保障。

当今中国社会,由于存在城乡差别和城乡“二元化”体制,城市的医疗、交通等比乡村拥有更便利的条件,一些原籍在乡村的官员、知识分子等在离职或者退休后,愿意回到乡村的人寥寥无几。加上目前实施的农村土地制度、住房制度等规定,城市户口人员不得拥有农村土地、购买农村住房等,也限制出生于乡村的精英回到乡村居住和发展。当出生乡村的精英还乡的人生模式被改变以后,乡贤产生的重要来源枯竭,失去乡贤,乡贤文化的凋敝也就在所难免了。并且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乡村管理制度,留给乡贤发挥作用的空间相对窄小,今天的乡贤很难在乡村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目前乡贤文化衰落的又一不可忽视因素。

当今,没有新乡贤产生的社会组织条件,缺乏与之相关的培育和壮大机制,限制了新乡贤的产生、发展与壮大。而我国目前的乡村管理体制,使新乡贤失去发挥其能力的空间。并且,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和条例等对于新乡贤进行规范与管理,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乡贤群体的发展和壮大。

(三)城市化进程使乡贤文化发展日渐式微

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大批商品房、厂房、楼宇的崛起,使以往历史悠久、人声鼎沸、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乡村日渐萧冷。而乡贤文化是必须涵养于乡村大地,依托于乡贤,深耕于乡村沃土,是依托传统乡村社会的文化产物。毋庸置疑的是,城市文化和乡村文明并不相同,现代文明有它的先进性,具有快捷、现代和变幻多样等特点,但是乡贤文化展示了乡村文化的内在活力与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具有现代文明所缺乏的灵性和韵味。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城市文明的扩张,乡村文化的失落凋零、传统的乡贤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之下走向衰微,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全球化的多元思潮激荡交锋,阻滞乡贤文化的发展

当下,人类社会处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浪潮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与经济、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工业化、市场化和网络空间的发展,为社会思潮的发展提供了一個积极的环境。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一种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的文化思潮,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互相激荡,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受其影响。其中,中国传统乡贤文化备受冲击,随着乡贤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减小,人的乡愁记忆逐渐模糊、朦胧起来。

三、建构乡贤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乡贤文化是中国乡村的魂,发挥着凝聚人的灵魂的作用。针对目前乡村的“文化空心”现象,发展乡贤文化,通过相互依存、逐步发展、依次递进地发展壮大乡贤群体、建立乡贤制度、凝聚乡贤精神,探寻一条依托乡贤文化在乡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传统乡贤文化的断层首先缘于传统乡贤群体的消失,新时代对乡贤文化的培育也应当从培育新乡贤群体开始。

(一)建立政策、制定,培育和壮大新乡贤群体

首先,国家和政府制定鼓励乡贤扎根乡村的政策,鼓励乡贤回乡。国家应及时改革农村土地、住房等制度,允许城市退休的人员回到农村购买房屋和住宅以及允许拥有少量土地。而且现实中,国家和政府给予其大力支持,建立县级、村级干部与新乡贤的联系机制,使县级、村级干部定期对回乡乡贤进行走访,了解其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及时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回乡无后顾之忧。

其次,加强县级、村党的建设,吸引乡贤回归,发展和壮大新乡贤群体。通过产业、项目牵线搭桥,创办乡贤论坛或者利用各种节庆和活动,请乡贤谈各自创业和奋斗的经验,传授做人与做事的感悟和道理等,激发外出乡贤回归、回馈故土的积极性和荣誉感,赢得乡贤对家乡的支持与支援,实现资金、技术、信息回流,品牌、人才回乡。

再次,以传统乡贤标准为参照,选择和发展新乡贤。在新乡贤群体遴选的过程中,以传统乡贤的选择标准为参照,先要考虑道德因素,特别要避免唯“官”“富”倾向,避免往往选择官乡贤、富乡贤等,而忽视文化乡贤、道德乡贤的现象。道德高尚是必备条件,要符合道德高尚、社会责任感强、有奉献精神等要求,然后再考量其他方面的因素,选择和发展新乡贤。

最后,积极宣传新乡贤的先进事迹,形成培育新乡贤、支持新乡贤、尊重新乡贤的良好舆论氛围。以乡情、乡愁为线索,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加强舆论宣传,通过积极宣传新乡贤的先进事迹,增强其在当地农村社会的认同感、影响力和公信力。

(二)在乡村治理中,充分发挥新乡贤群体的作用

1.完善以服务导向的乡村治理,提升乡贤的服务空间

在现代乡村治理中,传承与发展乡贤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实践过程,而不是静态、固定的,乡贤文化来自乡村基层民众生产和生活的实践,现代乡村治理必须强调以乡贤文化为指导,以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维护广大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要以乡贤的人格、才智以及乡贤文化价值的发挥作为当前乡村治理好坏的重要因素,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基层民众的需求。

2.鼓励乡贤参与乡村管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作用

乡村治理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乡村治理主体,提升新乡贤在乡村的活动空间,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作用。

首先,积极创建社区服务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文化组织等。如组织志愿者联合会、青年党员服务队、“五老”志愿者协会等社会服务组织,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成立舞蹈队、合唱队等文艺队伍。

其次,乡贤通过协商合作的方式对农村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乡村治理除了乡党委、政府、村党委和村干部、村组织等治理主体之外,还应该包括村民,对农村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乡贤可以加入乡村的各种组织体系,由乡贤主要构成的理事会、工作室、民间调解组织或义工组织等,其中特别强调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聘请乡贤担任主要成员,成立乡贤资政智

囊团,如担任顾问、理事等,经常听取他们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乡村重大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这样,不仅提高了乡贤参与治理乡村、传播文化的积极性,也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和结构。

3.丰富乡村礼、法结合的治理方式,使乡贤有更多发挥作用的空间

礼法并用是我国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取得的良好治理经验,现代社会中,礼治与法治是乡村治理必不可少的“两翼”,其中“礼”依然是中国农村调节乡村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因此,要找到公共治理规则与传统礼俗的最佳平衡点,搭建一个“法情允谐,德法相彰”的基层治理构架。

首先,注重对乡贤加强法治教育,使其依法行事。乡贤参与乡村管理,必须做到以德为先,以法为据。乡村建设如果仅仅依赖乡贤文化,仅仅依靠道德力量以及个人的内心道德信念,難以建设一个和谐的乡村。因此,乡贤也需要强化法治意识,学习领会法律、法规,增强依法、依规建设乡村的能力。

其次,注重对乡贤和乡民开展灵活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乡贤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时,需要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强化意识,增强依法、依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因此,必须做到加强乡贤和乡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才能做到践行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最后,发挥乡贤文化作用,促进村规民约的内容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村规民约凝聚了村民的共识,植入了乡土伦理,有契约性和自律性,村民乐于接受,易于践行。

一些地方探索乡村治理时,应注重发挥乡贤和乡贤文化的作用。乡贤积极参与制定并不断修改、完善、充实村规民约时,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乡村社会的实际,围绕计划生育、土地调整,住宅改造、村风民俗、公共秩序等各方面的基本要求,制定“村规民约”,对乡民盖房、婚丧嫁娶等行为进行规范,真正发挥其教育、引导、约束以及惩戒等作用。

也就是说,实现转型期的中国乡村治理,需要发挥乡贤与乡贤文化的价值,实现乡村新乡贤和社会组织体系的有机结合,促进乡贤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作用。

(三)弘扬乡贤文化精神,促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针对目前乡村文化衰微、乡村的“空心化”等趋势,保护、挖掘和有效利用乡贤文化资源,必须弘扬和发展乡贤文化,重塑人本亲善的乡村灵魂。

1.保护好当地已有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发展和传承乡贤文化的基础

乡村历史遗留的历史文化物质,如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直观生动,是乡贤事迹的载体,生活和思想的见证,承载着乡贤们的人文道德力量,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必须加以保护。

2.在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乡贤文化的内涵

通过挖掘、收集、整理出版乡贤的书籍,或编写乡贤教材、创作乡贤之歌等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它们开展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发掘其文化内涵,考虑设立乡贤堂,或开设名人廊,或重建乡贤祠、乡贤故居、乡贤纪念馆等,宣传乡贤的学识与人品、爱国爱乡、扶危济困的事迹和精神。这是对乡民或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的就地取材,是历久不衰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

3.积极开展以弘扬乡贤文化为中心的乡村文化活动,推动村民积极参与

第一,在地方建筑、文化景观中融入乡贤文化元素,发掘新乡贤文化的内在潜力。通过在地方建筑、文化景观中融入乡贤文化因素,凸显地方文化特色,赋予地方文化旅游景观特有的灵魂,使乡民日常生活中,当路过乡贤文化景观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受到启发,有利于增强区域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第二,建设乡贤文化广场,发挥乡贤文化广场的文化影响力。定期举办以乡贤文化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评比出村镇好邻居、文明家庭、优秀干部等先进典型,对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辐射作用。

第三,通过开展以乡贤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或讲座,进一步弘扬新乡贤文化。邀请新乡贤把培育“好家风”“好乡风”等作为重要目标,把宣传乡贤和传承乡贤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开展乡贤文化课堂或讲座,弘扬优秀道德典型精神,敦厚民风,激励真、善、美。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新乡贤文化所具有的人文道德价值,发挥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道德、智慧、人才、制度等方面的价值,用新乡贤文化促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构建一个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用新乡贤文化促进乡村发展与振兴的新型乡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践行模式,进而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钱念孙《乡贤文化为什么与我们渐行渐远》,《学术界》2016第3期。

[2] 吴晓杰《新农村呼唤新乡贤》,《光明日报》2016年3月13日。

[3] 王泉根《中国乡贤文化研究的当代形态与上虞经验》,《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第4期。

[4] 邹小站《乡贤文化应在当今有所作为》,《决策探索》2015年第3期。

[5] 吕锦锦《以乡贤文化涵养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

[6] 陈佳莹《乡贤文化吹拂城乡—上虞涵育文明乡风》,《浙江日报》2015年5月20日。

[7] 刘俊巧《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学理论》2017年第2期。

[8] 刘梦微《新乡贤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实现路径》,《公共管理》2019年第3期。

[9] 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法律出版社2010年。

[10] 杨睿轩《守望乡愁:中国乡贤文化的衰微与重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1] 陈明胜、庞超《传统乡贤文化断层与新时代乡贤文化培育刍议》,《理论与评论》2019年第2期。

[12] 杨书焱《我国乡村新乡贤文化的构建途径研究—基于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的调查》,《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5期。

[13] 刘淑兰《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理论月刊》2016年第2期。

(本文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乡贤文化与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2016ZD016)”的阶段性成果。朱志刚,1974年生,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乡贤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如何避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搭便车”
新乡贤治村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略窥成人教育管理理念及对现今成人教育管理的启示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沧州七旬老人成“新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