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对其健康成长的影响研究
2020-12-13杨朝刚
杨朝刚 周 亮 张 露
(1.湖南民族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 湖南 岳阳 414000;2.长沙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长沙 410100;3.岳阳县杨林街镇中心小学 湖南 岳阳 414115)
2019 年,根据国家发布《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 号)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发〔2016〕23 号),大健康理念进入战略实施阶段,国民健康意识及健康素养不断提升,各类健康生活方式加速推进。健康中国行动为一项全民性的运动,预计2030 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出打工人员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群体逐渐成为社会边缘化群体,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一项任务难题,有必要明确参与体育活动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间的内在关联,以提出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留守儿童健康培养计划。老城区留守儿童体育参与边缘化主要受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及自身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集中区域大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一定不足,在社会体育健康氛围的营造上也要落后于大中城市核心区域,使得留守儿童的参与体育活动缺少必要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在家庭因素方面,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家中老人,其教育思想陈旧、健康意识不足,很难对留守儿童体育运动做出正确指导,而留守儿童本身的性格特点和生活习惯也使其缺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1 老城区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对健康成长的影响实证研究
1.1 研究设计
1.1.1 样本选择
研究样本所在学校位于老城区,因其地理位置特点,学校学生群体中,留守儿童的占比非常高,达到48%。在学校体育教育上,存在方式方法落后、体育项目单一、体育课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经调查,该校大课间几乎未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教学中,一半以上的时间为学生自由活动,缺少集体性体育项目锻炼。在课外实践上,受场地、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学生体育活动基本等同于家庭劳务+自主活动。选择该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具备更强的针对性。
从该小学五年级随机抽取170 名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年龄均在10-12 岁,平均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班组男女生人数均为85 人。实验前,测量并记录样本学生的健康状况,衡量指标包括体质情况、心理健康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实验结束后分别对比两组样本指标变化情况,以量化分析参与体育活动对老城区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对象留守儿童年龄、性别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湖南省某小学留守儿童年龄、性别情况统计表
从表1 可知,样本年龄均在10-12 岁,10 岁组总计83 人,11 岁组57 人,12 岁组30 人。样本男生98 人,多于女生72 人。
1.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为实验法、访谈法和统计法。其中,实验法即开展体育参与干预实验,对比体育干预前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程度变化,找出参与体育活动对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访谈法主要通过对留守儿童学校教师、家长、社区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以更准确获取实验对象基本信息,得到更具代表性的实验结果。统计法则用于体育干预前后留守儿童健康程度的对比研究,使用Excel 表格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和分析计算,量化体育干预与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
1.1.3 测量工具
本研究所关注的指标主要为体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引入学生体质健康程度评价表、心理健康状况评价表格、社会适应能力诊断表,同时配备各类健康检测仪器设备,全面采集样本健康信息。其中,体质健康程度评价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教体艺〔2014〕5 号)为基础,主要关注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三方面;心理健康状况评价采用优化后的POMS,POMS 量表内包括40 个项目,项目中新增与自我有关的情绪分量表,可更全面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直接引用郑日昌的社会适应能力诊断表[1]。
1.2 实施方案
体育活动干预主要采用学校干预、家庭干预和社区干预相结合的方式。实验开展时间为1 学期。其中,对照组延续以往的体育活动状态,不做特殊安排,实验组则依照以下方案进行培养。
1.2.1 学校干预
在实验周期内,选取教师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授课,每周开展3 节体育课,每节为45 分钟。课堂学习的体育项目包括跑步、跳高、太极拳、足球、排球、大绳等,将个人体育项目与集体项目相结合,配合简单的热身、拉伸等活动。在授课方法上,主要采用小组合作、组间竞争、体育游戏等方式进行。综合看来,整个体育干预方案的运动强度适中、项目丰富度较高,且干预手段也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1.2.2 家庭干预
因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家中老人甚至亲属,家庭干预的难度较大。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在课余时间积极、自主参与体育活动,在实验周期内设置4 项家庭体育活动,分别为跳绳、踢毽子、太极球和打陀螺,每月更换。向实验组学生发放相应的体育器材,并要求其每天使用器材锻炼40分钟以上,自主填写“家庭体育运动计划表”,记录当日成绩及心得。每周检查学生活动执行情况,每月进行成果评比,前3 名可获得相应奖励。为提高活动对留守儿童的吸引力,实验前统计学生“小心愿”以作为奖品发放。
1.2.3 社区干预
实验组学生的家庭住址均位于同一社区,且相对集中,这给体育活动社区干预提供了有利条件。实验前,取得社区管理人员配合,在社区举办集体体育活动时,由教师或社区管理人员统一组织实验组学生参与其中,如丢沙包、广场舞等,让留守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到家庭和学校以外的区域,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观察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
1.3 影响分析
1.3.1 体质变化
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 年修订)》(教体艺〔2014〕5 号)中的要求,以BIM 指数衡量学生身体形态情况,以肺活量衡量身体机能,以50 米跑、1 分钟仰卧起坐、1 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等运动项目的成绩衡量身体素质水平[2]。男女生健康评价标准不一致,因此将实验结果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进行分析,男生、女生体质分析如表2 所示。
男生体质分析。在身体形态方面,两组男生的身高和体重均有所增加,且体重增加更为明显。例如,实验组男生体重平均增加3.26kg,对照组增加1.97kg。说明体育参与量增加提高了男生的能量需求,摄入能量增加促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健。在BIM 方面,实验组增幅较对照组更大,且两组学生均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体育参与对男生体重的影响较身高更大,有利于男留守儿童体重指数优化。
女生体质分析。实验组女生的体重平均增加2.45kg,对照组平均增加2.81kg,两组女生身高平均增幅相同,最终实验组女生的BIM 较对照组更为合理。可以判断,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女留守儿童身体形态的优化。
在肺活量方面,实验组留守儿童肺活量增加更为显著,例如,实验组男生增幅为660,对照组为370,证明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留守儿童身体机能提升。
在身体素质方面,实验组留守儿童各项体育测试成绩均较实验前有所提升,而对照组则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证明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身体素质,优化其运动表现。
综合看来,实验后实验组留守儿童体质情况的平均得分在81.4,上升9.8 分,而对照组在72.3,下降1.2 分。
1.3.2 留守儿童心理变化
心理变化评价基于POMS 量表进行,其情绪状态量表中包括7 个分量表,涵盖5 个消极情绪和2 个积极情绪,评价得分的计算公式为T=(A1+A2+A3+A4+A5)-(B1+B2)+100,式中字母分别对应积极和消极情绪因子,T 值越小说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好[3]。如表3 所示。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变化评价结果统计 /分
从表3 可知,实验组留守儿童的B1 和B2 项得分明显上升,增幅分别为5.4 和5.6,其他5 项消极情绪的得分则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分别达到1.2、2.3、1.1、1.0 和1.5,最终,实验组留守儿童T 值降低18.1 分,证明科学的体育参与有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产生更多积极、健康的心理认知。在对照组留守儿童中,其消极情绪总得分略有上升,增幅达到3.7,积极情绪中B1 未发生变化,B2 降低1.4,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缺少体育锻炼或体育活动参与不科学会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变差。
1.3.3 社会适应能力变化
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越强,若得分达到35-40 区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极强,能够顺利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实验开始前的诊断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无留守儿童得分达到该区段。根据郑日昌社会适应能力诊断表,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评价调查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评价结果
从表4 可知,实验结束后,实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得分达到35-40分区间的人数增加27人,对照组无增加。得分达到29-34 分区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该区间实验组人数增加21 人,对照组减少5 人。得分在17-28 分说明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实验组其余留守儿童均达到该得分区间,也就是说参与体育活动1 学期后,社会适应能力等级的留守儿童被消除。而在对照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数未发生变化。该实验结果说明,适当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
2 参与体育活动对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建议
2.1 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的作用占比非常高,学校所能提供的体育教育也是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最核心方式。因此建议老城区学校,尤其是学生群体中留守儿童占比较高的学校,应深刻认识参与体育活动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逐渐配齐相关设施及体育师资,为体育教学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就要积极创新课堂内容和形式,以学期为周期,详细计划本学期的体育教学项目,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多参与体育活动及游戏的机会,提升参与体育活动兴趣、促使其健康成长。
同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其健康成长也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因家庭成长环境特殊,其心思更为细腻敏感,更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当的行为。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目前的教育资源,开设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课。依照具体教学安排,每周将留守儿童集中到一起,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选派具备心理专业背景、富有爱心和耐心的优秀教师,与留守儿童展开亲切交谈,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类体育集体活动,并在心理健康课上分享个人收获。同时,及时了解留守儿童不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举止,进行体育教育干预,将体育教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阳光的成长环境。
2.2 政府及社会方面
为有效解决留守儿童体育活动边缘化问题,政府部门及相关社会单位应与学校积极配合,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大的资源支持,加快完善留守儿童集中区的学校及社区体育设施及器材[4]。同时,鼓励社会单位积极组织公益性体育活动,组织邀请区域内留守儿童一同参与,使之能够融入到社会集体体育氛围当中,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其次,政府积极联系社会帮扶机构,共同开展“童心共筑,守望相助” “一对一”爱心帮扶行动,并呼吁和鼓励更多的爱心人士,主动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来,形成社会力量联动、共同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
2.3 家庭层面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家中老人,其大多缺少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健康知识,在体育健康教育过程中,想要得到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家庭教育资源的引入还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从跨地区教育制度的完善、监护责任及抚养义务的立法强化、廉租房范围扩张等多方面入手,鼓励外出打工的父母尽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并为其提供这样的条件,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5]。而对于无法实现以上目标的留守儿童,由学校、社会公益部门为主导,向其父母、监护人传递更多的健康教育知识,给出可被直接落实的家庭体育健康教育方案,使得监护人能够轻易参与到留守儿童体育健康教育当中。例如,鼓励家长在业余时间,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表达自身对子女参与体育活动的支持,并希望看到子女的成长成果,以此来强化留守儿童的体育自信,激发其体育兴趣,更好落实健康中国行动。
2.4 留守儿童层面
针对留守儿童本身来说,必须使其在成长过程中,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了解体育活动能够给自身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而充分激发留守儿童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鼓励其走出当前社交圈的限制,参与到各类集体性体育活动当中。通过频繁的人际交流和健康体育活动氛围的熏陶,提高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够融入到班级、学校当中,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全面人格,进而赋予留守儿童足够的自我调节、自我引导能力,实现主动的健康化成长[6]。
上述建议中,学校、社会及政府的作用效果更为突出,构建并落实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群体的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将其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点模块,借助公益之手弥补留守儿童成长遗憾,使其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成长。
3 结束语
健康中国行动的深度落实,对于国家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及国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依照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留守儿童群体规模还可能进一步扩张,其健康、快乐成长将成为一项社会性的问题,并被健康中国行动所重点关注。科学、适当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提高老城区留守儿童的体质水平、心理健康程度及社会适应能力,在对留守儿童进行体育干预时,需重点发挥学校、政府及社会单元的作用优势,为留守儿童创建更多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