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径山茶历史文化与品牌建设研究

2020-12-13李书魁

蚕桑茶叶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禅寺山茶茶文化

李书魁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310008)

径山茶主产于杭州余杭区径山镇,其产制历史悠久,最早起源于唐天宝年间的径山万寿禅寺,后以“崇尚自然,追求绿翠,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于世。宋代时径山茶与天目茶齐名,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至元、明、清时,径山茶依然享誉不衰,并作为“贡茶”历来倍受欢迎,历史上的径山茶在清末走向衰微。

径山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禅茶文化是径山的精髓。唐代茶圣陆羽曾慕名隐居径山,写成了千古名著《茶经》,从而为一片茶叶赋予了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让径山、杭州在一千余年的文化发展中,具有了独特的韵味。诞生于径山寺的“径山茶宴”,是我国禅茶文化的杰出代表,对日后各地茶礼、茶道、饮茶习俗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影响。禅宗寺院的清规和茶会礼仪传播到日本,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日本茶道。

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上升为国家战略,政府层面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优秀传统文化振兴工程、文旅融合发展等战略规划,传统文化的热潮方兴未艾。“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改革开放大手笔,极大地提升并拓展了江南文化的创新发展空间,良渚文化的申遗成功,更是把江南文化核心所在的杭州,推向了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升起之地的高度,杭州在G20峰会后迎来了高光时刻。这为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成功申遗已经十年之久的“径山茶宴”为核心代表的径山禅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因此,挖掘径山禅茶历史文化和径山禅茶文化传承,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径山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1 径山茶的历史

说起径山茶,离不开径山寺。径山寺,全称为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肇建于中唐,兴盛于宋元,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号称“东南第一禅院”。唐代万寿禅寺的法钦禅师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采制茶叶用于供佛,茶树逐渐在径山繁盛起来,成为径山茶的起源。据《余杭县志》记载:“法钦禅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赠送人,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宋代径山寺成为江南 “五山十刹”之首,作为佛教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禅宗,径山禅寺达到了发展的最高峰。径山寺的僧人们在献茶礼佛参禅的过程中,制定了独特礼仪,从而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径山茶宴”。

从宋至明清时期,约有240位日本僧人入径山求法,他们归国时又将茶书茶典、“茶台子”“茶道具”等带回日本,并在日本发扬光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称为径山虚堂禅师七世孙的一休和尚,将其所继承的径山法脉与禅茶文化,通过其弟子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的代代传承,从而发展出了日本茶道,一直延续至今。因此“径山茶宴”也被公认为日本茶道的源头。

如今,径山禅寺以宋代禅院茶礼为基础,挖掘恢复的“径山茶宴”,其形制与内涵皆源自唐宋径山禅寺禅茶文化的积淀,特别是宋代径山禅寺以丛林清规为基础的禅院茶礼,使茶成为了体证禅法、接待云水的助缘。“径山茶宴”在201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径山禅茶文化价值的认可,更是对径山禅茶文化发展的鼓励与鞭策。

2 径山茶的现状与机遇

1978年,为重现千年径山茶曾经的荣耀而恢复径山茶的创新生产,使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名茶得到传承与发展。

1998年杭州市余杭区成立径山茶业管理协会,协会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形成了径山茶特有的基地认证、生产标准、标识包装、品牌宣传、市场营销、行业监管“六统一”的管理模式,使径山茶进入了有序监管和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径山区委区政府连续成功举办18届的中国茶圣节,提升了径山茶文化格局,带动了产区9个镇街的区域经济发展。现代的径山茶已经不再拘泥于“佛茶”的层面,而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用,成了人们养生的健康饮品,并在行为文化层面给了径山茶文化新的诠释。可以说,小小一棵径山茶树,已经成为径山地区的生态树,农民兄弟的摇钱树,小康生活的幸福树。截至2019年,径山茶茶园面积4 300 hm2,主要分布于径山、黄湖、余杭、中泰、瓶窑等西部9个镇街63个村,径山茶叶总产量达8 500 t,总产值9.1亿元[2]。品牌价值不断提升,据2019年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中国茶叶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发布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径山茶品牌价值达23.56亿元[3]。

经过40年的努力,径山茶凭借优异的产品品质、规范的行业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产业规模发展迅速、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以其良好的品质,屡获殊荣,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青睐。先后荣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浙江省名牌产品、中国文化名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并被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展示,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范例。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径山茶产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与周边的西湖龙井、安吉白茶相比,品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茶文化人才紧缺和茶叶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随着杭州建设世界名城工作的推进,径山茶正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十区同城,拥江发展,杭州进入全面建设加快发展的新时代。径山禅寺、径山茶应从禅茶文化的宣传与弘扬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多措并举为杭州建设世界名城的独特韵味贡献“禅茶一味”,从而实现径山茶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3 径山茶文化品牌建设建议

光大径山茶文化品牌,是对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也符合今天杭州的城市气质,更是落实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茶农增收致富的有效渠道。弘扬径山茶文化,打造径山茶品牌,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挖掘整理径山的禅茶文化,从而延伸产业链,形成“茶产业+文化+旅游”的多渠道融合发展模式。为此,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3.1 加强标准化管控,做好“茶品质”文章

加强对径山茶的管理与开发,在坚持“六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径山茶专用品种选育,培育1~2家径山茶种苗基地,通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设备等建设,逐步提升与径山茶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优质苗种配套供应能力。加强茶园管理,培育标准化茶园,扩大径山茶产区、产量。加强网络宣传,增加径山茶粉丝量,扩大电商销售辐射区域。开发禅茶、茶点、茶具、茶饮食等周边产品,丰富径山茶产业内涵。

3.2 加强宣传拓展渠道,做好“茶营销”文章

径山文化作为余杭区三大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径山文化)之一,其独特之处在于蕴藏了深厚的禅学精神,而径山茶文化的核心是禅茶文化。在这一核心举措上,应结合大径山发展规划,在径山规划建设中国首家“径山禅茶文化博物馆”,呈现径山禅茶文化的历史价值。积极做好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平台上的径山茶专项宣传,鼓励以径山茶为主题,创作微视频、小说、电视节目等,根据所创作材料等级给予适当奖励。结合径山禅茶原产地示范茶园的建设,为弘扬径山茶文化提供最具特色的交流平台,拓展更加宽广的发展路径。

3.3 坚持错位发展,做好“茶生态”文章

茶叶是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典型代表。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生物防治,推进茶园景观改造与茶叶品质提升相结合的课题研究,改变茶园景观单调、生态弱化的短板,形成四季可赏的生态茶园,使大径山成为浙江省“大花园”建设的重要节点,中国美丽乡村的典型样板。

按照“深入挖掘陆羽与茶经文化内涵”的要求,建议对现有改造项目规划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一是邀请相关专家及专业化团队,做好公园建设规划及相关文化呈现、展示设计;二是对周边农户进行征迁,拓展陆羽泉公园空间,部分房屋可根据实际给予保留以便后期利用;三是将陆羽泉公园和大径山旅游集散中心打通连接,建设一条茶文化主题商业休闲街,丰富公园配套茶文化体验业态,并与现有双溪集镇业态错位发展,打造陆羽文化小镇。

3.4 坚持融合发展,做好“茶旅游”文章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者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需求,更多的是要满足自身的求知欲望、审美情趣、自我价值实现等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4]。径山之“禅”与径山之“茶”结缘相融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径山禅茶文化,其内核是清心陶情、和敬清寂。因此,在利用好目前径山禅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应围绕体验游,进一步优化径山茶旅游产品结构,利用“径山禅茶文化大观园”项目建设契机,整合径山禅寺、径山古道、径山民宿、径山茶园、径山花海和区域内陆羽泉等旅游资源,整体推进径山禅寺周边各类项目建设,形成几条以茶为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

一是打造禅茶第一村,让大概念有落点。禅茶第一村建设要在业态内容建设上考虑与茶馆、茶楼、茶企、民宿、创意经济进行对接充分体现径山禅茶文化内涵;径山高速出口、207省道、漕雅线通寺道路等重要节点和沿线要全面提升,进一步将径山禅茶文化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打造全域禅茶文化氛围。

二是建设径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让大观园有亮点。充分考虑禅茶文化的体验性,选址(可结合山项禅意酒店)建设径山禅茶文化体验中心和中日韩禅茶文化中心,作为径山禅茶文化园的核心文化展示、体验交流空间,将“喝茶、饮茶、吃茶、用茶、玩茶、事茶”等禅茶文化相关展示、体验内容融入其中,打造径山禅茶大观园的核心亮点。

三是继续丰富禅茶文化传统活动,让大文化有看点。深入挖掘南宋宫廷茶艺、茶音乐、茶歌舞等传统茶艺,形成径山禅茶文化旅游的独特景观。

此外,还应针对现有径山交通难点,从便利性、高效性及环保、安全等方面考虑,丰富交通组织形式,全面提升大径山旅游区,特别是径山寺核心区的交通状况。

通过以上举措,营造发展壮大径山茶产业的良好氛围,让径山茶品质不断提升、品牌不断攀升,定能让古老的径山茶重现千年荣耀。

猜你喜欢

禅寺山茶茶文化
山茶
在西明禅寺听蝉
冬日去禅寺祈求姻缘的年轻人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慈云禅寺国师塔与大运河佛教文化
茶文化的“办案经”
红山茶
山茶
从德昂族茶文化的现状看少小民族茶文化的发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