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河南柞蚕生产潜力 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2020-12-13孙永生

蚕桑茶叶通讯 2020年4期
关键词:南召县柞树柞蚕

孙永生

(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450008)

柞蚕是中国的传统特产,产茧量占世界野蚕总产量的90%以上。河南是我国三大柞蚕主产区之一,年产茧量仅次于辽宁,居全国第二位。河南柞蚕总产茧50 000t左右,在目前商品经济竞相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加柞蚕茧的总产量和总体经济效益,增强柞蚕生产的竞争力,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 蚕坡资源状况

河南省拥有伏牛、大别、太行、桐柏四大山系,山地丘陵面积达733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44%。山区柞树资源丰富,柞树占各类树的72.1%,其中适宜养蚕的栓皮栎和麻栎占27.5%~30%。历史上河南省用于养蚕的栎坡面积曾经达到67万hm2,而且绝大部分柞蚕坡集中连片,坡度适宜,柞墩密度均匀,株行整齐,生长旺盛,适宜养蚕。1921—1931年河南省柞蚕茧的年产量曾达13万t,此后,柞蚕茧产量日趋下降,蚕坡面积逐渐缩小,到解放初期,总产茧下降到4 000t,养蚕用坡面积缩小到45万hm2,现在利用不足20万hm2。

2 蚕坡667m2产量

柞树是柞蚕的主要饲料来源。两千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利用这种廉价丰实的再生性柞林资源饲养柞蚕,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加上推广各项科学技术,柞蚕年产茧由1949年的4 000t,提高到5万t以上,增长了十几倍,但是河南蚕坡667m2产量是不平衡的。根据南召县2010年统计,全县放养柞蚕卵10 488kg,总产茧350万kg,公斤卵产茧量为318.7kg,平均每公斤卵用坡68 000m2,高于全省平均数的一倍以上。而南召县白土岗乡柳树沟村平均公斤卵用坡40 000m2。鲁山县养蚕专业户李丰海,2018年每667m2产茧高达15kg。如果全省柞坡每667m2产茧量达到南召县的3.15kg的话,那么全省20万hm2蚕坡的总产茧量就可达到10万t左右。由此看来,河南省柞坡的产茧量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3 蚕坡建设情况

建设柞蚕饲料基地,提高柞叶面积系数,是充分利用蚕坡,发展柞蚕生产的物质基础。目前河南省蚕坡的柞树结构状况从南召县调查统计资料看出,蚕坡柞树结构大致可分三个类型:一是密坡型,每667m2柞树250墩以上,产鲜叶215.8kg,占蚕坡总面积的41.17%;二是疏坡型,每667m2柞树150~200墩,产鲜叶112.1kg,占蚕坡总面积的35.26%;三是稀坡型,每667m2柞树100墩左右,占总面积的23.56%。稀疏坡占总面积的58.82%。这里值得重视的是疏坡,这类蚕坡占蚕坡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每667m2产鲜叶比密坡减少103.7kg,产叶量比密坡几乎减少一半。这类蚕坡由于林相较完整,柞树生长良好,地表植被保存较好,活土层可达10~20cm,易于改造。如果把这一部分蚕坡首先改造好,其生产潜力是相当大的。根据南召调查统计数字推算,全省二类蚕坡大约有6万hm2,通过密植点橡,增加地表植被,加上相应的工程措施,使之达到一类蚕坡的产叶水平,则可增加产叶量10 350kg,按目前的生产方式,放养1kg蚕卵需柞叶1.2万kg计(而蚕儿实际用叶率还不足40%),则可增加放养柞柞蚕卵8 500kg,按每公斤蚕卵收茧300kg计,可增收柞蚕茧25 000t。

4 改良及创新措施

4.1 改变轮伐制度

叶是蚕儿的粮食,蚕坡单位面积产叶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放养量和蚕茧产量,而柞树的整伐方式又是直接影响产叶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河南省柞树的整伐沿用二年轮伐制,多采用根刈,因此,蚕坡产叶量较低,这是造成柞坡单位面积产茧量较低,经济效益较差的主要原因。采用留桩放拐,推广柞树修剪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柞树产叶量,增加柞蚕的放养量,提高单位面积蚕坡的经济效益。鲁山县熊背乡养蚕专业户王胜利,2011年承包柞坡2hm2,当时该坡可放养柞蚕卵0.45kg,平均每667m2产茧6.3kg,采用留桩放拐和柞树修剪技术,坚持五年后,柞树产叶量显著增加。2016年该坡放养量达到0.75kg,每667m2产茧达到15kg,分别比2011年提高66.66%和138.09%。2010年南召县董店蚕场在一二类蚕坡上采用修剪的方法整伐柞树,使单株产叶量提高80.77%。2011年四棵树龙洞村,采用修剪的方法整修柞树,每667m2产叶量达到391.5kg,较砍伐的215.8kg,产叶量提高81.42%。云阳蚕科院实验证明,用于饲养4~5龄蚕的柞坡,改根刈处理为轻梢和重梢处理,可使产叶量增加72%。采用新法整伐的柞树养蚕,饲养公斤卵仅需要柞坡3hm2,比用老法砍伐的柞树养蚕,蚕坡面积可缩小51.58%。

4.2 推广固定蚁场养蚕

柞蚕放养于山野,受外界因子的影响很大,蚕儿损失较多,致使收蚁结茧率偏低 (30%~40%),在减蚕数中,大约有30%的柞蚕损失于小蚕期。这是由于河南省4月中下旬气候变化异常,小蚕常遭受风雨和寒流袭击。为了减少损失,柞蚕在小蚕期可实行保护育。从云阳蚕科院统计数据来看,施行固定蚁场养蚕,1龄减蚕率不足10% ,比老式蚁场的减蚕率(21%)减少损失10%以上,大面积推广固定蚁场养蚕,可以增收蚕茧25%左右。由此看来,搞好固定蚁场建设,加强饲养小蚕的管理,可使柞蚕结茧率提高10%~20%。

4.3 推广多丝量品种

河南柞蚕生产用种,20世纪70年代以前把“三三”“三九”作为当家品种,后来培育出多丝量品种“六号”,这些品种虽然为发展河南柞蚕生产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些品种的茧质一般化,茧层率仅10%左右,而且出丝率较低(6%~7%)。进入21世纪后,河南省云阳蚕科院先后培育出“豫七号”“豫大1号”“101”等新品种,“豫七号”的茧层率,实验室成绩达到15%以上,生产成绩达到13%~15%,而且出丝率比老品种提高25%~35%。2015—2019年在南召县进行生产鉴定,“豫七号”的公斤卵产茧量为394.6kg,比对照的264.2kg提高8.58%;茧层率达到13.59%,比对照的12.31%提高两个等级;出丝率达到11%,比对照的8%提高30%。当然,柞蚕多丝量品种也象桑蚕多丝量品种一样,具有产卵量低、体质较差的缺点,但是只要在生产上推广杂交种生产,即采用原原种、杂交原种和三原杂交种的程序进行繁育,柞蚕多丝量品种也会象桑蚕一样得到普及和推广,给柞蚕生产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4 提高柞蚕生产能力

传统的放养方式既增加了生产成本更影响劳动者的身体健康,河南省根据蚕坡的实际情况,在不破坏柞坡植被的前提下,修筑柞坡机动车通道,极大地提高了运蚕效率。并且利用索道运蚕和无人机运蚕及坡园消毒新方式,也都在抓紧试验中。对于部分柞蚕区养蚕技术因循守旧,种子质量差,防病消毒措施得不到认真落实,河南省的柞蚕技术部门派出专家、技术员上坡蹲点,从收蚁到下坡全程指导监督,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 结语

从上述情况看,河南省柞蚕生产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为了促进河南省蚕丝业的发展,蚕业部门应当利用现有蚕坡资源,加强蚕坡建设,改革整伐形式,提高柞坡产叶量,实行固定蚁场养小蚕,提高柞蚕结茧率,进一步推广多丝量品种,改善柞蚕茧丝品质;认真实施各项技术措施,变粗放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期望在有限的蚕坡资源条件下,提高柞蚕茧总产量,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南召县柞树柞蚕
吉林省柞蚕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思考
勘 误
柞蚕饰腹寄蝇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研究
柞蚕茧系统分形研究
春暖花开(组图)
浅谈柞蚕常见病害的症状及其综合防治
晚霞伴归人
南阳市免费预防出生缺陷筛查项目工作推进会在南召县召开
三步秀出散文的亮点
南召县石门乡举办“快乐阅读?放飞梦想”演讲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