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问题
2020-12-13
(中检集团福建创信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013)
1 环评文件的确定
根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生态环境部令〔2018〕第1号)规定,非金属采矿项目属于“四十五、非金属采矿业”中的“137土砂石、石材开采加工—其他”,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虽然在编制文件上评价类别有点降低,但随着这两年的大气、地下水、土壤导则的相继修订或出台,在环境影响评价方面除需要关注原有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外,还需特别关注地下水和土壤的评价。
2 评价项目的特点
(1)龙岩市天山矿业有限公司天山石灰石矿年开采建筑用砂岩12万m3项目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曹溪街道崎濑村小娘坑,采用地下开采,选用550平硐及斜坡道开拓,服务年限13年(含基建2.3年)。
(2)本项目经过了矿山方案的论证,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再分析规划符合性、平面布局合理性以及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3)由于原采矿项目已完成竣工环保验收并安全开采多年,因此不再详细分析原有工程与现有工程的环境影响对比。
3 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
在现状监测的基础上,分析现状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关注环境的主要问题,从污染物排放量的角度,分析项目对周边造成的影响,并提出污染物控制措施及环境管理的建议。
本项目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①矿硐涌水排放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②地下采场废气、矿石运输扬尘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③机械噪声和运输噪声等项目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④井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及地下水疏干可能引发的地表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4.1 水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生产废水经沉淀池(四级沉淀池)处理,生产废水按停留时间为2 h(设计停留时间)计算,厂区沉淀池可满足本项目生产污水的处理规模需求。
根据原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中沉淀池对矿硐涌水中悬浮物的平均处理效率计算分析,能够满足《铁矿采选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8661—2012)表2采矿行业非酸性废水直接排放标准,对周边环境的水环境影响较小。
4.2 气环境影响评价
依据识别本项目的环境因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二级,项目废气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项目通风井废气及道路扬尘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后,厂界无组织粉尘排放浓度能满足 《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表3相关限值,因此废气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的影响有限。
4.3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主要噪声源来自于机械噪声和运输噪声。根据预测分析,经过隔声、减震及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由于周边200 m范围内无居民住宅集中区,因此噪声对项目周边环境影响不大。项目运营后将使运矿车流量增加,由此产生的交通运输将给运输路线沿途的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只是短暂的。
4.4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大气污染物为地下采场废气和道路扬尘,固体废物中废石来自土壤自身,无其他外源污染物,土壤主要由岩块、粘土、砾组成。根据矿山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可知,矿区建设用地土壤中的污染物远低于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表1建设用地土壤风险筛选值和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2018)表1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说明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风险以及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以忽略,因此矿山土壤以大气沉降进入周边土壤环境,不会造成土壤环境污染,对项目周边土壤环境影响为可接受。
4.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
项目实施后,硐采过程产生的废石,全部回填至早期开采的上层采空区。
废机油暂存危废间内,危废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的相关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均采用厂房密闭,满足防风、防雨、防晒的要求;地面采取了防渗,并设置了集液池。对于危废进行加强管理,并配套独立台账、危废处置协议。
本项目产生少量废抹布混入现有项目生活垃圾经收集桶统一收集,定期清运至垃圾处理中转站。全厂固废均得到合理妥善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4.6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在原矿区红线范围内,不新增占地,不改变原有工程的影响程度,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4.6.1 地下水疏排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地下开采,地下水疏干影响范围主要位于采区正上方及断层分布区。根据地质勘察,矿山内主要为基岩风化孔隙裂隙水,地下水迳流与排泄受地形条件控制。矿山在开采过程中,有部分地下水通过疏排出去,使得矿区范围内地下水水位下降,但矿区疏排的主要含矿地层的基岩裂隙水,对植被所需的表层潜水影响不大。
矿区周边植被主要以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为主,群落结构完整,林冠较密闭,草本层发达,因此区域林地对大气降水具有较高的林冠截留率,且土壤层结构良好,加上有较厚的枯落物层,蓄水功能较强。本项目为地下开采,采矿活动对地表浅部水土涵养层无破坏,采矿局部会疏干基岩风化带地表浅部孔隙裂隙潜层水,但含水层富水性弱,疏干量有限。项目所在区域雨量充沛,地表植被生态需水主要来自降雨,同时地表植被也增加了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时间和入渗量,对地下水起到了很好的养涵作用。根据同类矿山进行多年地下开采的情况,矿区范围地表植被除工程占地外均未见明显变化,未见大面积植被枯死现象。因此本项目开采对地表植被的影响不大。
4.6.2 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根据调查,矿区处于丘陵地貌区,旧矿已开采多年,未发现明显的地表塌陷现象。新的采矿点今后若继续开采,只要防护措施得当,地表局部只会产生小的沉陷,不会引发大规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矿区周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同时参照现有矿山开采情况,矿区开采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影响较小,发生较大地表形变的可能性不大。
4.6.3 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分析
本项目区内林地生态系统群落一般分三个层次: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项目现有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高,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长期处于稳定状态[1]。本项目不新增林地占地面积,受项目生产干扰较严重的硐口区域和工业场地周边等局部区域林地生态系统可能会产生一定干扰,但本区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高,且项目区有较好的水热条件。因此,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不会受到局部的干扰而产生破坏。
4.6.4 对动物资源环境影响分析
现场调查期间,项目周边野生动物分布极少,矿区未发现受保护类野生动物活动迹象,矿区职工未发现捕猎野生动物的现象,项目的运营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很小。
4.6.5 对景观影响分析
本项目的景观生态体系中的优势类型是暖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项目建设后,仍可保持现状。以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灌草丛为主的景观结构可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延续和对外界干扰的抵御。
本项目是地下开采,选用平硐及斜坡道开拓,不会对矿区原有地貌景观造成大的影响。采矿后地表会可能发生轻微变形,是由于井田范围内起伏较大的中低山区,但地表下沉值远不如地形变化大,且地表裂缝及塌陷坑规模都不大,因此,地貌形态的改变并不明显[2]。总之,本次地下开采对区域景观的总体异质化程度不会发生较大影响,仍会保持现有的地貌景观。
5 结论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本项目通过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措施,可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生态环境影响较小,区域环境质量满足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因此,评价认为,该项目的建设在采取环评报告表中提出的一系列环保行动计划,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强环境管理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论证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