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同体视角下激发沈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活力路径研究

2020-12-13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支部高校学生共同体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以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主要内容,教育者在“大思政”格局下,关注学生特点和发展规律,采用党建和思政工作深度融合的思维,重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心理需求,采用“互动式”“沉浸式”等教育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认同,形成相对稳定的“参与—合作”的交往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

一、师生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概念首先由斐迪南·滕尼斯于1887年在《共同体与社会》中提出。他认为,共同体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需要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上,代表一种共同生活的秩序[1]。杜威于1916年把“共同体”概念引入教育领域。他认为,只有学生真正参与群体的活动时,他们才能受到真正的教育,真实地获得作为合格公民的心智能力[2]。本研究认为,大学是天然的社区,师生共同体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某种特定组织中,以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师生之间的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为纽带,通过良性互动而形成的相互尊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体。

二、师生共同体视角对创新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感召力

师生共同体是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拓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通过日常生活中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当言论,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

师生共同体对加强支部建设具有正向推动作用,高校党支部有教育管理党员、团结凝聚师生的功能,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是支部建设的主力军,密切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党员的主体意识,促使其自觉参与支部活动,为支部建设出谋划策。

(三)师生共同体有利于增强学生党建活动的吸引力

师生共同体给学生党建活动提供了新思路,学生的目标是成长、成才,教师的作用是辅导和教育,通过开展“师生合作式”“体验互动式”党建活动,以合作共赢为出发点,增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调动学生党员主动参与支部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党建活动的活力,增强党性教育的实效性。

三、沈阳高校学生党建活力不足的具体表现

目前,沈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党员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发现,个别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党建队伍建设缺乏活力

个别高校学生党建队伍以专职辅导员、组织员为主,党建工作力量明显不足,往往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现象,缺乏系统思考和创新尝试,专业化水平不高。个别普通教师党员忙于教学科研或者行政事务,对学生党建不够关心,更不愿意参与相关工作。

(二)党员教育形式缺乏活力

个别高校党员教育形式以理论学习为主,主要采用被动听、集中看和课后写等方式,缺乏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方式,运用新媒体手段不够充分,引导党员主动分享学习体会的活动不多,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升效果不明显,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动力不强。

(三)学生党支部活动内容缺乏活力

个别高校的学生党员反映,支部活动形式单调,活动内容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体验感强、参与度高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多,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开展的展示才能、表达思想、互助协作的党建项目较少,跨支部、跨学院、跨类型的支部共建思路还不够宽。

(四)党建育人的方式缺乏活力

通过调研发现,个别高校的教师党员与学生的日常交流较少,对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动态的关注度不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研判不及时,党建育人的效果不够明显、机制尚不健全。个别学生入党动机不够端正,学生党员再教育弱化,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不够突出。

四、师生共同体视角下激发沈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活力的路径

针对当前沈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活力提升的困境,我们可以引入师生共同体视角,以师生共同的情感需求、责任目标为纽带,从机制、管理、大学生、心理等维度积极探索师生共同体视角下激发沈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活力的路径,推进沈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激发活力的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党委因校制宜,合理配置资源,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建立专兼职辅导员、思政教师、党务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发挥基层党组织育人作用,搭建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协同发展的平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生党建各项工作中,通过拓展育人主体,丰富教育资源,实现“三全育人”,推动大学生道德水平和党性修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提高教师党员的育人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3]。每位高校教师都承担着育人职责,不但要讲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局限于课堂教学,更要在日常交往、集体活动中增进情感沟通和思想共鸣。

(二)创建师生支部共建模式,开发“合作式”党建项目

以促进党支部建设为抓手,树立高校全员育人理念,实现组织育人目标,着眼于教育管理党员和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一方面,创建支部共建模式。通过建立学生支部和教师支部、学生支部和机关支部、学生支部和实习单位支部共建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实习导师在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中的作用,推动师生之间交流合作、资源共享、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开发“合作式”党建项目,通过设定师生共同达成的目标,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亲密合作,增强党员组织生活的交流性与延展性,挖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潜力[4]。比如开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的微党课竞赛,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营造师生共同进取的氛围。

(三)创新活动载体,拓展活动内容

学生党建工作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党建活动形式。一方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网上党支部,通过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等新媒介,发布工作动态、推送优秀文章,通过视频、直播等方式讲党课,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抓住党员的“微时间”进行学习教育。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沉浸式”“互动式”学生党建活动,选取贴近大学生实际的技能提升、就业指导、人生规划等内容来创新组织生活,教师帮助学生完成真实场景中的演练,增强教育引领的作用。比如开展“青年大学习”“圆桌派”等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邀请教师和学生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共同探讨,在师生的思想碰撞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创建“党建导师制”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师生之间以情感为纽带,实现平等交流和互相信任。一方面,建立“党建导师制”,采用自愿报名、组织推荐、学校聘任的方式选拔优秀教师党员担任党建导师,每个导师带5~8名学生,发挥党建导师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师提升知识储备和素质修养,寻找师生的共同话题,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给予学生关怀和帮扶,加深学生的信任感与依赖感。另一方面,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学生评价、指标考核的方式,定期对党建导师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估,评选表彰优秀党建导师,总结推广经验。

激发学生党建工作活力,是高校党建工作新的历史方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保障,是实现“三全育人”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党建工作质量的有效抓手。我们应从师生共同体视角思考激发学生党建工作的活力,采用跨界融合的思维,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从教育者和学生的情感认同出发,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促使学生党建工作的主体化,探索构建学生党组织建设的新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相结合,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吸引力,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猜你喜欢

支部高校学生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支部联建润“甘泉”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中共长沙特别支部的统战策反工作
疫情防控对高校学生管理体系完善的启示
支部+支部,党建破“地界”——汉阴县基层党组织“三联”机制之“支部联建”
提高东北高校学生冬季运动兴趣的路径研究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