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0-12-13游小留肖慧欣

关键词:医学院校医学生专业课程

游小留,肖慧欣

(福建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等医学院校各专业与社会科学交融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关,与社会和谐同向而行,其专业课程内在地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天然的思政教育功能,涉及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养成。高等医学院校实践课程思政既是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和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是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高等医学院校实践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医学专业教学中实践课程思政,实现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在传授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培养医学生的爱国情怀、高尚医德和人文精神。

(一)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思政工作的必然选择

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通过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优秀思政元素,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与塑造。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由于本身专业性的特征,导致其强调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传授,对思政教育有所忽略,对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关注不足。目前,医疗行业面临医患关系不尽和谐等诸多问题,其中思政教育的缺失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弘扬主流意识形态,梳理各种模糊、混乱或错误的思潮或行为,为他们的成长释疑,是实现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2]。

(二)新时代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需要

健康是人最具普遍意义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新时代国家强盛和人民安康的标志。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和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一支高素质的医疗卫生队伍是其前提和基础。高等医学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应该只是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而没有政治立场和人文关怀的冷冰冰的“机器人”。将课程思政融入医学专业课程,对把医学生培养为具有崇高理想信念、高尚医德情怀和严谨科学精神的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三)新时代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以及新健康观念的形成,现代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疗服务也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这种转变要求医学生必须具备适合新医学模式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要顺应时代需要,探索基础宽厚、临床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支撑机制[3]。课程思政的实施建立在医学专业基础上,对医学生进行思想浸润、医德培养和价值观引领,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二、高等医学院校实践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医学的出发点和归属点都是促进人的健康。医学专业课程虽然包罗万象、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容看,都内在地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医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医学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人文性,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体,对高等医学院校思政教育来说,这是独特的隐性资源。例如,医学技术进步,健康观念变化,激励医学生挑战自我、追求卓越,锻造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诊断过程中的自由裁量和诊疗活动中的知情同意必须遵循医学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有助于医学生自律自制精神和规矩意识的培养。医疗活动实际上是一个合作过程,既有同事间合作,也有与患者的沟通,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可以培养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新医学模式倡导的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理念,对于培养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医学课程具有与思政教育同向育人的优势

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繁多、分类细致,实验、见习和专业实习贯穿其间,与人密切相关,与德一体同行,具有与思政教育同向育人的优势。医学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主要领域一般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和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4],既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有思想品德与人文素质的要求。从育人视域看,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不能只强调医学知识与临床技能,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学生、对社会同样重要。这本质上体现了医学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同一性。

三、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5]。只有将课程理念、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过程、临床实习、教学评价与考核形成全闭环结构,才能有效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一)在专业课程理念中强化思政意识

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理念应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框架,既讲授医学知识,也回应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价值追问。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总体要求,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引导医学生增强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引导医学生认识专业、认同职业,培育医学生高尚的医德情怀和精湛的临床技能。如福建医科大学在《基础医学概论》中结合课程的改革背景,融入思政意识,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帮助医学生构建系统性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6]。在《影像诊断学》中,突出了新型冠状病毒临床病理改变与“炎症风暴”的结合,并融入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积极请战出征疫区的案例,强化了医学生大爱无疆的职业使命感和爱国担当的责任意识。该课程理念的调整在网络授课中引发学生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目标

在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目标,应结合专业课程实际,进行课程分析,明确思政目标的融入点。例如,在《药事管理》教学大纲中通过国家政策对药价的影响,引申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在《诊断学》教学大纲中增加培养辩证思维、人文关怀与沟通技能等思政目标;在《解剖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尊重生命感恩大体等素质目标等。这些结合既与专业内容密切相关,又是对专业内容的思想提炼,都在引导医学生体会医学职业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在进入临床后尊重爱护病患,对规范、合理和安全用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融入思政内容

课程教学活动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和合作,它既有知识与技能上的,也有思维与伦理上的。要用细致梳理挖掘的思政元素来丰富教学过程。如在药理学的教学中,通过吗啡的成瘾性和戒断反应等内容,分析特殊药品的双重性,使医学生明确药品使用应严格遵守管理规定和相关流程,确保合法、安全、合理地使用。在麻醉学的教学中,附属协和医院教师把援助博茨瓦纳时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为知识点,结合在非洲的困难生活条件和恶劣医疗环境,给学生以巨大的思想冲击,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护理学院专业教师在网络课程中推送“战疫的福医护理人”系列报道,向医学生倡议学习优秀学长、学姐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和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此外,各学院还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慕课、超星和雨课堂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社会热点、新闻焦点等大众关注的问题。

(四)在专业课程考核中融入思政要素

医学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以及临床诊治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通过过程性评价,进行大数据式的考核,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骨架之上,生发出医学伦理、职业认同等血肉,使医学成为有温度的学科。目前,福建医科大学已引入标准病人、模拟问诊和模拟查房,在考核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考查其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学校还利用社会实践基地,如校内的校史馆、图书馆,校外的省档案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医院、养老院等资源,在增强学生体验感和提升学生参与度的同时,把更多的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的考核过程中。

(五)在临床实习中融入思政精神

医学的终极目的和对象是人,是要对人提供深切的医护关怀,解除人的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7]。在临床实习环节,医学生与病患接触,与社会交互,不管是在专业知识上,还是在交流沟通上,都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将思政融入临床实习中,能引导医学生树立诚实守信、严谨负责的医德医风,培养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医学精神,训练医学生团队协作、爱心奉献等行为意识。如福建医科大学在护理实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学生小组协作和大量临床案例讨论,并经带教教师引导,落实思政目标。学生反映,他们经过实习,不仅更为全面和系统地掌握了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建立了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培养了作为白衣天使的职业情感、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与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高等医学院校实践课程思政应关注的问题

由于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医学专业教师的不同特点,高等医学院校实践课程思政,应注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锤炼,关注学生思想困惑,正面引导学生。同时还必须细致梳理挖掘不同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无缝融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一)锤炼专业教师的思政素质是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的前提

一般来说,在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专业师资和场所大都以附属医院为主,临床课教师更多由附属医院医生承担。除临床教学外,他们还要承担繁重的临床医疗和科研工作,在落实课程思政上参差不齐。因而在课程思政上,一是要通过学校和所在医院的培训,不断增强教师理论自信,提高思政意识与思政教育能力。二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在医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根据课程相关内容挖掘提炼前辈的高尚品行。三是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巧妙地融入思政,将两者有机融合。如附属第一医院教师在经历援藏工作后,把自己在西藏地区的工作与艰苦奋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和不辱使命等品质结合起来,融入妇科学的教学过程,在严谨的专业理论基础上,不仅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也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

(二)解决医学生思想困惑是体现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医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更是体现教育成效的关键。在医学专业课程学习中,重点是“医”,应使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课程思政则在此基础上,培养医学生的政治立场、文化认同和医德素养,其成效都要通过医学生体现。因而,要始终关注医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通过政策解读、病例分析和伦理查房等形式,在医学生思想中种下明辨是非的种子。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介绍医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以及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在教学实习中,让学生关注医患关系,提升理论与实践能力。近年来,每逢清明节,福建医科大学都会举办“大体老师”追思会,以各种形式寄托哀思,使学生感受“大体老师”以身躯传授知识的奉献精神。这种无声而有力的教育,对解决医学生职业理想的困惑,培养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功能的有机融合

高等医学院校专业课程丰富,也内在地蕴含着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等思政教育的核心元素,用课程思政这条“金线”把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像一颗颗珍珠一样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必须做好有机融合。一是不要希冀在一门课程中融入所有思政元素。思政课程是“显性的”,而课程思政是“隐性的”,不能生搬硬套,为思政而思政。二是提纲挈领,点到为止。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讲究的是“盐溶于水、有味无痕”,而非“惊涛拍岸、大水漫灌”,不能脱离专业知识讲思政,将专业课程变成了思政课程。三是善用古今中外名人的高尚医德、精深医技和探索精神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近年来,福建医科大学大力宣传身边榜样的力量。如中国杰出神经内科医师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慕容慎行,第43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福建医科大学教授姜小鹰等,他们的高尚医德、精湛技术,使医学生从专业角度看思政,增加亲切感和接受度,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医学生专业课程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云南省某医学院校学生健康素养调查与分析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云南省医学院校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