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海峰主任医师辨治老年骨质疏松症临床经验
2020-12-13白恩忠张宏竹
武 磊,白恩忠,马 驰,张宏竹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中医医院,山东 泰安 271600)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单位体积内的骨量减少、骨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逐渐加剧,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日渐增多[1-2]。但是由于该疾病发病隐匿,具有不可察觉性,往往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由此而引发的慢性疼痛、畸形、易于骨折等问题逐渐增多[3]。中医学中并无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记载,临床上根据其发病特点和发病部位,可归属于“骨痹”、“骨痿”、“骨枯”和“虚劳”范畴,主要表现包括周身疼痛、身高降低、驼背、脆性骨折、呼吸功能下降等。尚海峰主任医师为全国基层名中医,从事骨科临床3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博览群书,熟读经典,融汇贯通,衷中参西,善于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慢性腰腿疼痛、关节炎、颈椎病、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骨科疾病,尤其对于骨质疏松症有独到见解,多年来他提出“未病先防”、“脾肾同治,尤先治脾”,“轻补轻泻,温通祛瘀”等治疗理念,为大量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减轻了痛苦。多年来,笔者随尚海峰主任医师坐诊行医,感触良深,现将其治疗经验简要总结,抛转引玉,以期光大。
1 重视“未病先防”
未病先防,是中医学预防疾病的重要理念。尚海峰主任认为,骨质疏松症是在正常衰老基础上,人体经历五脏渐亏、寒邪凝滞、瘀血阻络的病理过程。疾病初期仅表现为阴阳、气血、脏腑的功能下降,先天温煦无力,后天运化呆顿[4]。到了疾病中期,五脏亏虚加重,肾阳温煦无力而生内寒,肺卫不足以抵挡外邪则易被外寒侵袭。寒邪或客于腰背部、肌表、或客于关节,表现出骨质疏松症患者特有的腰背及周身疼痛。疾病后期,因气血不足、寒邪凝滞、血行脉外的共同作用,导致瘀血的产生[5]。故虚、寒、瘀是老年骨质疏松病因病机的核心部分。尚海峰主任在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时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丹溪心法》中也提出“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他多次强调,治未病的思想不单要在内科治疗中运用,同样也应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引起重视。根据患者疼痛的特点、舌脉、症状等,灵活辨证施治,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骨质疏松症患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其往往在就诊前就已经出现了骨质疏松。尚海峰主任医师在出诊时,往往苦口婆心地对患者进行宣教,向其阐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及远期危害,倡导其进行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畅情志,适度锻炼,多晒太阳,提高峰值骨量。同时拟定了温补肾阳的中医膏方。
2 倡导“脾肾同治,尤先治脾”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骨病,属中医学“骨痹”、“骨痿”、“骨枯”和“虚劳”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病变在骨,其本在肾,与肾气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化骨生髓,肾气不足则骨失所养,髓虚骨疏。在此基础上,尚海峰主任医师在诊疗过程中,总结多年经验,倡导“补先天,滋后天,脾肾同治,尤先治脾”的治疗理念。尚海峰主任医师在讲到《灵枢·决气》和《灵枢•痈疽》时强调“谷气入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 “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他认为人之一生,生长壮老矣,自然规律不可逆转,生长衰老与天癸密切相关。肾气渐衰如木之渐腐,墙之将覆,乃生理趋势,不可违逆。若要辟邪保健,应尤其注重滋养后天。《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记载:“脾病四肢不用”,说明脾胃之气的充足与骨骼肌肉息息相关。脾胃虚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濡养肌肉骨骼。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健脾可使气血化源充足,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起着濡养骨骼的重要作用。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使皮肉筋骨得到濡养,加速骨质疏松的修复,这是治疗骨痿的重要环节。健脾虽然不是直接补益肝肾,但气血生化有源,主筋骨之肝肾已寓补其中。脾土健运,既可以充分吸收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以摄取足够的水谷精微,为濡养筋骨提供保障。所谓后天之本化源充沛,则先天之泉生髓不竭,于是筋骨得养。尚海峰主任医师治疗骨质疏松症多用八珍汤为基础方加减,方中加入桂枝、川芎、牛膝之品,温经通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运可使气血得以充盛,又能培土生金,肺气充盛则输布气血有力,筋骨得以充养;肺卫气足,则肌肉腠理得以温养,便可御寒于外。同时补益脾胃还能资助先天,直接营养骨骼。
3 提出“轻补轻泻,温通祛瘀”
尚海峰主任医师在组方用药时要求主次分明,强调只有临证深入探求,才能辨证准确,用药得当。骨质疏松症多为肾精亏虚,或偏阴虚,或偏阳虚,或偏气虚,或偏血虚,又多夹杂痰湿瘀血。世人多重视补虚,罔顾祛瘀,致使痰湿瘀血日重;补虚又多滥用肥甘厚腻之品,滞碍脾胃,适得其反。他提出“瘀血痰湿不去,则新无以化生”,“过用血肉滋腻之品,犹如幼子挑重担,小马拉大车,力不能继”。尚海峰主任医师谴方治疗骨质疏松的患者时,考虑其多脾胃气虚,运化无力,宜应轻补,不碍肠胃,酌加运化泄泻药物,泻轻与补,泻补相和,如垒石成山,非一日之功。同时注重温通与祛瘀相应,强调固本与祛瘀并行[6]。
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加减,同时加入黄芪、当归尾,另白术、茯苓、香附、砂仁、佩兰之品,芳香醒脾。方中加入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益气固表,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7]。当归尾长于活血,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茯苓甘淡,入心、脾、肾经,白术甘温,健脾燥湿,益气生血,偏于温中,两药合用,守中有通,相使为用,相得益彰。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具有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往往合并多种疾病,跌倒风险高,更容易发生骨折,而且骨折后恢复时间更长,死亡风险更高。中医药往往能够在促进成骨作用方面起到很好作用,结合整体观念,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整体调理患者病理状态,在改善骨质疏松的同时往往也会有助于患者肌肉力量、平衡能力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