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样体微生物学与复发性中耳炎、顽固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分析
2020-12-13卓悦马清梅夏梦颖
卓悦,马清梅,夏梦颖
(乌鲁木齐市眼耳鼻喉专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儿童是中耳炎的主要患病群体,不同的中耳炎表现也有所不同。患有复发性中耳炎(ROM)的患者,分泌性中耳炎或急性中耳炎的发作次数会达到三次以上;患有顽固中耳炎(POM)的患者其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体征很难通过使用一种或几种抗生素治疗后得到改善;而患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COME)的患者一般会持续3个月以上的中耳渗液症状。如果没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资料措施,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听力障碍等问题,对于儿童患者来说,甚至会导致患儿出现社交障碍、智力障碍等问题,腺样体作为与中耳炎发作息息相关的组织,对于选择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腺样体微生物学概述
位于鼻咽部的腺样体由于存在许多的细菌,所以同样有可能在腺样体上发现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但是以α-溶血性链球菌为代表的正常菌群能够对中耳炎致病菌起到抑制菌落形成的作用。
有研究对ROM、复发性腺样体扁桃体炎(RAT)、阻塞性腺样肥大(OAH)、正常腺样体进行细菌培养发现,这四种组织标本中存在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γ-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流感嗜血杆菌,这些都属于需氧菌;另外还存在以消化链球菌、梭形杆菌、韦荣氏球菌为主的厌氧菌。可见,正常儿童和中耳炎患儿腺样体菌群种类类似,在正常儿童腺样体表面及核心同样存在各种需氧菌、厌氧菌以及中耳炎致病菌。进一步利用计量细菌学进行研究发现,正常儿童、ROM、RAT以及OAH的每克腺样体组织中的细菌数处于103.2-108.6 cfu范围内[1]。
有专家将患儿分为如下三组并进行细菌学实验研究:第一组:ROM、COME术时有积液组;第二组:术时鼓室腔内无积液,有ROM、COME病史组;第三组:乌尔并单纯腺样体肥大组。其中第一组85%的患儿每克腺样体中非甲非乙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计数超过5.5×105cfu;第二组、第三组非甲非乙流感嗜血杆菌的细菌计数超过5.5×105cfu的患者数量分别达到60%和57%,所以我们需要将卡他莫拉氏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当做导致中耳炎发生的主要细菌,并同时考虑。在腺样体上,三组致病菌菌落形成的比例分别为85%、92%、66%,但是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无中耳炎病史组来说,有中耳炎病史组的腺样体致病菌菌落比例相对较高。由此可见,腺样体中存在的细菌能够导致ROM、POM、COME的发生,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患者反复出现分泌性中耳炎的问题,导致中耳炎久治不愈。所以这也是中耳炎患者切除腺样体的理论依据[2]。
2 腺样体切除与ROM、POM、COME的关系
对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来说,腺样体切除术时相对有效的方式,但是腺样体的大小与有效性没有明显关系。由于上节所介绍的实验表明了腺样体中存在ROM、POM、COME的致病菌,所以切除感染的腺样体能够避免复发性或者慢性的细菌感染,并起到消除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的感染灶。在临床应用中我们也发现,对于治疗ROM来说,切除腺样体的治疗效果较好,也能为COME患者长期地解决症状,并减少中耳置管[3]。
但是在确定是否将腺样体切除术作为治疗手段时,应该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分泌性中耳炎并且出现腺样体肥大,如果存在则可以采取腺样体切除术;如果腺样体存在肥大那么就证明腺样体是病态的,腺样体对抗原刺激的反应中就包括腺样体肥大。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即使出现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也会不出现肥大,这种情况的原因与腺样体免疫反应无法产生有关,针对这种情况,需要根据中耳炎的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考虑是否采用腺样体切除术,不能只根据腺样体大小进行确定。
腺样体切除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症的发作次数,也不需要或者降低置管治疗的需求。并且还能降低上呼吸道感染的诱发因素,改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并实现中耳通气。
患者的年龄、病症有所不同时,选择的治疗方法也有一定的区别,建议对于>18个月且为ROM的患儿采取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的方法;对于中耳有液体且>3岁的患儿,建议采用腺样体切除+骨膜切开;单独使用鼓膜置管的情况则是患儿<18个月的情况。针对COME患者,应该先完成腺样体切除术以及鼓膜切开术,然后运用吸引器清楚内部的分泌物,如果积液为粘性液则需要采用常需置管的方法。
3 总结
复发性中耳炎、顽固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困扰着我国以儿童为主的中耳炎患者,明确发病机理是是选择有效治疗措施的重要前提。由于腺样体上分布了大量的微生物,所以对这些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不同中耳炎患者腺样体生长状态进行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明确中耳炎的发病机理,也能帮助我们确定治疗方案,在确定中耳炎其他诱因时我们也可以借鉴研究腺样体微生物学与复发性中耳炎、顽固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的思路,明确其他诱因与中耳炎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