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2020-12-13王焕臣
王焕臣
(枣庄市峄城区人民医院,山东 枣庄 277300)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对微生物的检验水平也不断提高,广谱抗生素的普及使用亦对病原菌感染疾病进行了有效控制[1],但抗生素的滥用同时也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提高[2],不利于治疗的开展与患者的预后,因此对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据其耐药性特点给予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本次研究针对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临床分离出的1625株病原菌,总结并归纳临床微生物检验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我院采集的临床样本纳入研究,其中痰液标本759例,分泌物标本415例,血液标本252例,尿液标本199例,对分离培养后所得到的1625株病原菌进行细菌类别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实验,所有样本的分离、培养以及药物敏感性实验均由同一组检验人员进行操作。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血液、尿液、痰液、分泌物等样本的采集,将样本保存于无菌容器中备用,而后对待检样本进行培养分离工作,对得到的1625株病原菌进行细菌鉴定,并对病原菌进行氨苄西林、氧氟沙星、亚胺培南、头孢唑林、环丙沙星5种药物的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的方式为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鉴定结果以及检验结果分别进行统计与记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不同病原菌的分布率以及细菌耐药性检验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分析数据,病原菌类型分布率以及耐药性均用%表示,行χ2检验,数据比较显示P<0.05,则说明结果具有统计价值。
2 结果
2.1 病原菌分布情况统计 检出病原菌如下:铜绿假单胞菌796株、大肠埃希菌130株、肺炎克雷伯菌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01株、其他33株。对1625株病原菌进行分析,革兰氏阴性菌分布率为69.72%(1133/1625),革兰氏阳性菌分布率为30.28%(492/1625),主要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其中分布率最高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分别为48.98%(796/1625)、36.98%(601/1625)。
2.2 细菌耐药性情况统计 79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细菌耐药率与敏感率分别如下:氨苄西林98.25%、1.75%,氧氟沙星96.92%、3.08%,亚胺培南3.69%、96.31%,头孢唑林59.32%、40.68%,环丙沙星52.08%、47.92%;60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种,细菌耐药率与敏感率分别如下:氨苄西林94.00%、6.00%,氧氟沙星92.15%、7.85%,亚胺培南4.73%、95.27%,头孢唑林63.24%、36.76%,环丙沙星58.37%、41.63%。对细菌的耐药性情况进行统计,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氨苄西林、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
3 讨论
医院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会造成细菌出现耐药性情况,不利于临床治疗的开展,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的出现,提高了风险事件发生的几率[4],因此提高抗生素使用合理性十分重要,对患者体内病原菌进行鉴定与药物敏感性实验,可有效帮助医护人员确定病原菌的分布情况以及耐药性,及时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避免抗生素滥用情况的出现,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本次研究中,对1625株病原菌进行分析,革兰氏阴性菌分布率为69.72%(1133/1625),革兰氏阳性菌分布率为30.28%(492/1625),其中分布率最高的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分别为48.98%(796/1625)、36.98%(601/1625);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对氨苄西林、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说明临床上细菌对广谱抗生素的耐药性情况较为严重,临床治疗时应根据细菌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综上,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类别鉴定以及药物敏感性实验,可有效根据病原菌特点进行药物的筛查与确定,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并提高治疗效果,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