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分诊流程在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12-13杜国珍
杜国珍
(罗定市人民医院,广东 云浮 527200)
分诊主要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关键体征与症状进行判断,将其紧急程度进行分类,从而将就诊顺序进行合理。对于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而言,其存在的病症都有所差异,例如:肋骨骨折、心绞痛、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1]。其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引入优化分诊流程模式,能够更加有效地安排患者进行就诊,提升治疗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主要为我院所抽取的230例非创伤性胸痛患者,其中危急为60例,紧急为70例,非紧急为100例。2018年3月-2019年3月为研究时间,并且通过随机的方式将230例紧急度不同的患者进行混合分组,分为两组,对照组为115例,危急为30例,紧急为35例,非紧急为50例。研究组为100例,危急为30例,紧急为35例,非紧急为5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共计69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介于30-78岁。研究组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介于30-78岁。对照组为常规分诊模式,研究组提供优化分诊流程模式。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调查,自愿参加。
排除标准:排除妊娠以及精神异常患者。
1.2 方法 为对照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预检分诊中提供常规性分诊方式。为研究组患者预检分诊中提供优化分诊流程模式。首先,分诊人员一旦对患者的胸痛进行明确候诊后,便立即提前进行分诊,并且向患者了解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吸烟饮酒史、生活方式、年龄、胸痛部位、起病时间、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从而进行初步地评判,初步预测患者为何种胸痛疾病,将其分为危急、紧急以及非紧急[2]。分诊人员在10 min内将病史询问以及记录完成,随后便为患者安排绿色通道,将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进行完成。同时将记录单送至主治医师处,进行下一步的诊治[3]。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分诊方式后,分诊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并且将两组患者不同分诊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为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总效果率为好+较好+一般。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收获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的整体数据与信息,通过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利用率(%)作为计数资料的表示,通过卡方检验,利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来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经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诊方式的准确率 通过对两组患者不同的分诊模式进行观察后发现,对照组患者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分诊为危急的有30例,分诊为紧急的为35例,分诊为非紧急的为50例,研究组患者在2018年3月-2019年3月分诊为危急的有30例,紧急的为35例,非紧急的为50例。而通过观察后发现,研究组患者通过优化分诊流程方式后,其准确率远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危急患者的准确率达到28例,漏诊2例。对照组为24例,漏诊6例。研究组紧急患者的准确率达到34例,漏诊1例。对照组为29例,漏诊6例。研究组非紧急患者的准确率达到46例,漏诊4例。对照组为43例,漏诊7例。
2.2 两组患者不同分诊方式后应用效果比较 根据研究的成果显示:与对照组的常规性分诊方式相比,研究组患者的优化分诊流程方式效果更佳,研究组非创伤性胸痛患者的优化分诊流程方式效果为94%,其中好为42例(36.52%)例,较好为40例(34.78%),一般32例(27.83%),差1例(0.87%)。而对照组患者的常规性分诊方式效果为83%,其中好为29例(25.22%),较好为31例(26.96%),一般42例(36.52%),差13例(11.3%)。
3 讨论
分诊主要是指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关键体征与症状进行判断,将其紧急程度进行分类,从而将就诊顺序进行合理化。对于非创伤性胸痛患者而言,其存在的病症都有所差异,例如:肋骨骨折、心绞痛、肺炎、胸膜炎、心肌梗死等。分诊人员只能将分诊流程进行优化,才能够确保患者的治疗得到合理分配。就本文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优化分诊流程方式的应用,患者的分类要更加准确,并且具有较强的应用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大力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