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脂质组学揭示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循环脂质介体的广泛变化
2020-12-13马仁舒,辛桂杰,LóPEZ-VICARIOC等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0年10期
【据JournalofHepatology2020年5月报道】题:靶向脂质组学揭示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循环脂质介体的广泛变化(作者López-Vicario C等)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近几年新提出的一种综合征,常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发展,其特征是强烈的全身性炎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和短期病死率高。循环脂质介质是在炎症和免疫中起主要作用的内源性信号分子,其在ACLF全身炎症发病机制和器官衰竭发展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来自巴塞罗那欧洲慢性肝衰竭研究基金会的López-Vicario等通过LC-MS/MS技术评估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伴有(n=119)和无(n=127)ACLF患者以及健康受试者(n=18)血浆中脂质介质的分布。对191例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在28 d随访期间进行前瞻性重复测量。
在肝硬化患者的血浆中检测到100种脂质介质中的59种,其中16种与疾病状态显著相关。11种脂质介质可将任何阶段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区分开来,而来自花生四烯酸的2种脂质介质LTE 4和12-HHT形成了最小的血浆指纹图谱,可区分ACLF患者与非ACLF患者。LTE 4可区分ACLF 3级与ACLF 1级和2级,并随疾病的临床进程而变化(随病情恶化而升高,随病情好转而降低)。此外,它还与炎症和非凋亡细胞死亡标志物呈正相关。LTE 4、LXA 5和EKODE与短期病死率相关,而LXA 5和EKODE形成了与凝血和肝衰竭相关的特征性轮廓。
该研究表明,这些发现揭示了急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的特定脂质介质特征,以及与炎症和非凋亡性细胞死亡相关的脂质介质图谱。